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卡车新势力为何集体沉寂?

时间:2025年10月17日 12:25

今年1~8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延续高位运行态势。其中,新能源重卡表现尤为突出,以180%的同比增幅一路狂飙。然而,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活力的赛道上,曾以“颠覆者”姿态高调入局的卡车新势力却集体陷入沉寂,合计市场份额不足4%。

从过去依靠资本加持风光进场,到如今面临融资遇冷、艰难求存的困境,这一现实转折的背后,不仅凸显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生死竞速的残酷现实,更深刻揭示出行业发展逻辑已从资本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新阶段。

崛起

    新能源浪潮中的入局者

在我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浪潮中,乘用车新势力企业已历经10余年发展,完整走过“早期技术探索、中期差异化竞争、后期规模化突围”的历程,成功实现从“破局”到“立足”的关键跨越。相较之下,商用车领域因技术门槛更高、场景需求更复杂、产业链协同难度更大,市场格局长期处于高度稳固状态,这也使得该领域的造车新势力直到近年来才陆续登场。

回溯新势力品牌的发展历程,2021年无疑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政策推力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效应,不仅推动新能源卡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元年”,更成为卡车新势力集体亮相的“起点”。

从政策端看,无论是“双碳”目标落地实施,还是排放标准不断升级,抑或是政府各部门和地方层面密集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及减碳政策,都为卡车电动化按下“加速键”;市场端也迅速作出响应,全国各地新能源卡车交付订单量持续攀升。其中,新能源重卡表现尤为亮眼,全年销量首次突破万辆大关,同比增长近3倍,从试点到放量的爆发趋势已然明晰。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卡车赛道成为各方竞相角逐的核心领域,行业竞争呈现“传统巨头守局、新势力破局”的鲜明格局。一方面,传统卡车企业率先打响“卡位战”,加速布局新能源产品线,试图将燃油车时代的优势延伸至新赛道,巩固市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以DeepWay、速豹科技、零一汽车、苇渡科技为代表的卡车新势力,纷纷以“技术颠覆者”姿态入局,意图凭借技术突破性进展与创新设计理念,在新能源卡车市场打开突破口。

“在国内卡车市场,燃油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固,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不过,随着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竞争核心要素发生根本性转变,这让新晋企业得以避开传统内燃机路径,避免与传统巨头直接对抗。”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孔震指出,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参与者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之传统商用车企业转型步伐相对迟缓,这就为新进入者提供后来居上的机会。而这场新能源变革,不仅打破了传统商用车市场固有格局,更打开行业“重新洗牌”的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新势力品牌几乎都以差异化定位作为入场的“敲门砖”,选择以细分赛道和特定场景为切入点,通过电动化、智能化、定制化的产品特征建立竞争壁垒。例如,DeepWay专注于纯电牵引车领域,首款车型可兼容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换电技术、电动平台等各类先进技术;前晨汽车推出的两款旗舰车型,同样大量应用智能化和电动化前沿科技;零一汽车则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短途运输场景,研发具备高阶自动驾驶能力的新能源智能重卡,打造“软件+硬件+数据”的竞争壁垒。

商用车行业专家任诗发分析认为,新势力企业多由科技公司创立,天生具备先进技术基因,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优势显著。同时,由于没有既有业务负担与历史包袱,它们的决策流程更加简单高效,既能快速洞察市场变化,又能针对细分市场与新兴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和市场推广策略,进而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化车型。

而这种优势则直接转化为强大的“吸金能力”。在资本视角下,新能源卡车行业渗透率低、应用潜力高,这意味着未来将具备较高的市场增速。正因如此,众多投资者对该赛道青睐有加,行业也随之掀起一波资本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间,以DeepWay、零一汽车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均已完成至少两轮融资,每家累计融资金额达数亿元,头部企业更是突破10亿元规模。大量资本的涌入,不仅为新势力品牌的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更助力其快速完善供应链、推进量产交付,为差异化优势的落地筑牢坚实基础。

洗牌

   销量困局中的生存危机

随着商用车产业变革加速深化,新能源卡车渗透率稳步攀升,市场迎来爆发窗口期。在此背景下,卡车新势力凭借技术与资本优势密集入场,2024年更是成为它们集体亮相、打响品牌声量的“破局之年”,不仅新品与技术成果集中落地,更以实际表现初步证明自身的竞争力。

这一年,头部卡车新势力已实现从“概念”到“规模化交付”的关键跨越。例如,DeepWay新能源重卡交付量突破3000辆,同比激增10倍,成功跻身行业销量前十;苇渡科技同步发布首款纯电动重卡、首款氢燃料重卡及新一代全线控底盘,展现技术布局广度;速豹科技则迈出全球化步伐,携全新欧洲车型亮相德国汉诺威国际商用车展,并与欧洲车企斯太尔、物流巨头DHL达成战略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版图。

彼时,业界普遍持乐观预期,认为卡车新势力有望通过差异化竞争与创新战略强势突围,甚至能复制乘用车新势力“从突围到引领”的崛起路径,重塑行业竞争生态。然而,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现实与预期存在显著差距,卡车新势力在行业中的存在感仍处于较低水平,“突围之路”远比乘用车新势力更为艰难。

这种差距在行业数据中体现得尤为清晰,卡车新势力的市场表现与新能源卡车行业整体爆发态势形成鲜明反差。从市场份额看,2024年卡车新势力合计占比仅为3.14%;截至今年7月,这一数字虽微增至3.25%,但0.11%的增幅近乎停滞,远落后于行业大盘的增长节奏。更值得关注的是,卡车新势力内部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呈现出明显分化。多数品牌仍停留在“小批量试产”阶段,真正实现稳定交付的寥寥无几;在已达成批量交付的新势力中,累计销量突破百辆的仅3家,能跨越千辆门槛的更是只有DeepWay一家,且其当前状态也仅算刚刚站稳脚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卡车企业与跨界参与者已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共同占据新能源卡车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以一汽解放中国重汽、陕汽集团、东风公司、福田汽车为代表的传统卡车制造商,转型思路日渐清晰,凭借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与供应链优势,持续抢占增长主阵地。与此同时,以徐工重卡、三一重卡、宇通集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为代表的跨界参与者,依托雄厚的资金储备与跨领域技术优势,快速切入赛道,同样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实力。以新能源重卡为例,今年1~8月,徐工重卡、三一重卡、一汽解放3家企业累计销量均超1.5万辆,包揽行业前三;陕汽集团、中国重汽、福田汽车3家企业累计销量也均突破1万辆,且同比增速普遍达1~3倍,整体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

不仅如此,新能源卡车行业正加速呈现“头部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头部企业凭借持续扩大的市场份额与显著的销量增速,不断挤压卡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在这一趋势下,行业寡头竞争格局进一步强化,导致新能源卡车的增长红利几乎被传统车企与跨界者全盘承接,红利不仅未流向卡车新势力,反而进一步拉大头部与尾部企业的差距。最终,多数卡车新势力陷入“行业增量、自身份额不增”的困境,“突围求存”之路变得愈发艰难。

探因

   沉寂背后的四重枷锁

国内新能源卡车市场风起云涌,新势力品牌入局时虽声势浩大,却迟迟未能将热度转化为撬动市场格局的“硬实力”。若将视野拓展至全球市场,欧美卡车新势力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包括尼古拉、Au‐rora等初创企业也已接连折戟沉沙。从早期承载“颠覆行业”的破局期待,到如今“活下去”成为首要目标,新势力品牌光环逐渐褪色的背后,正是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及新旧势力之间壁垒的双重制约。

对此,有观点指出,尽管大部分卡车新势力都有着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战略布局,但“从0到1”搭建造车框架或许并非难事,但“从1到1000”实现规模化量产与商业变现却异常艰难。而这两大难题,正是横在卡车新势力面前的核心关卡。

首先,新势力的技术叙事未能成功跨越商业化鸿沟。例如,曾被誉为“卡车界特斯拉”的尼古拉,由于氢燃料电池卡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导致销量持续低迷;而专注自动驾驶重卡研发的Au‐rora,则因研发投入过高、商业化落地进程缓慢,不得不宣布收缩重卡业务。这种技术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在不少新势力身上都留下惨痛教训,也进一步印证新能源卡车赛道“重投入、慢回报”的残酷现实。

其次,车辆生产环节的壁垒同样难以突破。卡车生产制造的专业化程度极高,需依托深厚的工业基础,传统主流卡车企业普遍拥有数10年的造车技术沉淀。相较之下,多数卡车新势力缺乏制造背景与基础,在整车可靠性保障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即便有跨界而来、具备乘用车造车经验的企业,也可能因商用车与乘用车在销售模式、生产逻辑上的差异,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再者,高昂的造车与运营成本进一步加剧企业压力。尽管多数卡车新势力初期深受资本青睐,但车辆研发、生产线搭建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且能否最终落地量产仍是未知数,资本能否长期“输血”存在不确定性。更为关键的是,卡车作为运营工具,需依托完善的服务网络支撑使用需求,而售后服务网点的铺设既耗钱又耗时,绝非资本短期堆砌就能实现,这恰恰击中了卡车新势力“重技术概念、轻运营保障”的短板。

“抛开上述因素,卡车新势力还需攻克终端市场的认可难题。”孔震认为,卡车作为客户的“赚钱工具”,其选购核心始终围绕“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性价比展开。短期内,卡车新势力重点布局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尚未能为客户创造切实的运营价值,这也使得市场对新势力产品普遍持观望态度。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卡车新势力竞逐的赛道并非坦途,需直面市场复杂格局、干线物流无人驾驶商业模式探索、公司融资与量产进度平衡等诸多难题。当前,新能源卡车价格仍处于高位,自动驾驶卡车行业也尚处早期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卡车新势力重金推出的车型,很可能无法在短期内打开市场,更难以快速实现投资回报。

破局

   沉寂中寻找突围方向

无论是国内卡车新势力陷入“增量不增份”的尴尬,还是欧美新势力品牌遭遇“折戟沉沙”的溃败,二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现实:新能源卡车赛道的竞争,绝非仅仅是技术突破与资本堆砌的简单较量,更关键的是对“卡车作为生产工具”这一本质的深刻洞察、对用户核心需求的精准适配,以及对长期主义的耐心沉淀。而这些恰恰是当下卡车新势力最欠缺的能力。

目前来看,新能源卡车市场的竞逐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参与角逐的既有深耕商用车数十年的传统车企,也有手握场景或能源资源的跨界力量;更让卡车新势力倍感压力的是,传统巨头正加速转型,它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应对市场变化,而是主动出击,积极补齐智能化短板,大力布局换电与超快充补能体系,将服务网络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甚至将新势力企业引以为傲的“场景定制”优势纳入自身产品逻辑,全方位提升竞争力。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快者生、慢者死’,只有具备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灵活市场策略及卓越运营能力,并且能紧密契合政策导向的企业,才能在‘淘汰赛’中抢占先机。”商用车行业专家陈世平直言,新能源卡车市场竞争已进入深水区,这背后实则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的全面较量。在这场“大决战”中,那些缺乏核心技术、资金实力不足或场景应用能力薄弱的企业,最终将逐步被市场淘汰,行业洗牌进程也会因此加速推进。

对于卡车新势力而言,要想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摒弃“大而全”的技术幻想,将精力聚焦于技术研发的实际落地和商业化应用。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更要着力扩大规模优势。具体而言,新势力企业应在全栈自研技术突破、市场验证成果积累、运营数据沉淀等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在用户选车、购车、用车全流程中,搭建起能与传统车企比肩的售后服务网络。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自身实力的持续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商用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从单一产品的竞争转向全维度生态的博弈。卡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更在于运营端的支撑能力。因此,卡车新势力需跳出“卖车”思维,通过构建“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实现向“运营赋能”转型;同时,通过整合供应链、提升产能利用率来降低成本,真正成为能为用户降低运营成本、适配场景需求、构建服务生态的企业。否则,新势力企业将难以突破“小众场景”的局限。

国内外卡车新势力集体遇阻,本质上是一场行业价值回归的洗礼。资本退潮不仅淘汰了缺乏核心能力的跟风者,也让行业内留存的企业重新聚焦于卡车行业的本质价值。对幸存者而言,突围路径已清晰可见,即技术上需锚定市场主流需求,融资上要从“讲故事”转向“秀价值”,服务上需深耕场景、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价值重构将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加速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当价值成为竞争的惟一标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才能真正摆脱泡沫困扰,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