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的一张罚单,让合合信息旗下的上海生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走进了公众视野。这家运营着知名企业征信工具“启信宝”的公司,因两项征信业务违规被罚款11.55万元,直接责任人洪某也被处以3850元罚款。这看似不大的罚单,实则揭开了征信行业合规经营的重要性。

(人民银行公开处罚信息)
01.被罚的是谁?不止是家“数据公司”
很多人可能对“上海生腾数据”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提到它的核心产品“启信宝”,常和企业打交道的人大多不陌生。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公司,隶属于合合信息旗下,主营业务就是企业征信服务——简单说,就是通过整合工商、司法、知识产权等各类公开信息,为银行信贷审批、企业合作尽调等场景提供信用报告和风险评估工具。
从公开信息看,生腾数据的业务体量不算小:参与过401次招投标,服务过中国民生银行、华润雪花啤酒等知名企业,还手握122项专利和40项软件著作权,可见其在企业征信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积累。但就是这样一家有实力的征信机构,却在最基础的合规环节“栽了跟头”。
02.罚在哪?征信产品得“透明可查”
这次的罚单直指两项具体违规行为,看似专业,实则关乎征信服务的核心原则——透明。
第一项是“未按要求报告信用报告的模板及内容”。对使用启信宝的用户来说,信用报告是决策的重要依据,比如银行看企业报告决定是否放贷,合作方看报告判断是否签约。央行要求报告模板和内容,本质是要确保这些报告的格式规范、信息完整,避免机构通过模糊表述或遗漏关键信息误导用户。
第二项“未报告信用评价类产品的评价方法、模型及主要维度要素”更关键。启信宝会给企业划分R1到R15的信用等级,等级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和合作机会。这个等级怎么评出来的?是看营收数据还是司法记录?模型有没有偏见?这些都得让监管部门清楚。如果模型不透明,可能出现“暗箱操作”,比如随意调整维度给企业降级,这会直接扰乱信用市场秩序。
03.11万罚款重不重?看行业监管底色
单看11.55万元的罚款,对比生腾数据的业务规模似乎不算高,但结合行业背景就知道这背后的警示意义。2024年全年,央行系统开出的涉征信罚单就有63张,罚款总额达1.43亿元,其中不乏标普中国被罚212万元、中债资信被罚327.5万元的案例。
生腾数据的罚单金额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违规未造成实际损失,但“处罚到人”的力度不含糊——直接责任人洪某被罚款3850元,这符合央行近年“谁履职、谁负责”的监管思路。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2月央行刚更新了征信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接入机构强化全流程合规管理,生腾数据此时被罚,显然是踩了监管的“红线”。
04.对行业有啥警示?征信创新不能“脱缰”
生腾数据的案例,给整个征信行业敲了警钟。当前央行一方面支持征信机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搞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在强化“全流程监管”,2024年明确提出要“将所有征信活动依法纳入监管”。这意味着像启信宝这样的工具,既要好用,更要合规。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次处罚也是个提醒:以后看企业信用报告时,除了关注结果,也可以多留意提供方是否合规。毕竟,只有经过监管核验的评价模型和报告内容,才更有参考价值。而对征信机构而言,合规不是“负担”——2024年数据显示,数据治理失败的主因往往是合规意识不足,只有把基础合规做好,才能避免“栽大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