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全资子公司从北京迁至青岛,这家上市企业有何打算?

时间:2025年10月23日 20:12

向外拓展重大投资项目同时,青岛上市企业也在向内收拢核心主业。

10月20日,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载波)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北京智惠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智惠通)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由北京迁回青岛,并更名为“青岛智汇通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智汇通)。

显然,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注册地变更,企业名称从投资企业变更为商业管理类企业,不仅代表了子公司企业功能的变化,也映射出东软载波在业务布局方面的战略调整。

一边是子公司迁址青岛的战略调整,一边是上半年净利润暴跌76%的业绩困境,东软载波如何在核心业务持续承压的情况下,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青岛上市企业观察第632期

子公司迁址背后的战略调整

东软载波在公告中明确,此次子公司迁址是出于“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迁址与更名背后,新公司的经营范围也发生明显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智惠通成立于2013年10月,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陈一青。如今,这家子公司新地址已与母公司一致,法定代表人也变更为孙雪飞。

公告表示,青岛智汇通已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取得了青岛市市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颁发的《营业执照》。

青岛智汇通的迁址并非简单的地址变更,企业名称从“投资”变更为“商业管理”,昭示其职能定位的调整。

这一点,直观地展现在企业的经营范围上:从此前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传统金融业务,拓展至园区管理服务、商业综合体管理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经纪等多元化领域,同时涉及食品销售、住宿服务等许可项目。

东软载波而言,青岛智汇通迁址后,能够显著减少跨区域管理成本,实现人力、财务、行政等资源的集中管理与高效配置。更重要的是,这家子公司定位的调整透露出东软载波聚焦主业、强化协同的战略意图。

公开资料显示,东软载波主要围绕能源互联网、集成电路(芯片)、智能化技术应用三大板块开展业务。近年来,东软载波聚焦能源互联网、智能化这两个领域,在集成电路、能源互联网、智能化与智能制造领域形成了完整的“3+1”产业链布局,正积极向综合能源管理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其中,智能化板块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酒店等,这些场景与青岛智汇通调整后的经营范围高度适配,因而此番子公司迁址更名也被视为东软载波聚焦智能化主业、应对市场变化的一次战略调整。

另一方面,据东软载波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由投资产生的收益为72.37万元,占其利润总额的3.69%,主要来源为结构性存款持有到期投资收益以及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不具备可持续性。

在此背景下,对子公司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投资平台内化并强化其管理职能,有助于东软载波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内部业务协同创新,也是其精耕主业、优化结构、提升持续盈利能力的一种体现。

营收净利双降的新挑战

此番东软载波对子公司的战略调整,也与其面临的业绩压力密切相关。

根据2025年半年报,东软载波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下降9.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录得1352.46万元,骤降76.36%。

营收净利双降的主要原因,出现在其日渐承压的核心业务上,曾作为公司业绩主要增长点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系列产品,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26亿元,同比下滑19.65%,毛利率也同比减少8.58个百分点。

对此,东软载波在报告中解释,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通信单元和电网终端产品的市场招标量减少,同时竞争厂商日益增多,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产品销量同比下降。

面对核心业务下滑,东软载波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展现出良好增长潜力的两大业务板块成为其布局未来的新落脚点。

上半年,东软载波集成电路业务实现营收1.42亿元,同比增长12.81%;智能化板块表现更为亮眼,实现收入3386.98万元,同比增长48.04%,公司重点推广的智能照明方案在多个场景成功应用。

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拓展能源互联网与智能化业务,2025年5月,东软载波斥资1.82亿元在佛山市南海区竞得产业用地,计划建设大湾区智能电力装备创新谷,部署与发力新能源储能、数智化、智能制造等业务,打造新的增长极。

与建设佛山新基地异曲同工,北京子公司迁址青岛的背后,也是东软载波深化智能化业务的尝试。

只不过,除核心业务外,东软载波依旧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上半年东软载波整体营业成本为3.54亿元,同比增长5.04%,但同期营业收入却在下滑。

也就是说,在新基地建设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子公司调整后更多承担管理服务等后勤业务的当下,东软载波想要借此扭转营收净利双降的困境,还远远不够。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