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财经
新金科诞生了,但创始人黄红云已经没有话语权了。
新一届董事会9人里,老金科人只剩1人,黄红云一手提拔的周达,这次没能进入董事会,从之前的董事长降为联席总裁。
这次换届,相当于洗去了老金科的印记,新金科不再是一个家族企业;新董事会成员,来自金科重整的各个战投方,有金融老将,也有纾困专家,也有做资产管理的专业人士。
最受关注的新董事长郭伟,曾是万科、新城控股的高管,后来执掌中国信达旗下的信达地产,主要就是给房地产纾困项目做代建,盘活过很多烂尾楼;
让他来干“一把手”,意思很明显。
通过破产重整,金科虽然一次性清了1470亿债务,但还有大量等待盘活的项目。到今年6月底,金科的存货规模还有893.55亿。重整完成后,金科保留公司和非保留公司中,还有将近600个项目。
但这些事,黄红云已经插不上手了,他已不再是金科的实控人。准确点来说,是他主动割舍了金科。
大多数房企老板化债,走的是债务重组的路子,就像融创孙宏斌,碧桂园杨国强,旭辉林中,佳兆业郭英成,龙光纪海鹏等;但黄红云选的是破产重整。
有什么不同呢?融创、旭辉这些房企,大多是通过与债权人协商展期或债转股,谈判难,难以落地;而司法重整就不一样了,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
一个是商量着来,一个是强制执行,效率肯定不一样,这也是金科为什么只用了15个月,就完成了重整。
2023年7月,金科向法院主动申请破产重整;2024年相继引入上海品器、AMC机构中国长城资产、四川发展证券基金等投资人,注资26.28亿; 2025年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进入执行阶段。
通过 “司法重整+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金科将1470亿债务一把清零,但黄红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持股比例从14.51%稀释至7.28%,彻底退出实控人地位,金科也由此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这个后果,黄红云事前就明白,但还是这样干了,很不符合他以往的风格,他曾发誓“不会放弃控制权”。
从一名工地学徒到千亿房企掌舵人;从5万块起家,到负债1470亿,黄红云和大多数房企老板一样,有着草根逆袭的励志人生。
27年前,他创立金科,凭借“先造配套再卖房”的模式一炮而红,然后带着金科在全国拿地扩张、借壳上市,并跻身重庆房企“六朵金花”之一;2020年,黄红云以215亿身家登上胡润榜,被业内称为“西南王”。
对于金科的控制权,他看的很重,即使因与徐翔合谋操纵股价被罚、转后幕后,但金科一直被他牢牢掌控在手里,从蒋思海再到周达,前后两任董事长,都是他推出来代掌金科的人选。
2016年,孙宏斌看上了金科的土地储备,通过定增及二级市场举牌,砸入40亿疯狂增持金科,融创的持股比例一度超越黄红云;
黄红云被逼无奈,通过“毒丸计划”反收购,大笔借债,拉拢前妻、女儿签一致行动协议,引入红星美凯龙车建新作为盟友,对抗了4年,才在2020年逼退融创和孙宏斌,保住控制权。
2021年,金科又爆发控制权的争夺,前妻陶虹遐,因为黄红云免除她的兄弟陶建、陶林的职务,指责黄红云拖延股权过户,并打压她的家族成员,公开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导致黄红云的可支配表决权比例,从20.54%骤降至9.73%,实控权再次面临旁落威胁。
黄红云紧急找来老朋友车建新帮忙,与红星系公司签订一致行动协议,可支配表决权比例回升至29.36%后,才重新稳住控制权。
两次强硬的对决,就是为了金科的实控权,如今为什么愿意主动放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搜狐财经,金科净资产为负数,已经资不抵债。到今年6月底,它的净资产为-362亿,货币资金仅有38亿元,短期债务缺口超478亿元。
债务重组是适用于企业尚有偿债能力、仅存在流动性困难的情形,但金科的问题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破产重整是“保壳”唯一路径。黄红云曾公开说:“金科是我一手创立的……任何有利于化解流动性困境的工作,都会全力支持。”
而且,放弃控制权,也能避免个人风险的传导。黄红云及其控股平台所持股份,早已高比例质押、冻结,存在被强平或司法处置的风险。若继续死控股权,不仅救不了金科,还可能因最终清算而承担更多个人连带责任。
通过破产重整,可以将金科的债务与他个人的风险隔离,避免“公司倒、个人赔”;同时,黄红云仍保留部分股权,未来若金科价值修复,仍有可能“东山再起”。
总之,黄红云之所以放弃实控权、选择破产重整,不是因为他“想退”,而是因为他“不得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