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从国际上看,普惠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推广“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正式提出的,但追根溯源,金融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个金融服务不断普惠的过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是服务“三农”、小微和广大居民百姓,践行普惠金融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是农村金融机构与生俱来的使命。
上海农商银行改制成立二十年来,同全国各地农信机构一样,秉承初心使命,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在2020—2022年发展战略中,上海农商银行确立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提出以“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将农商银行服务百姓民生的社会属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属性有机结合起来,将我国社会治理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普惠金融可获得、可负担和可持续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总结积累,上海农商银行形成了《六度共治——上海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一书,旨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研究,探寻发展普惠金融与推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为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普惠金融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普惠金融
何以赋能社会治理?
从表面上看,普惠金融和社会治理是不同范畴的概念,普惠金融是金融学范畴,社会治理是社会学的范畴。但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两者的内涵有部分重叠性和交叉性,具体体现在:治理思想上同一,都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将服务和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导向上同一,都坚持公平正义,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目标追求上同一,都强调成果的利益共享性和发展的包容性。这种逻辑上的关联性,为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实践提供了基础。
当然,光有理论的论述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探索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方向。近年来,上海农商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过程中,加强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村居的联系,积极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既推进了业务发展,也解决了一些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比如在上海基层社区治理中,老旧小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一项民生工程、实事工程,但是在推进中涉及资金筹集难、公共账户监管难、多方利益协调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农商银行和街镇、居委、电梯安装公司、业主委员会、楼组居民等多方协商沟通,推出配套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不仅提供贷款,解决加装电梯费用的需求,还为楼栋开立资金监管账户,确保资金按照用途规范使用。同时,在日常运营中,将电梯卡与银行卡合一,电梯后期运行电费、运营维护费可通过该卡进行代扣代缴,也可绑定居民日常生活中水、电、煤等的生活缴费。该项服务推出后成效明显,深受社会各方好评。
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普惠金融能有效地赋能社会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联系两端,一端是普惠金融的功能发挥,一端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从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出发,充分考虑普惠金融的社会属性,重点围绕社会资源的金融化整合、社会问题的金融化解决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化服务,寻找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反过来赋能普惠金融发展。
上海农商银行普惠金融
赋能社会治理的模式
五年来,上海农商银行立足普惠金融核心功能发挥,通过融“资”、建“智”、汇“信”,与各级政府、基层社会组织共创社会治理新模式,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六度共治”的赋能模式。具体而言:
一是广度布局。依托上海区域的逾360个网点,实现了对上海郊区108个乡镇1550多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化渠道提供全天候、全覆盖、随时随地可得的服务。
二是强度攻坚。在上海郊区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上海城区主要围绕基层社区建设,在菜场、停车场、商场等推广新兴支付方式,积极支持老旧小区改造。
三是温度关怀。通过工会卡、公益卡和敬老卡服务工会会员、志愿者和老人等群体,从服务上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设计更符合使用习惯的专属产品,体现普惠金融的温度。
四是跨度融合。围绕百姓美好生活,从百姓生活需求出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服务,提供“金融+非金融”的综合服务,满足百姓对更美好、更优质生活的追求。
五是密度联结。建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强关系,加强金融机构、政府、行业协会等社会主体的合作,共同营造“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撮合+政策配套”的服务生态体系,将普惠金融和服务渗透到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
六是深度服务。提升社会治理的专业能力,积极从服务向治理延伸,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化运作水平,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心家园”服务项目是“跨度融合”一个典型范例。2021年5月,上海农商银行试点推出了“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该公益项目是以“金融+非金融”的综合性服务体系为着力点,发挥物理网点优势、地缘优势、人脉优势,以“资源共享、队伍共建、服务联动”为目标,联合上海市民政局、市教委、市农委、社保中心、广播电视台等,共同开展便民、利民、惠民的综合社会服务。服务内容聚焦民生,涵盖健康医疗、农品团购、居家生活、社区公益、老年大学、文化娱乐、家庭教育等方面。经过四年多的运营,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心家园”达到1025家,每月开展活动超过1000次,被《人民日报》称赞为“金融为老的上海模式”。
“六度共治”赋能社会治理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重构金融机构与社会治理的互动逻辑,构建起一个兼具战略纵深与行动张力的赋能体系。这一模式不仅突破了金融工具的单向服务边界,更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共振,形成了“资源整合—问题破解—价值升华”的治理闭环。在这个过程中,普惠金融业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实现双向的良性循环。截至2025年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的个人客户超过2500万户,服务的老年客户覆盖上海七成老年人口,服务的企业客户超过34万户。截至目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913.47亿元,较上年末增幅5.47%;普惠小微贷款客户5.61万户,较上年末增幅7.88%;涉农贷款余额650.68亿元;普惠涉农贷款余额151.59亿元,较上年末增幅2.22%,继续保持上海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
关于下阶段农村金融机构
推进普惠金融的思考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推进普惠金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大行不断下沉,持续挤压普惠业务的发展空间。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农村金融机构的占比从2023年的28.08%,降至2024年的26.87%。二是息差收窄,普惠业务的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以上海农商银行为例,2022年末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4%,到2025年6月末已降至3.84%。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普惠业务占比超过50%,普惠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导致总体盈利水平降低,据中银协数据,2024年农村中小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9088.31亿元,较上年下降74.24亿元,近三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三是经济下行,普惠业务的不良率居高不下。从农商银行总体不良率看,2025年一季度为2.86%,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78%,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有明显上升。
尽管困难重重,但普惠金融是流淌在农村金融机构血液里的基因,是农信机构与生俱来的使命。
一是要坚持长期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定期进行普惠战略复盘,对普惠业务的产品、流程、机制、数字化等进行系统梳理、调整优化,平衡好量、价、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好普惠业务的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同时,要围绕战略定位主动创新开拓,积极拓展普惠业务新赛道、新空间。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规模很小,金融资源最为稀缺,上海农商银行将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两篇大文章结合起来做。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发布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捐赠+”合作方案,设立专项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公益基金,面向医工交叉领域遴选有商业化前景的优质项目进行捐赠,支持科学家推进项目产业化,未来项目成功后,受捐助人承诺将部分收益反捐回公益基金,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反补机制。而上海农商银行在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前触达服务优质的早期科创客群,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与高校、科学家、投资机构、产业方深度共建良性互动的科创生态圈。
二是要坚持深耕客群。要对普惠客户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明确相对应的经营目标、策略和方法,深耕细作。上海农商银行将普惠客户进一步细分为普惠、微贷及长尾三类客群:普惠客户以基础夯实、结构优化、综合价值提升为目标,运用标准化产品进行营销维护,力促无贷转有贷、有贷升有效、有效创价值的客户跃迁;微贷客户聚焦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新市民创业者及郊区农户等主体,进一步下沉,总行制定经营策略,小微客户经理经营维护,实现规模收益可持续增长;长尾客户以增强客户粘性、优化综合收益、提升结算贡献为目标,通过结算类合作带动低成本负债沉淀,夯实存款底座。
三是要坚持价值创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客户的服务需求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个性化、多元化特征越发显著。金融机构从来不缺客户,客户也不缺少需求,缺的是真正聆听客户的心声,破解客户的难点痛点,帮助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面向客户,要创造三类价值:功能价值,提供支付结算、财富保值增值、融资、金融风险防控等基本需求;专属价值,要以客户需求定产品,深度分析客户全生命周期、行为偏好和内在需求,动态调整服务策略,确保产品与客户需求深度契合,要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客户生态圈和客户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情感价值,对客户而言,精神上的陪伴、情感上的链接与物质上的追求同样重要,比如“心家园”提供社区服务、知识讯息、社交空间等,就是为老年客户创造情感价值。
农村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上海农商银行愿和大家一起,积极探索具有农商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与全国农信机构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渠道共建,同心同向、共赢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