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储能机会涌动 车企纷纷入局开辟“第二战场”!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13:37

中国储能网讯:近日,沃尔沃集团旗下的Volvo Energy在瑞典哥德堡举办的客户日活动上,正式发布了PU2000储能系统。 

该款产品的成功问世标志着沃尔沃集团这家以“安全与品质”著称的汽车制造商正式进军能源存储领域,将车辆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底蕴与品质标准延伸至储能系统。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车企跨界储能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沃尔沃的入局无疑为这一趋势再次注入一股重要力量。

从电动化到能源化的必然选择

对比作为新兴领域迅速爆发的储能产业,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经历了百年的迭代升级,拥有更加浓厚的历史底蕴,随着各国产业逐步进入新一轮的转型关键期,汽车产业也同步开启了由电动化向能源化的进一步升级,而车企布局储能,正是这一战略演进的必然结果。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规模将超过90GW/220GWh,中美欧引领增长,中东、中亚、澳大利亚、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快速崛起。面对如此广阔的蓝海市场,拥有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的车企自然不会缺席。

而技术同源性恰恰是车企进军储能赛道的天然优势,电动汽车核心动力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技术、电芯制造工艺、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安全标准,与储能系统有着高度的共通性。车企所积累的过往经验可以直接复用到储能产品上。

此外,构建能源生态闭环也符合车企关于未来发展的的长期考量。特斯拉的Powerwall和Powerpack系统,就是其“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生态闭环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蔚来汽车的换电站也集成了储能功能,不仅保障了换电效率,也为电网提供了调峰服务。

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同样可以为储能提供可持续的电池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达到其在车辆上的使用寿命后,往往仍有70%-80%的容量,可以进行梯次利用,应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固定式储能场景。宝马集团就曾与合作伙伴在德国莱比锡工厂利用2600个宝马i3的退役电池模块,打造了一个700kWh的储能系统,用于平衡电网负荷和优化工厂用电。

国际车企转型:先行者深耕、传统者转型

目前国际车企在储能领域的战略布局正呈现出“先行者深耕、传统者转型”的双轨路径。特斯拉作为车企跨界储能领域的标杆典范,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与垂直整合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储能赛道实现了市场的快速渗透与战略卡位。除了贡献可观的营收外,储能业务还与特斯拉的太阳能业务和电动汽车业务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

宝马集团则侧重于动力电池在储能领域的梯次利用。除了前述的莱比锡工厂项目,宝马还与多家能源公司合作,探索将退役电动汽车电池用于电网级储能项目。

梅赛德斯-奔驰(戴姆勒卡车)通过其子公司Accumotive开发固定式储能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工业和商业客户。他们利用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上的积累,为储能系统提供高品质的电池模块和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

日产汽车与能源管理公司伊顿(Eaton)合作,推出了xStorage系列储能产品,面向住宅和商业用户。该系统同样利用了日产聆风(Leaf)电动汽车的退役电池。

大众汽车集团也通过其电池公司PowerCo积极布局储能。近日宣布,其在德国萨尔茨吉特(Salzgitter)基地建设的首个20MW/40MWh大型储能系统将于2025年12月正式投运。该储能系统由大众集团旗下的能源与充电品牌Elli负责整体方案设计与运营,由大众电池子公司PowerCo提供电池核心产品及系统集成。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车企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同样积极且富有创新。比亚迪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技术的企业,其在电池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得比亚迪在储能市场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宁德时代(CATL)虽然不是整车制造商,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其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同样举足轻重。宁德时代不仅为众多车企提供动力电池,也推出了自己的储能系统产品,涵盖电网侧、发电侧、用户侧等多种应用场景。

蔚来汽车则通过其独特的换电模式,将储能与电动汽车服务深度融合。蔚来换电站不仅是电池补能设施,更是一个分布式储能单元。通过V2G技术,换电站可以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在高峰时放电,参与电网调峰,为用户和电网创造双重价值。

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传统车企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并开始关注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储能应用。

写在结尾

车企的强势入局,无疑将对储能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汽车行业对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车企将这些标准带入储能领域,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进一步升级。

此外,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巨大投入和规模化生产,将带动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从而推动储能系统整体成本的下降,使其更具经济性。更重要的是车企带来的不仅仅是硬件产品,更是其在用户服务、品牌营销和生态构建方面的经验。

当然,车企的储能跨界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储能市场的客户需求、销售渠道、项目周期与汽车市场截然不同,车企需要重新建立或调整其市场策略。政策法规也是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力市场规则、并网标准、补贴政策各异,车企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理解和适应。

更重要的是,现有储能厂商的竞争已然属于白热化状态,车企需要证明其产品在性能、成本和服务上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方能在新战场中为自己占据一席之地。

一审:刘亚珍

二审:裴丽娟

三审:潘   望

由于微信改版,关注后请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与“置顶”,以获得最新的文章更新

投稿联系

电话:

13661266197(同微信)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四川大厦东塔楼30层

官网:

www.escn.com.cn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