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股网 > 股票新闻 > 正文

【西部计算机】海康威视(深度):创新业务驱动业绩成长与估值重塑

时间:2025年10月23日 14:5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新媒体形式制作的本公众号推送信息仅面向西部证券的专业投资者。若您并非西部证券的专业投资者。请取消关注本公众号,不再订阅、接收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推送信息。因本公众号受限于访问权限的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与配合。

我们认为,创新业务已成为海康威视业绩成长与估值重塑的核心抓手。2025年上半年创新业务实现收入117.66亿元,同比增长13.9%,营收占比达到28.1%,增长来自海康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微影(热成像)等业务协同发力。创新业务的良好发展,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海康机器人:在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领域深耕投入,同时补齐了关节机器人,实现“手、眼、脚”协同闭环,共同推动生产、物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视觉及移动机器人需求持续旺盛。海康机器人市场地位稳固,业务体量持续扩张。

智能家居:萤石网络产品架构已全面升级为“2+5+N”,以AI与萤石云双核驱动,覆盖智能家居摄像机、入户、服务机器人、穿戴、控制等五大AI交互产品线,以及子系统生态的N类产品。我们认为,智能家居产业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家庭安全和智能生活需求提升,加上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全球渠道拓展,智能家居业务有望持续释放市场潜力,支撑集团多元化发展。

汽车电子:受益于智能辅助驾驶,尤其是高速、城区NOA领航辅助前装搭载率的持续攀升,海康汽车电子业务聚焦多元感知产品,成长空间依旧显著。

热成像: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多维感知融合推动热像应用正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场景渗透。民用领域的需求不断释放,海康微影有望保持增长态势。

海康存储:立足于公司在视音频、成像采集与数据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覆盖SSD、嵌入式、闪存等产品线。下半年存储市场供需平衡改善,NAND Flash各类产品合约价或将全面上涨,海康存储业绩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50.36亿元、1022.84亿元、1121.4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0.4亿元、155.57亿元、173.44亿元。看好创新业务带来的业绩成长和估值重塑,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地缘政治风险;AIoT、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汇率波动的风险。

一、创新业务驱动业绩成长与估值重塑

公司持续积累的技术储备与不断生长的业务触角,为创新性的业务开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公司主业与创新业务,既围绕智能物联这一明确的业务方向,又在技术构建、产品打造、业务布局上有所差异,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创新业务阵营目前包括萤石网络(智能家居+云平台)、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电子、海康微影(热成像)、海康存储、海康消防、海康睿影、海康慧影等方向,更多创新业务单元亦在逐步探索、孵化、培育中。创新业务的良好发展,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公司创新业务驱动公司成长,机器人及智能家居板块占比最高。2025H1海康创新业务收入117.66亿元、同比增加13.9%,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到28.1%。2019-2024年间,创新业务收入规模由44.37亿元增长至224.84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38%,是驱动公司成长的重要引擎。拆分来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创新业务收入中占比前四的子项业务分别为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和热成像,占比分别为27%、23%、20%及17%。其中,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业务表现突出,尤其汽车电子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而机器人与智能家居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1.1 海康机器人:“手、眼、脚”协同闭环,推动生产、物流智能化升级

海康机器人在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领域深耕投入,同时补齐关节机器人,推动生产、物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海康机器人是海康旗下以多维感知、人工智能、导航控制和决策规划等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机器视觉和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子公司。公司产品体系涵盖2D视觉、智能ID、3D视觉等机器视觉硬件及算法平台,丰富的移动机器人矩阵(包含潜伏、移/重载、叉取和料箱等系列)与机器人调度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软件平台,广泛赋能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场景。另,2024年海康首次实现关节机器人全系列布局,由此完成了“手、眼、脚”协同闭环的具身智能架构,进一步推动生产、物流智能化升级。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海康机器人市场地位稳固,业务体量持续扩张,增速韧性突出。

  • 机器视觉领域,以工业相机为例,随着智能制造、自动化检测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相机在电子制造、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增加,市场规模持续增加。同样地,移动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应用亦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根据高工移动机器人的统计数据,2024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销量11.18万台,同比增长8.75%;市场规模136.52亿元,同比增长15.15%。预计2025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达到12.60万台,到2028年销量有望突破20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45亿元。

  • 海康机器人市场地位稳固,根据高工移动机器人发布的调研报告,2024年海康机器人在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的份额(按销量)接近30%,是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业务规模层面,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持续扩张,2024年海康机器人实现收入59.3亿元,同比增长20%,2025H1实现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14.4%。

1.2  智能家居:AI+萤石云双核驱动的“2+5+N”

发展“智能家居+物联网云平台服务”的双主业,构筑“2+5+N”产品架构体系。海康威视的智能家居业务由子公司萤石网络承载,其定位为智能家居+物联网云平台服务商,面向消费者提供以AI交互为主的智能生活解决方案,面向行业开发者提供开放式AI物联云平台服务。自2019年“1+4+N”起步,萤石产品架构于2024年全面升级为“2+5+N”,以AI与萤石云双核,覆盖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控制五大AI交互产品线,并通过生态控制器开放接入环境控制、智能影音等子系统生态的N类产品。

智能家居市场空间广阔,萤石网络有望受益于智能化渗透率提升。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重新塑造了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也推动了智能家居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Statista的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超过1,50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24-27年的预期年复合增长率为11%。

  • 2025年上半年海康智能家居业务实现营收约27.5亿元,同比增长12.4%,呈现稳健的增长态势。另,参考萤石网络披露的数据,过去几年其海外市场营收增速均快于国内,已成为公司创新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智能家居产业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家庭安全和智能生活需求提升,加上公司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全球渠道拓展,智能家居业务有望持续释放市场潜力,支撑集团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1.3 汽车电子:受益智驾渗透率的提升,营收规模快速增长

聚焦多元感知产品,助推汽车智能化升级。海康威视的汽车电子业务营收规模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公司创新业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内智能驾驶传感器市场取得头部地位。其业务覆盖乘用车前装、乘用车后装及商用车市场,聚焦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多元智能感知与控制产品,形成“摄像头+雷达+控制器”的产品线布局,为主流整车企业提供全栈的智能驾驶和座舱解决方案,支持ADAS、DMS、行泊一体等前沿应用,助推汽车智能化升级。

受益智驾渗透率的提升,汽车电子业务成长空间依旧显著。随着智能辅助驾驶(尤其是高速、城区NOA领航辅助)前装搭载率的持续攀升,相关传感器的市场增量亦不断放大。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监测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含免费选装促销)NOA交付197.4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60%,前装搭载率提升至8.6%,带动单车7V及以上搭载配置带动相应摄像头模组搭载量同比增长84%,及毫米波雷达部分,全市场2024年前装标配搭载量同比增长28%。另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2025年国内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NOA将有机会突破20%大关,且25-27年累计搭载交付或超2,000万辆,将持续带动相关产业链需求规模的攀升。

1.4 热成像:多维感知融合推动热像应用从小众向大众场景渗透

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多维感知融合推动热像应用从小众向大众场景渗透。海康热成像业务由子公司海康微影主导,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依托MEMS、光电器件等自研传感器和设计优势,构建了涵盖工业测温、户外、泛安防、机芯模组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产品覆盖从核心器件、机芯、模组到各类热成像整机及集成解决方案。其产品应用场景极为丰富,广泛服务于煤矿、冶金、石油石化等工业领域,以及森林防火、人体传感、应急搜救、公安执法、环境污染溯源和个人消费等多类场景,实现了从碎片化日常安防到高端行业应用的全覆盖,推动热成像产品从小众走向大众,赋能千行百业。

民用领域需求不断释放,海康微影有望保持增长态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随着红外热像技术的发展,民用红外热像仪成本呈下降趋势,在工业测温、教育科研、消防与安防监控、石油化工、医疗检测、辅助驾驶以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增加,全球民用红外热像行业迎来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期。2023年全球民用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达到74.65亿美元,2020年-20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85亿美元。

1.5 海康存储:或受益于下半年存储市场供需平衡的改善

或受益于下半年存储市场供需平衡的改善。海康存储业务立足于公司在视频、音频、成像采集与数据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覆盖SSD、嵌入式、前置及闪存等产品线,聚焦数据中心、工业控制、车载应用、智慧安防和消费电子等多元应用场景,提供存储整体解决方案。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调查及预测信息,第四季NAND Flash各类产品合约价或将全面上涨,平均涨幅达5-10%。其中,供给端,NAND Flash受惠于上半年减产与优先去化库存,市场供需平衡明显改善,原厂库存与价格压力同步缓解。需求端,NAND Flash下半年受消费力道走弱、OEM采购趋缓,渠道端亦存在大量成机库存待去化影响,但受AI驱动企业级SSD的需求大幅提升,此消彼长下,NAND Flash整体需求仍维持正向发展。我们认为,受益于整个存储市场供需平衡的改善,海康存储业务下半年营收同比增速有望实现边际的改善。

二、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50.36亿元、1022.84亿元、1121.42亿元,同比增加2.7%、7.6%及9.6%,归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40.4亿元、155.57亿元、173.44亿元,同比增加17.2%、10.8%及11.5%,对应当前市值的市盈率水平为21.6、19.5及17.5。我们看好创新业务带来的业绩成长和估值重塑,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三、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政府与企业对于数字化升级的投资需求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若未来 宏观经济修复不及预期,政府或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进度放缓,公司业务或受到影响。

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大大提高,公司海外部分地区的经营也受到影响。若未来地缘政治环境进一步恶化,将会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成长。

AIoT、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不及预期: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物联网技术得到 了长足发展,但距离低成本、广泛的落地应用还有一定距离。若AIoT、人工智能等技术 发展不及预期,行业数智化升级的进程或放缓,进而影响公司业务。

汇率波动的风险:公司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海外业务主要以外币结算,汇率波动可能影响公司销售、采购以及融资产生的外币敞口,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分析师声明             

             免责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海康威视(002415.SZ)跟踪报告 --- 创新业务驱动业绩成长与估值重塑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对外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参与人员信息:

分析师:郑宏达 

执业编号:S0800524020001

邮箱:zhenghongda@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谢忱

执业编号:S0800524040005

邮箱:xiechen@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周成

执业编号:S0800525040004

邮箱: zhoucheng@research.xbmail.com.cn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公众号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公众号内容,不应视本公众号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西部证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公众号及西部证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及西部证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西部证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西部证券所有。未经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版权。如征得西部证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公众号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公众号,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西部证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查看更多董秘问答>>

热门新闻

>>>查看更多:股市要闻 内参消息 实时内参 财经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