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何一华 李未来 北京报道
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场馆内,一家风能企业展台上“价值共生、可靠同行”的主题格外醒目。这里是10月20日—22日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现场,随着国内新能源电价进入市场化时代,本次展会上,国内风电整机厂商更加注重提升风机价值。此外,也有整机厂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也推出了差异化产品。
首日的风能展开幕式上,《风能北京宣言2.0》正式发布,提出“十五五”期间我国风电年新增装机不低于1.2亿千瓦的目标。10月21日,多家参展风电企业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装机目标确实超出了预期,看好未来风电行业发展前景。
卷价值
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开幕式上,为了促进风电行业良性健康发展,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主导下,12家风电整机厂商签订了《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
如今已经过去一年的时间,风电行业的“反内卷”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家风机企业工作人员在跟记者交流中提及,今年陆风风机价格回升,海风风机价格也已经企稳。“以6兆瓦机型为例,去年的时候最低中标价格在1000元/千瓦左右,今年价格在1400元/千瓦左右,包括有些价格低的项目,我们自己也不去投标了。”一位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本届风能大会上,新能源电价市场化后,风电投资收益波动性增加,价格已经不再是大家的关注点,取而代之的是价值,从参展主题和发布产品来看,多家风电整机厂商致力于提升风机发电价值。
金风科技推出了初步具备“经理人思维”的智能风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产品主要是通过智能化升级来提升发电价值。过去的风机是有风就发电,现在则是根据电价波动情况,高电价时多发电,低电价时少发电。
三一重能推出了行业首款陆上全场域适配机型SI-242系列,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这款机型主要是为了解决行业在复杂风资源与开发成本间的平衡问题,能实现从超低风速、中风速到高风速的全场域精准覆盖,满足不同条件下风速风区的生产发电需求,从而助力风电开发“高价值”。
除了提升发电价值,也有整机厂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推出相关风机。由于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这些低风速地区仍有装机空间,中船科技对此推出了适配中低风速区间的产品,可以实现乡村、山地、平原等多场景全域覆盖。此外,中船科技还推出了可以抗17级台风的海上风机。
上调装机目标
2025年9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本届风能展开幕式上,《风能北京宣言2.0》发布,对风电行业后续装机目标制定了更具体的规划。
《风能北京宣言2.0》提出,中国风电“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2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1500万千瓦,确保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到2035年累计装机不少于20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华泰证券指出,与2020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首次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相比,《风能北京宣言2.0》中对于2030年和206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的目标分别上调了62.5%和66.7%,彰显了产业发展信心。
多家参展企业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风能北京宣言2.0》给出的装机目标超出了预期,看好未来中国风电行业发展前景。
从数据来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风能北京宣言2.0》指出,“三北”地区陆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75亿千瓦,中东南部超25亿千瓦,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资源超27亿千瓦。
布局深远海
中国风电已形成全产业链优势,近几年国内风电企业实施“两海”战略,海风和出海也成为风电企业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
本次展会上,多家风电企业展示了出海成绩。记者注意到,中国企业出海较多的地区多为亚洲、东欧、南美等地区。一位展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西欧风机价格更高,但是西欧是海风的发源地,进入会更难一些,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
海风方面,参展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近海可开发资源变少,深远海也就成为了未来海风发展的增量。“不过现在深远海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成本、技术和施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来看并没有大规模上深远海风机的能力,大家都还在探索试验阶段。”
明阳智能也在布局深远海产品。本次展会上,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50MW风电机组。明阳智能董事长张传卫认为,深远海开发,在下一个5年应该成为中国主力的风电开发区域。他预计,假设以每年全国风电开发1.2亿千瓦装机计算,经过2026年的市场起步阶段,从2027年市场开始,深远海风电每年装机量会超过6000万千瓦。
零部件企业中,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海缆企业重点展示了500KV直流海缆。中天科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深远海的推进,风力发电机组离陆地越来越远,对海缆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较于交流海缆,直流海缆凭借更低的电损耗获得了市场认可。
责任编辑:李未来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