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
对山东而言,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独特优势,也是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请问“十四五”期间,山东在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协同推进大保护大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滕双兴:“十四五”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紧紧锚定“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目标定位,系统谋划、全域统筹、一体推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实践中,展现山东担当、贡献山东力量。主要做到“四个突出”:
第一,突出扛牢使命、强化担当,落实“国之大者”的合力广泛凝聚。在组织领导上,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黄河战略领导小组,开展专项巡视、专题询问和民主监督,统筹协调机制和专项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在政策保障上,颁布实施省黄河保护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扎实推动黄河战略决定和省黄河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配套实施9个专项规划,制定6大领域100余项务实举措,构建起系统完备、协同发力的规划政策体系。在省际协作上,立足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分年度制定省际合作事项和重大活动清单,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实现黄河流域“11+1”海关关际一体协同,推动150多项重大活动、200多个合作事项落实落地。连续举办四届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在沿黄省(区)布局建设内陆港43个,真正把“出海口”搬到了内陆企业“家门口”。
第二,突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水清、鸟鸣、湿地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手抓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建成长800多公里的黄河干流生态屏障。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累计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鸟类增加到374种,呈现出“群鸟翱翔、鲲鹏在天”的鸟浪奇观。一手抓污染综合治理。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工程,东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率先建立省际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4年优于入鲁断面,实现了“一泓清水入渤海”。
第三,突出安全可靠、集约高效,黄河长久安澜的基础持续夯实。实施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东平湖老湖区相机南排工程建成投用,建成黄河下游800多公里的标准化堤防,投资371亿元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历史性解除了60万群众的水患威胁。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定实施218个行业类别、1632个用水定额,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9.7%。
第四,突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河文化焕发新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保护建设,实施入海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集中连片保护,焦家遗址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另一方面,做好黄河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加快构建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记录片《大河之洲》获第45届泰利奖,“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黄河文旅代表性品牌;推出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新时代“黄河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山东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请问一下,“十四五”期间,山东是如何创新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取得了哪些具有辨识度的成效?

刘勇: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十四五”以来,山东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海洋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十四五”以来,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等7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培育建设威海、青岛蓝谷、日照3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1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布局13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度达78%,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海洋科技成果加速涌现。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和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平台”落户山东。全省拥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50个,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攻克气动式波浪能转换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有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的一半。
三是海洋港口建设领跑全国。深化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实现由“一群港”到“港口群”的蝶变升级。建成全球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集装箱码头、液化天然气码头和邮轮码头,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在日照港建成投用。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均居全球沿海港口前十。
四是海洋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60亿元,修复滨海湿地1.25万公顷、岸线66.89公里。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6个,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列。成功举办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重大国际交流活动,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新空间。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近些年,能够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山东交通运输越来越通畅、物流越来越便捷,能不能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主要推进了哪些工作,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郑德雁:“十四五”以来,山东全面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成型。成功获批全国首个部省共建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四横五纵沿黄达海”综合运输通道主骨架更加完善。“轨道上的山东”驶入快车道,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2110公里增加到3055公里、是2020年底的1.4倍,省内高铁成环运行,高铁省际出入口增加到6个。“济青快线”列车全面开行,济南青岛实现高铁“公交化”运行。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较2020年增加119公里、达到457.6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山东的路”品牌持续擦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784公里,较2020年底增加1310公里,高速公路六车道及以上占比由26%提升到40%以上,省际出入口增加到26个。现代化机场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等建成投用,济南机场二期加速推进,全省民用机场达到10个,通用机场达到25个。黄金水道加快畅通,小清河复航工程开启“河海直达”新模式,京杭运河济宁以南全线达到二级航道通航条件,内河港口年吞吐量超过1.2亿吨、是2020年的2.2倍。
现代物流体系畅达全球。积极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济南—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纳入全国集结中心总体布局,设立4个海外集结中心,通达“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60个城市;公铁海多式联运“一单制”深入推进,创新推动威海—仁川“四港联动”项目,在全国率先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运输时间缩短5小时,物流成本节约30%。获批国家物流枢纽9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7个,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济宁、日照、临沂全面融入晋冀鲁豫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建设,构筑支撑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外矿内运”的大宗商品供应保障通道,今年9月,全国首笔35吨铁路敞顶箱海铁联运“一箱制”业务在日照港首航。
交通物流设施更加智慧绿色。深入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建成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青中线济潍段;投产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13次打破世界纪录。先后建成全国高速公路首座加氢站和首个零碳智慧收费站、零碳港区,累计建成4对零碳服务区,72对服务区已实现近零碳、绿色低碳运营。全省高速公路路域光伏装机容量超822兆瓦、居全国第1,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
经过这五年的努力,全省“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正变成发展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