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容紧随科技创新驱动之后提出,比十三五规划中相关内容明显提前,表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实体经济的根基,这与过去强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基调似乎也有所不同。考虑到需要应对逆全球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新冠疫情冲击等产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问题,《建议》特别强调未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补短板、多元化和更加安全的重要性。可以认为,建立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增强其韧性,有望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战略的优先考量。
《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显示了未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大方向。结合具体的产业,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预计这些产业未来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产业政策的支持。
关注四: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这无疑是十四五规划最重要的亮点之一。2020年5月,中央首次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并在之后的各种文件中多次强调了这一战略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四五规划再次将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表明,双循环的提出并不是一个短期战略,而是适应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新变化的一个中长期战略调整。这些环境变化包括我国因为人口结构变化而引起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发达国家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导致进口需要不足、逆全球化冲击下的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后我国部分海外供应链可能面临失去保障等。而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城镇化比例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巨大的国内市场足够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建议》首先阐述了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举措,强调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为此,要通过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要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其次,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来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建议》不仅清楚说明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含义,也指出了如何在政策和法规上提供支持,以便实现双循环的相互促进。这是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最清晰、最完整,当然也是最权威的表述。
再次,为了扩大内需,以便为国内经济大循环提供支撑,《建议》还阐述了如何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消费促进方面,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在拓展投资空间方面,强调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的基调,并将主要落脚点放在了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两新一重”上,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大型交通水利工程”。值得指出的是,《建议》中有关乡村振兴、土地制度改革、区域发展、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内容,对于扩大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