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引发关注,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国际粮价多个指标的涨幅创高点。在多位专家人士看来,国际粮价上涨主要受疫情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从整体看,国际粮食价格预计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
国际粮价上涨会对国内物价带来多大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能否保障?有专家人士指出,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非主粮类的粮食价格有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一些食品价格的上涨。“虽然国际粮价的上涨会对粮食贸易有一定影响,但是不足以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疫情叠加宽松货币政策
国际粮价多个指标的涨幅创高点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官网在3月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在2021年2月平均为116.0点,连续第九个月上扬,并创下自2014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另据该报告显示,国际高粱价格2月环比上涨17.4%,同比上涨了82.1%。国际玉米价格较上年增长了45.5%。2月份小麦出口价格几乎维持稳定,但仍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9.8%。此外,粮农组织植物油价格指数2月平均为147.4点,环比上涨8.6点(或6.2%),为2012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粮农组织乳制品价格指数2月平均为113.0点,环比上升1.9点(1.7%),连续第九个月上升,且已接近40个月的高点。粮农组织食糖价格指数2月平均为100.2点,环比高出6点(6.4%),连续第二个月上涨,且录得2017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部分粮食出口大国的物价也在上涨。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阿根廷经济去年萎缩10%,2021年1-2月的通货膨胀率均达到8%。通胀拉抬使得食品价格大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阿根廷水果的平均价格增长高达228%,土豆价格增长114%,肉类平均价格增长103%,蔬菜类的价格增长了88%。
如何看待多数主要农产品(000061,股吧)(000061,股吧)价格强劲的涨势?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毛学峰认为,近期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仍是受疫情影响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第一,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产业链在流通方面仍受很大影响。第二,疫情之下,粮食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从金融危机等过去历史经验看,农产品或者粮食作为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具有抗跌保值的属性,也就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进而导致了粮价的上涨。第三,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在未来几个月逐渐显现,市场产生了粮价上涨的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持有类似的看法。在胡冰川看来,当前国际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也不能幸免;二是全球经济逐步走出新冠疫情,农产品需求呈现一定复苏。
胡冰川进而指出,对比两种原因,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主导因素,需求因素只是边际因素。“我们可以看到,矿石、金属甚至化肥价格涨幅都超过农产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2020年2月-2021年2月间,全球化肥价格上涨了35%,同期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7%,按相对价格来说,农产品价格是相对下降的。”胡冰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