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相比较不难发现,中国金茂少数股东权益早已经超过了归母权益,但净利润始终难以追赶上中国金茂的股东应占净利润。除了2016年两者盈利基本相仿之外,低值时少数股东损益仅是中国金茂股东应占净利润的30%左右。
2016-2020年,中国金茂少数股东权益的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分别为8.45%、3.49%、5.1%、4.68%和4.2%,而中国金茂分别为8.02%、12.11%、14.56%、16.39%和8.3%。
一般来说,少数股东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母公司不应悬殊,如果前者远低于后者,说明少数股东吃了亏,反之则是占了便宜。
对于这样的问题,房企通常的解释是项目存在结转周期,新增加的少数股东还没有达到结算条件,因此少数股东损益与少数股东权益之间会存在时间差,因此导致少数股东的回报率下降。
少数股东权益增加,母公司权益也会增加,却并没有影响中国金茂净资产收益率的持续走高,那么公司是否存在明股实债融资呢?
项目存在结转周期,前期入股的少数股东一般需要2-3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得回报。不过中国金茂的少数股东或许并非仅仅依靠项目盈利来获得回报,否则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生意模式是不会长久的。
现金流量表显示,2016-2020年,中国金茂向非控股股东派发股息5.32亿元、34.39亿元、7.77亿元、9.66亿元和4.19亿元。在2016年和2017年,中国金茂已付股息也不过7.22亿元和15.86亿元,少数股东获得的股息远超中国金茂的股东们。
最近三年,中国金茂支付的股息超过了少数股东获得的股息,但部分少数股东正在撤离。
2016-2020年,中国金茂收购非控股股东权益产生的现金流出分别为29.05亿元、0.87亿元、38.8亿元、40.49亿元和37亿元。
中国金茂的少数股东无法通过净利润来获得对等回报,但公司通过向少数股东分红的方式使之平衡,分红规模一度超越母公司,公司还集中收购少数股东股份使其退出。
少数股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现金回报,这种利润表之外的支付方式是否就是明股实债需要支付的额外成本?
多家机构的报告都指出,房企少数股东明股实债的辨别方法之一是,如果少数股东权益性质为基金、资管、信托等,且与房企存在大规模的资金往来,则房企可能存在“明股实债”。
少数股东不断与中国金茂合作,伴随着的是获得大量分红又不断退出,还有来自非控股或者第三方的大量资金流入。在这些众多合作伙伴中,金茂资本及其相伴相生的另外一家公司无疑是最活跃的一个。
金茂资本与金茂投资的角色
在中国金茂的项目公司中,金茂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金茂投资”)是出现最多的一家。
工商信息显示,金茂投资是在2016年12月底成立的,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是江南,而江南早前担任中国金茂CFO、执行董事。
金茂投资有两家机构股东:宏源汇智投资有限公司和峰亮有限公司各持股50%,前者由A股上市公司申万宏源(4.650, 0.02, 0.43%)(000166.SZ)全资所有,后者注册于香港,注册地址是中国金茂在香港的主要办事处地址,负责人姓名是“NAN JIANG”,正好与金茂投资负责人江南相一致。
也是在2016年11月,中国金茂投资成立了金茂资本,工商信息中并无太多金茂资本的信息。公司官网显示,以江南为首的管理团队负责金茂资本的运营。巧合的是,基本同时成立的两家公司管理团队也基本一致,金茂资本的管理团队也大多出现在了金茂投资的主要人员名单中,这像极了“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与金茂投资动作频频相比,金茂资本显得颇为安静。工商信息没有公司注册等基本信息,中国金茂在年报中也描述寥寥,与其在公开报道中呈现的百亿元管理规模并不相符。
在2020年年报中,中国金茂仅介绍,将发挥金茂资本在拓展资金渠道、助力产业落地的作用,以资本撬动区域开发,实现以投引产,除此之外基本再无其他介绍。
根据中国金茂之前年报信息,金茂资本将持续打造地产基金和PE投资两大业务板块。然而工商信息显示,金茂资本对外投资仅有一家公司-金茂创赢(天津)咨询有限公司,并没有任何私募或者PE基金的身影。
即使最终穿透,金茂资本间接对外投资的公司合计也仅有10余家,远没有基本由共同管理层组成的金茂投资来的活跃,打造地产基金和PE投资两大业务似乎更符合目前金茂投资的动作行为。
金茂投资对外设立了四家持股100%的子公司,这四家全资子公司目前对外又投资了200余家企业,且这些大多数仍在存续期的企业都是以有限合伙的私募基金形式出现。
有意思的是,在天眼查信息中,金茂投资旗下的四家100%子公司关联机构全部指向了金茂资本,四家子公司投资的有限合伙私募基金关联机构绝大多数同样是金茂资本。
200余家私募基金投资不少项目公司,持有金茂投资一半股权的申万宏源给中国金茂提供了多少资金?这200余家私募基金投资了多少中国金茂旗下的项目公司?似乎一切都不那么透明。
在投资过程中,200余家私募基金又向外部进行了多少融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私募基金入股的项目公司有的或许进入了中国金茂的联营、合营企业、有的或许纳入了上市公司合并范围。在当做少数股东来处理时,其获得回报的方式是否除了利润分配外还有其他退出形式呢?
与金茂资本还有所介绍相比,金茂投资没有在中国金茂近几的年报中出现过。在中国金茂看来,这似乎是一家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公司。就是这家在年报中不见踪影的公司,目前已经对外投资了成百家的私募基金,私募又入股了无数家项目公司。
除了金茂投资或者金茂资本外,中国金茂项目的合作方中亦有其他身影,这些合作方中既有房企也有明股实债“温床”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