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转型难能解困,危机过后何处求生
实际上,百货作为传统零售的主要渠道,近年来业绩一直处于低谷状态。随着电商和购物中心的快速崛起,自2012年起中国百货业客流量开始出现负增长。此后,国内百货业正式步入下坡路。
2013年,百货业正式走过黄金期,迎来关店潮,成为整个零售行业闭店的重灾区;2014年,国内的外资及本土百货店闭店达200家,包括了百盛百货、中都百货、王府井百货、马莎百货等。同年,万达百货开始出现亏损。2015年万达百货闭店达40家,并开始提出去百货化。
其后几年,国内百货业营收、净利普遍下滑,大部分企业也陆续关停旗下门店。2019年,关店潮仍在持续。据联商网统计,去年全国至少有19家百货店关门,其中百盛百货关店5家,占比26%,新世界百货关店2家,占比10%,世纪金花、茂业、乐天、远东、广百等均有门店关闭。同年2月,万达百货下属的全部37家门店27亿元卖给苏宁。
行业衰落的同时,百货企业也在通过调整经营策略、转型来进行自救。一方面走向综合化,扩展面积和业态,转变为购物中心,以减少电商对实体零售的冲击。如上海新世界百货、友阿股份等均对旗下商场进行了升级调整;另一方面,加快数字化建设,开启全渠道经营模式。其中,2017年银泰百货被阿里巴巴收购成为百货了向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性事件。除上述变化外,社区化、场景化、精品化的一些新型百货业态也在不断兴起,于去年年末正式亮相的盒马里·岁宝就是典型。
近两年来,虽然百货业不时有好声音传来,但毕竟是少数并未改变整体颓势。从各大上市公司2019年的业绩报来看,百货业绩下滑仍在持续。据数说商业统计,42家百货公司中,有19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其中,大商股份、中央商场、新世界、友阿股份营收、净利双降。
财报显示,2019年大商股份实现营收218.88亿元,同比下降8.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3亿元,同比下降9.56%;按经营业态划分来看,报告期内,百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39亿元,同比减少7.83%。
可见,一直转型调整中的百货企业还未走出低谷。而在疫情重击下,百货业关店越发凶猛。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消费的逐渐复苏,百货零售将迎来好转,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较大,短期内依然整体承压。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关店止损并不丢人,如何继续生存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