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发现周代高级贵族墓葬群是怎么个高级法?现在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发布信息称,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北白鹅墓地发现了周代高级贵族墓葬群,目前共发掘墓葬9座,出土各类文物500余件套,其中近50件套是带有铭文的铜器。
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发掘有重大发现,通过对9座墓葬、17个灰坑与出土的500余件套各类文物确认,北白鹅墓地是一处两周之际位于成周王畿之内的周朝王卿高级贵族的墓地。最重要的收获是出土带有铭文的铜器近50件套,铭文内容丰富,文字清晰,计14篇。
新发现的北白鹅墓地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英言乡北白鹅村(现为英言镇白鹅村)东。今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县文物旅游局对北白鹅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9座,灰坑17个。
项目负责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及耘介绍,这9座墓葬皆属大中型墓葬,其中1号墓、5号墓和6号墓为大型墓,墓葬开口均在6×4米以上,其余均为中型墓。1号墓的葬具为一椁两棺,西北角开口2米处见有殉人陪葬,殉人无下肢。5、6号墓被盗扰仅留有椁,中型墓葬具皆为一椁一棺。所有墓葬中7座有腰坑,5个见有殉狗。
此次考古发掘墓葬级别高、规模大,出土器物种类丰富,有铜、玉、石、漆、陶、骨、蚌贝、铅、金、漆木、皮革、麻绳、竹等各类文物总计500余件套。其中,青铜礼器类有鼎、甗、簋、盨、铺、罐、鬲、盘、盉、方彝、匜、壶、罍、尊、爵、觯、杯、勺等,礼乐器有青铜编钟和石磬。最重要的收获是发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近50件套,铭文内容丰富,文字清晰。
最大亮点是3号墓出土的青铜重器“夺”簋,其盖内铸有铭文12行94字,含重文2字,即“唯正月初吉/王才(在)成周/庚午(格)于大室/井叔内(入)右夺/即立/王乎(呼)内史微册令(命)夺曰/令(命)女(汝)(司)成周讼事眔殷八(师)事/易(赐)女(汝)赤巿(銮)旂用事/夺(拜)?首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令(命)/用乍(作)朕皇且(祖)中氏朕文考(釐)孟宝尊簋/夺其万年眉寿永用/子子孙孙宝”。
同时,3号墓出土的“匽姬”甗青铜重器,其甑部近口沿处后腹内壁铸有铭文3行11字,内容为:“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
专家根据3号墓出土铜簋铭文“朕皇祖中氏”和铜甗铭文“虢季为匽姬作媵甗”,6号墓出土铜盨铭文“太保匽中”和铜簋铭文“中大父”判断,墓地主人族属身份应当为“中”和“匽”二者其一,后者尤为可能。根据出土器物分析,该墓地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和陕西梁带芮国墓地在铜器制作、器物形制和纹饰运用等方面极为相似,结合墓葬形制,推断这9座墓葬时代当在春秋早期。
杨及耘称,北白鹅墓地北依王屋山,南眺望黄河,与成周洛阳的直线距离不到80公里。其所处位置当在东都成周王畿的范围之内,故推测其很可能是一处王畿内的采邑。可以确认,北白鹅墓地是一处两周之际位于成周王畿之内的周朝王卿高级贵族的墓地,对研究和探讨两周时期的政治格局、畿内采邑分封制度及晋南地区两周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参考,对探索晋南地区文明化进程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特征:
(1)概念:
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
巩固统治。
(3)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4)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特点: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天子与诸侯联系的关键,层层受封。
(6)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的集中
(7)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①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②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8)崩溃:
原因: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并田制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经济基础。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明显,周土的一直辖地越来越少,一些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加之周王室衰微,战国时各国变法废除分封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西周用鼎陪葬的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bai侯七鼎。据最新考古发掘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也有用九鼎的现象。西周墓葬往往以人殉葬,少者1人,多至7人。殉葬人大都放在二层台上,有的还有葬具。北京琉璃河的大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人,而在多座中型墓中则发现有殉葬人。可见是否用人殉葬并不完全取决于墓的大小或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在张家坡已发掘的三、四百座中、小型墓葬中,发现有殉葬人的约占7%,都是西周早期墓葬,而这里的西周晚期墓中却不见有用人殉葬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西周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玉石装饰品、原始瓷器和漆器等。大型墓和一部分中型墓的随葬品很丰富,有制作精致的成套青铜礼器,器形有鼎、鬲、甗、觚、爵、觯、尊、卣、壶、蓥、盘、匜等。其组合以鼎为核心,用鼎的多寡标志着墓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下。早期的铜礼器在器形和纹饰上同商代晚期没有多大差别,西周晚期酒器类大大减少,食器类数量增加,鼎、?的器形和纹饰也有较大的变化。长安普渡村发现的穆王时期的墓葬中还发现有3枚一套的编钟。小型墓则多随葬陶器,器形有鬲、罐、簋、尊、壶、豆、盂等。西周早晚期墓葬在随葬陶器的组合与器形上都有较明显的区别。
南方土墩墓中的青铜礼器,往往富有地方特征,如鼎的三足外撇呈尖锥状,器物也往往两两成对。此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器形,如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一对角形器和屯溪出土的一对五柱形器。这一地区的墓中通常随葬较多的原始瓷器,器类、器形变化也较多。中原地区的西周墓中虽也有随葬原始瓷器的,但数量很少,器形也较单一,多为豆形器。出土的玉石装饰品有壁、琮、圭、璋、柄形饰以及鱼、龙、鸟、兽等动物雕像,还有玛瑙、琉璃串珠等饰物。在琉璃河等地还出土有西周时代的漆器,但大都朽没,仅存痕迹,可以复原器形的有豆、觚、俎、罍等。
关于山西垣曲发现周代高级贵族墓葬群是怎么个高级法,墓主人是什么身份,贵族墓葬什么讲究?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有对李佳琦声音商标被驳回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往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