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嫦娥五号姐姐相信大家都已经很激动,前天回来的时候无论是暖宝宝装还是各种p图大家都是玩的不亦乐乎。12月19日由嫦娥五号所采集的部分月球样品正式交接,此次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重1731克。这也宣示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开序幕,将开展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返回其诞生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当晚五院对嫦娥五号返回器进行了全面检查。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将有三类用途:第一进行科学研究;第二入藏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进行科普教育;第三依据国际合作公约和多边双边合作协议,将发布月球样品和数据管理办法与有关方面的科学家共享,部分样品按照国际惯例可能作为国礼相送。
此次月球样品研究包含多种重要作用,无论是研究月面作用还是研究月壤构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次月球样本存量仅有 1731 克,用于研究用途的部分暂时未知。
据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永廖介绍,研究这部分月球样本对了解采样区的成分特征(岩石类型、矿物组分、化学成分等),月面物质与太阳风相互作用,月壤的成壤机理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实际成分特征,若所采集到的样品是或产生于古老的斜长岩物质,则对研究月球早期历史等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若所采集的样品有或来源于月海玄武岩,则对月球火山作用乃至热历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若所采集的样品有撞击角砾岩成分,则对月球的撞击作用及其撞击效应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天文台已建成国内首个“月球样品实验室”,已具备“地外样品”存储、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根据采样方式和样品使用的不同,此次采集回来的样品会分为钻取样品临时存储、表取样品临时存储、钻取样品永久存储和表取样品永久存储四大类。
“大撞击”:有关月亮形成的传说
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月球如何形成、和地球又有什么关系——人们对月球的身世一直充满强烈的好奇心。
20世纪以来,科学家先后提出4种不同的月球起源假说:月球和地球在同一个系统里吸积气体和尘埃而成“双星吸积说”、由地球早期自转过快而甩出去的“分裂说”、是地球引力捕获卫星的“捕获说”以及由其他行星撞击地球形成的“大撞击说”。
其中,“大撞击说”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大约在45.6亿年前太阳系诞生之初,八大行星基本成形。但太阳系的宇宙空间中,仍然“漂浮”着大大小小的星体。“大撞击”假说认为,约在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原始地球。巨大的能量使整个撞击体和地球的外圈层物质被熔融、气化和混合,其中一部分逐渐聚集形成了月球。
为了证明“大撞击说”,科学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计划陆续从月球带回了总重达382千克的岩石,为人类了解月球提供了的样本。
而探测数据显示,月球物质中挥发性组分大量丢失、金属核很小但与地球具有相似的氧化还原程度等等,都可以成为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
同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月球陨石也成为人类了解月球的一扇窗口。地球化学研究者通过对月球陨石阿波罗月岩样品的研究发现,地球和月球上氧的同位素的组成相同。这意味着,月球与地球存在相同的“基因”。
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的话说:“千真万确,月球是地球的女儿。”
不过,阿波罗计划在月球上取样范围毕竟有限,而月球陨石来源的不确定性和遥感探测获得信息的局限性总是像“隔靴搔痒”。科学家期待,要是从月球上更多的地方挖回来的“真土”,就能够提供更多有关“大撞击说”的证据。
在美苏探月之后,时隔半个世纪,嫦娥五号承担起这一重任。经过约38万公里、一周左右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之旅,12月1日晚间,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三次在月球表面成功软着陆,也是人类探测器首次踏足月球上的这一区域。
自1958年开始,为探测月球,中国科学家经历了长达35年的跟踪调研与综合分析世界月球与行星探测的进展与成就,开展了各类地外物质、阿波罗月球岩石和火星陨石研究。正式启动于2004年的中国探月工程,按规划分为“探”“登”“驻”3个阶段,如今已完成第一阶段“探”的“绕”“落”“回”三步,共五次任务。
目前为止,前四次探月收获颇丰:嫦娥一号取得全月球的影像图、月表物质成分和近月空间环境,首次获得月球土壤层内氦-3资源的分布与资源总量;嫦娥二号完成全世界覆盖最全、精度最高的一张全月图及嫦娥三号着陆区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地形图,随后与“图塔蒂斯”小行星交会;嫦娥三号着陆月球虹湾区,开展“测月、观地、巡天”探测;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撞击坑盆地开展科学探测。更多关注:现在月球上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