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发现一中华秋沙鸭,什么时候发现的?意味着什么?
1月2日,贵州贵阳南明河水东路段出现一只外形似鸭的大鸟,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赶来拍摄。该鸟嘴巴尖长,头顶的羽毛呈凤冠状,脚掌呈红色。
中华秋沙鸭的出现,意味着这里的水产条件比较好。
中华秋沙鸭(学名:Mergus squamatus)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嘴形侧扁,前端尖出,与鸭科其它种类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有关专家介绍,该鸟系中华秋沙鸭,原产于吉林长白山地区,因为其数量极少,全国不超过2000只,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中华秋沙鸭是几级保护动物?
中华秋沙鸭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一Ⅰ级保育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古老的鸟类,存在了大约1千万年,原产地位于我国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偶尔会飞往俄罗斯或朝鲜,西伯利亚等地繁殖,主要是飞往我国华南和华中进行越冬,比如江苏,洞庭湖,以及台湾等地,但是分布点较散,而且很难看到超过10只以上的记录。
在21世纪,我国东北的戈阳,婺源等地,发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秋沙鸭越冬群,数量可达100只以上,而且分布较平均,这一记录甚至超过了全球总量的1%,现在黑龙江省内大约有170只左右,而且黑龙江伊春市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也完成了首例人工繁殖案例。
中华秋沙鸭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诞生于1000多万年前,是第三纪冰川留存下来的物种,比扬子鳄还稀少。
中华秋沙鸭长什么样?
中华秋沙鸭体长49-63厘米,嘴巴尖而长,呈红色,雄鸟的头和背部,还有翅膀上缘都是黑色,其他呈现灰白色,雌性秋沙鸭则是脖子和头,背,呈现褐色,而下面带有灰褐色渐变,并贯穿白色横纹。脚掌呈现橘黄,头顶长有特色的竖立羽毛,就像凤冠一样。
中华秋沙鸭与普通秋沙鸭的主要区别:
一是中秋鸭的雄鸟头部具有厚实的羽冠,雌鸟略逊于雄鸟,这点是“普秋鸭”所不具备的,所以通过头部的羽冠特征能轻松辨识中秋和普秋。
二是中秋鸭的嘴长而窄,颜色鲜红,尖端黄色有点点小钩。而普秋鸭的嘴呈深红色,嘴尖端黑色,钩尖明显并超过下喙。
三是中秋鸭最大的特征: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特征性鳞状纹,也就是英文名直译的鳞片状两侧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生长环境条件如何?
繁殖地: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汤旺河,南岔河,长白山,泰来,红花尔基越冬地: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掌布,台湾屏东。日本及朝鲜;偶见于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数量稀少且仍在下降。繁殖在中国东北;迁徙经于东北的沿海,偶在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和台湾越冬。
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
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性机警,稍有惊动就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据在吉林省长白山的观察,它们于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达山区海拔1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带。常成3~5只小群活动,有时和鸳鸯混在一起。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捕到鱼后先衔出水面进行吞食。主食鱼类,此外还食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
中华秋沙鸭属于早成性鸟类。小鸭出壳后即已睁眼,全身长满了金黄色(间杂着一些黑色)的绒羽,并能鸣叫和跳跃。小鸭行动敏捷,不仅善于潜水,而且善于匿藏,一遇到危险就像一支箭一样,逆流而上,激起一道波纹,十分壮观。
贵阳发现一中华秋沙鸭,大家还是需要保护动物,爱护自然。水域改革概念,大家参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