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涂鸦智能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IPO定价21美元,融资约10亿美元,股票代码TUYA。王学集与陈燎罕两位创始人,与一同从阿里走出的创始团队,用了7年时间等到了这一刻。今天,TUYA成功被“涂鸦”到了纽交所大屏幕。
涂鸦智能的IPO,是全球IoT市场的重要事件,也是IoT PasS领域的第一股。作为一个IoT云平台公司,涂鸦目前拥有超过5000个客户,其中不乏Calex、飞利浦和施耐德电气等跨国品牌。截止2020年底,涂鸦已经驱动了超过2亿台智能设备。
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涂鸦智能7年磨一剑“暗中修炼”的结果。以IoT切入,以PaaS服务立足,涂鸦完成了漂亮的首秀。从招股说明书来看,IoT PaaS是涂鸦智能的核心业务,2019年和2020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2.2%和84.3%。而登陆纽交所,从资本视角来看,是投资人和创始团队的财务胜利。但对于TUYA这个代码来说,IPO是又一个新的起点。
2014年,从阿里云总经理岗位上“卸甲”的王学集,与曾任阿里云运营总监的老队友陈燎罕创立了涂鸦智能。6年前,2008年,两人创办的PHPWind被阿里巴巴以5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收购,PHPWind成为了阿里云的第一支团队,也是阿里云的“雏形”。
涂鸦智能创立时,包括创始人在内的核心成员,基本都是来自阿里巴巴。可以说,这是一支毕业于阿里黄埔军校的创业团队,从创立之日起,IPO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实际上,王学集和他的团队,对于阿里的影响不止是阿里云,当初的手机淘宝和扫码支付,也是这个团队的作品。
但当大家庆祝涂鸦登陆纽交所的时候,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虽然是阿里嫡系创业公司,但涂鸦在IoT这个领域的步伐,其实走得非常艰难。丰富的PaaS打造经验,为涂鸦奠定了基础,但IoT在资本圈并不是一个非常性感的概念。这从涂鸦的融资历程可见一斑。
公开资料显示,涂鸦智能成立以来一共有4次重大融资,自2018年的2亿美元融资后,截止今天IPO,涂鸦没有进行过融资。尽管市场对于IoT的呼声很高,但资本对于IoT一直是保守态度。产业链欠完善,未来不确定性太多,以及投资金额和投资周期太长,让背负着业绩的投资机构无暇关照。
即便是最近几年大火的AI概念,也因为泡沫落空而受到资本排挤,遭遇融资退坡。这在很大程度上牵连了主打AIoT概念的涂鸦一众公司。另外一个主打AIoT的公司小米,因为其拥有手机和智能硬件等主干业务,且公司发展到庞大体量,所以它的AIoT概念可以很潇洒地抛出来。而涂鸦是专注于AIoT的创业公司,要讨得资本市场的欢心是非常难的。
2020年,涂鸦智能单日最高赋能智能设备达到100万、发布新版IoT云平台。在这一年中,涂鸦智能在疫情的压力下逆势而上,取得了1.799亿美元的收入,较2019年增长70%,其中IoT PaaS净收入扩张率达到了181%。招股书显示,涂鸦老客户营收平均每年都有81%左右的增长。客户的认可也助推涂鸦的发展蒸蒸日上,2019年,涂鸦有127个“Premiun客户”(每年付费10万美金以上的IoT PaaS客户),2020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88个。所以,涂鸦的品质就在于,它拥抱了一级市场,但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让这家三年没有大额融资的公司拥有体面的账面数据,有能力登上二级市场的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