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转产企业何去何从?
疫情期间,国内服装企业转产医护产品不仅可以填补市场需求,还能减缓因疫情影响无法开展其他业务的损失。那么,疫情过后,这些转产企业该如何面对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回落?
对于企业担心防护服、口罩等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曾于2月3日表示,支持企业复工生产口罩、防护服,按1倍以上的规模组织产能、准备原料、启动增产增供。企业不用担心未来产能过剩,疫情过后,政府对富余产量进行收储。只要物资生产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记者从多位服装企业负责人的采访中发现,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转产只是疫情期间的过渡选择。考虑到短期无法回收设备和原材料的投资,多数企业的生产线改造、医护用品产能都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华纺股份表示,由于医护产品业务涉及的产能、产量、收入水平占比在公司中还比较小,目前不会将其作为公司的重点经营业务。从红豆股份约6万件/月的防护服产能来看,涉及的销售收入约为1200万元/月,相较于2018年营业收入24.83亿元,该部分收入占比较小。
红豆股份某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同的防护服有不同的生产标准,医用级防护服的生产除了需要搭建净化车间,还要用到复合无纺布等原材料,与口罩相比,制作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因而,公司在转产时会基于改造成本来投入资源。
业内人士指出,疫情过后,市场需求大量回落是必然。对于企业来说,抱有投机心态生产防护服等医疗产品十分危险,已经转产的企业则需要考虑如何获取市场份额、优化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