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300832 新产业 更新日期:2025-10-27◇
★本栏包括 【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经营投资】【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1.主营业务】
体外诊断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2025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体外诊断 | 218130.55| 149730.42| 68.64| 99.84|
|其他业务 | 352.30| -206.86|-58.72| 0.16|
├────────────┼─────┼─────┼───┼──────┤
|试剂类 | 152115.96| 132459.93| 87.08| 69.62|
|仪器类 | 66014.59| 17270.48| 26.16| 30.21|
|其他业务 | 352.30| -206.86|-58.72| 0.16|
├────────────┼─────┼─────┼───┼──────┤
|国外 | 95235.75| 63990.76| 67.19| 99.63|
|其他业务 | 352.30| -206.86|-58.72| 0.37|
└────────────┴─────┴─────┴───┴──────┘
【2024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体外诊断 | 452720.80| 327123.51| 72.26| 99.82|
|其他业务 | 819.64| -236.56|-28.86| 0.18|
├────────────┼─────┼─────┼───┼──────┤
|试剂 | 326777.76| 289567.50| 88.61| 72.05|
|仪器类 | 125943.04| 37556.01| 29.82| 27.77|
|其他业务 | 819.64| -236.56|-28.86| 0.18|
├────────────┼─────┼─────┼───┼──────┤
|国外 | 168636.60| 113515.95| 67.31| 100.00|
└────────────┴─────┴─────┴───┴──────┘
【2024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体外诊断 | 220602.53| 160560.20| 72.78| 99.78|
|其他业务 | 491.08| -19.95| -4.06| 0.22|
├────────────┼─────┼─────┼───┼──────┤
|试剂类 | 159119.50| 140816.90| 88.50| 71.97|
|仪器类 | 61483.03| 19743.31| 32.11| 27.81|
|其他业务 | 491.08| -19.95| -4.06| 0.22|
├────────────┼─────┼─────┼───┼──────┤
|国外 | 79646.44| 51239.62| 64.33| 99.39|
|其他业务 | 491.08| -19.95| -4.06| 0.61|
└────────────┴─────┴─────┴───┴──────┘
【2023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体外诊断 | 391974.89| 286723.64| 73.15| 99.75|
|其他业务 | 990.68| -5.67| -0.57| 0.25|
├────────────┼─────┼─────┼───┼──────┤
|试剂类 | 285849.99| 255209.78| 89.28| 72.74|
|仪器类 | 106124.90| 31513.86| 29.70| 27.01|
|其他业务 | 990.68| -5.67| -0.57| 0.25|
├────────────┼─────┼─────┼───┼──────┤
|国外 | 131894.74| 86693.91| 65.73| 99.25|
|其他业务 | 990.68| -5.67| -0.57| 0.75|
└────────────┴─────┴─────┴───┴──────┘
【3.经营投资】
【2025-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自成立之初起就始
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客户提
供更好的体外诊断产品与服务。公司产品主要用于为医疗终端提供疾病的预防、诊
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预测的诊断信息。基于30
年的行业深耕,公司现已根据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需求建立了磁性微球研发、试剂
关键原料研发、全自动诊断仪器研发及诊断试剂研发四大技术平台。
在试剂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面向全球销售239项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其
中已取得欧盟准入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200项。截至目前,在国内市场已获注册的
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196项(共281个注册证),配套试剂涵盖肿瘤标志物、甲状
腺、传染并性腺、心肌标志物、炎症监测、糖代谢、骨代谢、肝纤维化、自身免疫
抗体等检测项目。公司在生化产品线已推出72项生化诊断试剂,其中国内已获注册
的生化诊断试剂72项(共106个注册证),配套试剂涵盖肾功能、肝功能、特种蛋
白、脂类等检测项目。在凝血诊断领域,公司首个凝血诊断试剂产品于2022年6月
取得了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截至目前公司共有包括凝血四项在内的共7项凝血
诊断试剂取得注册证书。在分子诊断领域,公司已有部分分子诊断试剂产品取得CE
准入及国内产品注册证。
在仪器方面,公司面向全球销售12款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报告期内,公
司X系列旗舰机型MAGLUMIX1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取得了国内产品注册证,
检测速度高达1,000测试/小时,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市场的竞争
力。为与免疫诊断形成协同效应,截至目前,公司在积极拓展的生化诊断产品线面
向全球销售6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其中,高端旗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iossaysC
10已于2025年7月取得了国内产品注册证,生化模块检测速度达2,000测试/小时,
并可与公司MAGLUMIX系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互联组成生化免疫流水线;支持连入
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更好地满足大型终端需求。在分子诊断领域,公司全自动核
酸检测分析系统MolecisionR8已完成欧盟市场准入许可,目前正在办理国内产品注
册。
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SATLARST8于2024年6月
正式上市;SATLARST8全面整合生化、免疫、电解质、凝血、分子五大专业领域;
独特的双向四轨设计,使样本调度更灵活,实现检测动态平衡;模块化设计和多类
型轨道灵活配置,可满足各种实验室检测需求和空间要求;样本检测全程急诊优先
、智能调度,可大大缩短样本TAT时间;在第一批开发的模块基础上,公司完成了
倾倒式进样模块、封/去膜模块、低温存储模块等的开发及软件重大升级,提升公
司流水线产品的竞争力。
2024年度,公司推出的智慧实验室平台iXLAB主要包含了智慧检验、智慧管理、智
慧科研、智慧服务四大板块,是一套专业的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助力临床检
验智能化、管理标准化;公司紧跟技术前沿,目前iXLAB智慧实验室系统完成了Dee
pSeek-R1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推动终端用户的实验室管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迈进。
公司已在国内外建立起稳定的销售与售后服务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凭借产品技术
与服务优势,公司已为国内1,835家三级医院提供服务,三级医院覆盖率为47.60%
,其中国内三甲医院的覆盖率达63.51%(依据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在海外市场,公司已为161个国
家和地区的医疗终端提供服务。
除上述新增产品外,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
公司严格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范围进行生产活
动,拥有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欧盟公告机构TVSD关于ISO9001、ISO
13485和MDSAP的体系认证,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欧盟IVDRCE认证的化学发光厂家,也
是国内第一家获得美国FDA准入的化学发光厂家。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
服务环节严格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达
成公司质量目标;同时,销售和售后环节不断收集和反馈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和意见
,协助研发及生产部门改进和完善产品。
1、采购模式
公司实行供应商准入审批制度,由物料采购部门牵头完成供应商的筛选评价与准入
考核;供应商需要通过资料评审(部分类别供应商还需要现场考察)、样品验证和
价格评议三个环节审核才能列入试合作供应商名单。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原材料质量
管理措施,原材料检测部和零部件检测部按照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到货检验。同
时,公司对供应商实施分级管理,定期监控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确
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
公司不断细化对供应商的再评价环节,如出现不达标的情况,视物料类型将供应商
移入到《不合格供应商一览表》,触发供应商整改与辅导,帮助供应商完善进步,
进一步巩固供应链安全。
2、生产模式
公司采劝以销定产、适量备货”的原则确定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严格按照销售计划
及安全库存标准制定。公司重视产品质量,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和质
控部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流程组织生产和进行产品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部负责
监督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维护。
(三)公司的商业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开拓业务,现已基本建成覆
盖全国和海外关键市场的营销网络。各类型销售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国内经销模式为:通过公司自身的营销团队在各地目标医疗机构推广产品获取订单
并提供售后服务,公司协助经销商进一步开拓市场及维护客户。
海外经销模式为:公司通过广告、展会、客户介绍等方式筛选符合标准的海外经销
商,经销商承担各地目标医疗机构的二次营销,并承担接受终端客户预定及供货职
能。
直销模式:公司与终端用户直接签订销售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交货方式,公司将
检测仪器和检测试剂发给客户,客户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付款。
2、商业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收入来源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产品为封闭系统,即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
和仪器需配套使用,公司主要通过“以仪器销售带动试剂销售,以试剂销售促进仪
器销售”的商业模式获取利润,并以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及时高效的售后服务赢
得客户的信任,推动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及周期性特点
1、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发展阶段
根据KaloramaInformation发布的《TheWorldwideMarketforInVitroDiagnostic(IV
D)Tests,17thEdition》(2024年8月)报告,2024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达1,
092亿美元。从全球体外诊断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北美、西欧等地区仍然是体外诊
断的主要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医疗服务已经相对完善,其体外诊断市场已经达
到一个相对稳定阶段,而以中国、印度、土耳其、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则增长迅猛。预计2024-2029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3%。根据Kal
oramaInformation报告,2024年全球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277.
29亿美元和105.34亿美元,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分别占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比重为
25.5%和9.6%,均为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子行业之一。其中,化学发光免
疫分析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精确定量且结果稳定、检测范围广等优势,广泛
应用于肿瘤标记物、传染并内分泌功能、激素等方面的诊断,当前已成为免疫分析
领域的主流诊断技术。
2、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发展阶段
根据IQVIA艾昆纬报告,2023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998.13亿元。近二十年
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在政策扶持、下游市场需求膨胀、技术进步的带动下经历了快速
发展,产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
人均医疗开支的上升,居民基本医疗素养和患者就诊率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向医
疗阶段前移、县域及基层医院检测能力提升等因素影响,推动体外诊断检测量的增
长,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持续不断扩大。近几年随着国内医疗支付改革、集中
带量采购、技耗分离等政策不断推进,驱动国产替代加速。
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由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血液学及体液、即时检验(
POCT)等细分领域构成。根据IQVIA艾昆纬报告,2023年国内免疫诊断市场达到了3
75.21亿元,占国内体外诊断市场份额的37.59%;为体外诊断占比最高的细分类别
,跨国企业目前仍占国内免疫诊断市场的主导,跨国企业和国产厂家占国内免疫诊
断市场的比重分别为71.2%和28.8%。2023年随着体外诊断产业重心回归到正常业务
发展,诊疗量反弹、常规检测项目需求不断恢复,带动免疫诊断检测市场增速达13
%。2024年度至今,受国内医疗行业整顿导致医院采购延缓,第三季度安徽省牵头
开展的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采购落地后价格下降,以及DRG/DIP(按病种付费)
政策深入推进导致部分检验项目检测量降低等因素影响,使得国内免疫诊断市场面
临短期调整。根据IQVIA艾昆纬报告,2023年国内生化诊断市场为111.49亿元,同
比增长为5%;在国产替代大环境影响下,终端医院持续增加国产厂家产品的采购比
例。伴随江西省联盟集采的深化及采购范围扩大,国产厂家市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
提升,跨国企业和国产厂家占国内生化诊断市场的比重分别为53.2%和46.8%。
就我国免疫诊断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中高通量市场面对三级医院等大型医院客户
,测试量较大且设备单价高,相对于低通量市场所面对的急诊科或中小型医院,中
高通量市场规模远大于中低通量市场,贡献了大部分的免疫诊断市场体量。与此同
时,进口品牌厂家依然占据了国内免疫诊断市场的主体份额,但随着国产品牌的逐
步崛起,以及国内医疗改革和政策导向、集中带量采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产替
代将加速,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免疫诊断市场下沉。
3、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体外诊断技术两极化发展
目前医院对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高端医院要求高通量、高效
率、高灵敏度的检测产品,而基层医院需要速度适中、价格合适、性能稳定的产品
。针对这种需求,中国市场体外诊断产品也将朝两极化发展:一体化的免疫生化流
水线和即时检验(POCT)两个发展方向。
(2)国内外技术差距缩小,国产品牌逐步替代进口品牌
近年来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迅速,自主研发生产的检验产品种类迅速增加,国内
外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但具体到产品类别发展仍然不均衡。其中,国内企业在生
化诊断试剂领域已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逐步实现替代进口,但化学发光免疫诊
断市场,尤其是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仍主要由进口品牌占据,国产品牌所占据的市
场份额相对较校随着国内化学发光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未来国产品牌将逐步替代
进口品牌。
(五)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情况及竞争优势
自设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于体外诊断领域产品的研发,公司于2010年成功研发并
推出了国产第一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打破了海外巨头对中国化学发光免
疫诊断市场的垄断。经过16年的深耕发展、技术迭代及客户积累,截至报告期末,
公司产品已销售至海外161个国家和地区。为推动海外市场的发展,公司将海外市
场逐步细分,实施区域化管理模式,并深耕海外本地化经营,助力海外业务迈向新
阶段,目前公司已完成14家海外分支机构(不含香港新产业和香港新产业控股)的
设立。
重视研发创新是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凭借已建立的四大技术平台,通过持续
优化产品研发流程,不断加强自身研发实力,打造了品质卓越的创新产品。在仪器
方面,公司研发出多款MAGLUMI系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全自动化化学发光免
疫分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以MAGLUMIX8仪器为例,为全球率先突破单机测试速度6
00个测试/小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报告期内,公司最新一款X系列旗舰机型
MAGLUMIX1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取得了国内产品注册证,检测速度高达1,00
0测试/小时,为医疗终端带来更高效的全新使用体验。在试剂产品方面,公司共有
239项配套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在全球范围开展销售,其中已取得欧盟准入的化
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200项,为行业内可提供最齐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菜单的
厂家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心脑血管疾并内分泌
代谢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四大慢性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慢病管理成为影响全
民福祉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慢病管理重在防治,防治在于早筛早诊和早治,因此
临床对精准、高效的诊断需求日益迫切,为体外诊断行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公司
以价值医疗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针对上述慢病领域积极布局产品管线与临
床医学研究与教育:
1、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着重覆盖高血压、心肌疾病的相关检测产品;以高血压为
例,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患者中高度隐匿,具有患病率高、诊断率低
的特点,公司推出醛固酮(ALD)及肾素(Renin)组合,并根据中国人群建立了基
于“小分子夹心法”的原醛筛查、确诊新切点。在心肌疾病方面,公司推出了性能
优异的第三代高敏肌钙蛋白,在健康人群中检出率高达99.5%,且通过高敏蛋白中
国人群参考区间多中心研究,填补了进口品牌肌钙蛋白参考范围并不完全适合中国
人群的空白。
2、在肿瘤领域,公司围绕早筛和肿瘤免疫治疗监测布局;在面向肝癌、胃癌、前
列腺癌等癌症筛查方面,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助力肿瘤早筛早诊;在肝癌领
域,公司通过庞大而系统的临床数据验证与分析,推出了一项基于性别、年龄、甲
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四项核心指标的肝癌早筛模型GADA,
探索出一条便捷、经济、效能优异的筛查路径。在肿瘤免疫治疗监测方面,积极探
索血清分子特征对免疫治疗监测价值,为肿瘤患者免疫治疗提供科学的监测方案。
3、在内分泌代谢领域,公司分别推出骨代谢及糖代谢相关检测产品;其中,骨代
谢领域覆盖血清甲状旁腺素(PTH)、血清降钙素(CT)、25羟基维生素D(25-OHV
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
BGP)等标志物,为中老年人提供骨质疏松症的骨折风险评估、鉴别诊断及疗效监
测等全面检测解决方案。糖代谢产品重点聚焦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管理,涉
及胰岛素原(Pro-INS)、自身抗体和C肽等,推动糖尿病防治关口前移。
4、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公司正积极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检测项目的研发
,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全方位助力慢病的早期筛查、诊断与管理,为临床提供有力支
持。
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公司在小分子领域实现革命性的技术突破,
现已推向市场的25-羟基维生素D、醛固酮、雌二醇、孕酮、睾酮、雄烯二酮、他克
莫司、环孢霉素A、维生素B12、叶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三碘甲状腺原氨
酸、游离甲状腺素、总甲状腺素共14项小分子双抗体夹心法试剂,覆盖高血压、骨
代谢、甲状腺、激素及药物监测应用领域,突破了当前采用竞争法检测小分子普遍
存在的灵敏度低、准确性差等问题,使得产品具有更好的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
和线性,完美地克服了竞争法本身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公司秉承着“像捍卫生命一样捍卫产品质量”的企业精神,通过不断完
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产品认证范围,确保为客户提供精准优质的产品。作为国产
医疗器械企业,公司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领域取得了多项国内厂家第一,例如:公
司为中国第一家获得美国FDA市场准入的化学发光厂家;公司取得了中国化学发光
领域的第一张IVDRCE证书;国内首家在传染病项目HBV、HCV、HIV拿齐CEListA类认
证的化学发光厂家;以上认证的获得,充分反映了公司在产品质量方面的可靠程度
,同时也是对公司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领域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的有力证明。
凭借四大技术平台和现有产品的技术优势,公司已成为中国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导者
,并向全球体外诊断领域的先行者迈进。未来,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持“通过持续
不断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不断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为全
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六)新公布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对公司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速健全,人民健康状
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持续改善。体外诊断作为现代检验医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紧密契合。
1、医保局明确“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集采原则
自2018年起,国家医疗保障局持续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目
前已形成常态化机制。2023年底,安徽省等25个省(区、兵团)的医疗保障局联合
组建采购联盟,代表所辖区域内相关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体外诊断试剂集中带量采购
工作,覆盖传染病八项、性激素六项等检测项目;2024年12月,安徽省医保局再次
牵头组织二十八省(区、兵团)开展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涵盖肿
瘤标志物十六项和甲状腺功能九项;依据安徽省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公示的文
件,公司参与的所有化学发光检测集采项目均进入A组并顺利中眩
3、医疗机构已进入精细化运营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印发《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各地
医疗机构逐步迈入精细化运营发展的新阶段;在前期改革基础上,2024年7月,国
家医保局发布了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截至2024年底,按病种付费已覆盖全
国所有统筹地区,按病种付费的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地区内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比
例已超过八成,116个统筹地区上线按病种付费2.0版分组方案,九成以上的统筹地
区建立了特例单议、谈判协商机制,所有统筹地区均已建立医保数据工作组。DRG/
DIP落地促使医院优化诊疗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在合理
成本内完成诊疗行为,行业因而面临阶段性压力。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在全
国范围内实现全面覆盖,医疗机构的精细化运营将成为常态,这一变革有望推动体
外诊断行业回归有序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4、分级诊疗实施为区域检验中心带来发展机遇
分级诊疗是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核心举措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慢性病管理需长期、连续的基层医疗支持。分
级诊断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将慢性病管理
、康复护理等下沉至基层,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精准分流。区域检
验中心作为整合区域内检验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集中化检测、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共享,成为分级诊疗落地的重要支撑。区域检验中心在集成化、信息化与智
慧化领域的场景需求,为体外诊断行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报告期内公司业绩驱动因素及业务变化的重要事项说明: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
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围绕提升中大型医疗终端客户的检验需求,分别于2025年6
月和2025年7月取得了高端旗舰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MAGLUMIX10和全自动生
化分析仪BiossaysC10的国内产品注册证,进一步提升公司服务中大型医疗终端的
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持续推动SATLARST8流水线产品的装机和智慧实验室
平台iXLAB的客户覆盖;通过产学研合作及多中心研究,共同推动体外诊断领域多
元化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公司坚定全球发展战略,持续开拓国内和海外市场,报告
期内实现经营业绩如下:
1、国内市场经营情况
国内体外诊断市场在机遇与挑战中前行;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居民健康意识
提升带动就诊需求增长,叠加分级诊疗政策推动基层检测能力建设,为市场提供了
稳定的需求支撑;但另一方面,医疗终端DRG/DIP支付改革的全面落地、省际联盟
体外诊断试剂集采的深入推进,显著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市场竞争环境日趋严峻
。
公司延续大客户营销策略,通过高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MAGLUMIX8、MAGLUMIX6及
流水线产品SATLARST8的推广,持续拓展国内大型医疗终端;报告期内国内市场完
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装机774台,大型机装机占比达到74.81%。截至报告期末,
公司产品服务的三级医院数量达到1,835家,三级医院覆盖率为47.60%,其中三甲
医院的覆盖率达63.51%(依据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
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计算)。受体外诊断试剂省际联盟采购落地后价格下降,
以及DRG/DIP(按病种付费)政策深入推进导致部分检验项目检测量降低等因素影
响,报告期内,国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9亿元,同比下降了12.81%;其中,国
内试剂类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8.96%,国内仪器类收入同比增长18.18%。公司持续深
化产学研合作与多中心临床研究,强化在化学发光领域的技术壁垒——特别是“小
分子夹心法”等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带动高附加值试剂的市场渗透,持续
提升行业影响力。
2、海外市场经营情况
经过多年全球化深耕,公司已构建起显著的海外品牌优势。通过“区域化运营+本
地化深耕”双轮驱动,Snibe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方面搭建全球专家资
源网络促进技术交流;另一方面创新性推行“营销-售后-市场-商务”四位一体区
域管理模式,实现前端销售与后端服务的无缝协同,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在本
地化布局方面,公司战略性推进重点市场渗透:报告期内完成韩国全资子公司设立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14个核心国家建立运营体系,这些本地化的分支机构正成为
区域业务增长的强力引擎,公司海外业务从区域拓展进入深度经营的新阶段。
在全球化战略的持续深化下,公司海外业务实现量质齐升;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代理
体系与聚焦大中型客户开发,报告期内海外市场共计销售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1,97
1台,中大型高端机型占比提升至77.02%,客户结构持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海外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19.57%,其中试剂业务在仪器装机量持续攀
升的带动下同比增长36.86%,“仪器+试剂”协同效应日益凸显。随着海外分支机
构本地化运营的深入推进,存量仪器试剂消耗与新增需求形成双重驱动,业务增长
潜力持续释放。
3、高端设备销售情况
公司高端产品矩阵持续获得市场验证,核心产品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旗舰机型MAGL
UMIX8领跑市场,作为面向三级医院等大型医疗终端的高通量解决方案,高速化学
发光免疫分析仪MAGLUMIX8在2025年上半年销量稳定增长,截至报告期末,该机型
累计装机量已达4,300台,持续巩固公司在高端化学发光领域的领先地位。公司自
主研发的SATLARST8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于2024年6月成功上市,截至报告期末累
计实现全球装机/销售179条,其中报告期实现全球装机/销售92条;报告期内公司
自产加外部合作流水线共计装机/销售109条,为完成全年流水线装机/销售目标打
下坚实基矗
4、公司毛利率及业绩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结构呈现战略性分化。公司仪器类产品毛利率为26.16%,较
2024年度下降3.66个百分点;其中海外市场仪器毛利率为38.30%。受国内集采政策
深化影响,试剂收入增速放缓,但通过优化生产成本与供应链效率,国内外试剂毛
利率仍保持相对稳定。公司仪器收入增速较快影响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
综合毛利率为68.64%。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8,482.8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8%,利润总额8
7,521.1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5.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107.25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62%。
(八)医疗器械国内产品注册进展情况:
(九)新试剂项目的研发情况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精准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有需求的产品,公司试剂研发团队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论证”策略,建立了
一种产品立项决策支持机制,进而来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可立项和可
交付。
1、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正在研发的试剂产品中13个项目(不含截至本报告披露前
已披露的取得注册证项目)已取得注册检验报告,并已进入药监局审核阶段。
2、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44项试剂新产品已取得注册检验报告,并已进入或完成
临床评价阶段。
3、已取得的试剂注册证书情况
截至目前,公司共取得国内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注册证281个(涵盖化学发光免
疫诊断试剂196个试剂项目),生化诊断试剂注册证106个(涵盖生化诊断试剂72个
试剂项目),及凝血诊断试剂注册证书7个,分子诊断试剂注册证1项,胶体金检测
试剂注册证1项。报告期末,公司在全球销售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共239项,其
中已取得欧盟准入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200项,生化诊断试剂68项;公司取得
美国FDA(510K号)的产品数量为7个。
4、关键原料研发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发挥关键原料研发平台优势,在新产品方向上原料与试剂产品
同步开发;上述关键原料的成功研发与生产,缓解了试剂产品部分原料外购困难与
原料价格昂贵的问题,也有助于公司诊断试剂产品的持续优化。
公司试剂关键原料研发团队已完成抗伴型抗体(针对小分子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复
合后形成新表位的抗体)研发平台的搭建,原料研发平台的突破加速了公司小分子
免疫项目的开发速度,小分子夹心法检测结果与质谱具有高度一致性,很好地弥补
了竞争法同类产品的不足。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14项小分子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的产
品注册。
抗体制备方向,公司于2023年搭建了单B细胞制备技术平台,有助于公司研发高质
量兔单抗等新型抗体,进一步提升试剂性能,并显著缩短小分子项目一抗的开发周
期,提高抗体的开发质量。公司已实现磁球关键组分铁粉的自产,有助于把控自产
铁粉的质量控制,减少铁粉的批间差异。同时,解决了铁粉的供货问题,进一步降
低试剂盒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十)仪器研发进展情况:
仪器研发平台使用全生命周期研发管理平台,可有效提升仪器研发团队的项目管理
能力,系统性地保证公司仪器产品的稳健开发。公司重点加强了产品线战略规划,
同时注重提高研发项目的可靠性、可预测性和合规性,使新产品可以不断满足客户
需求,进而支持公司的增长目标。
为巩固和提高公司在体外诊断领域的竞争力,继续追踪该领域技术发展方向,实现
产品销售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目标,公司仪器研发团队深入探索先进技术
与科学方法,致力于将创新理念融入每一个研发环节,不断优化设计流程,持续深
化数字化转型,探索更加智能化、可持续化的研发路径,推动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
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业链完整的研发体系优势
公司专注体外诊断行业产品研发30年,现已建立磁性微球研发、试剂关键原料研发
、全自动诊断仪器研发、诊断试剂研发四大技术平台;公司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研发
平台,可有效提升新产品研发效率,加快老产品的升级迭代,实现产品质量及性能
的不断提升,以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
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在小分子领域实现革命性的技术突破,突破
了当前采用竞争法检测小分子普遍存在的灵敏度低、准确性差等问题,使得产品具
有更好的特异性、灵敏度、精密度和线性,完美地克服了竞争法本身的局限性。
(二)系列化的产品竞争优势
公司采用仪器系列化的研发策略,提供12个型号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涵
盖低、中、高速的不同机型,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产品需求;其中MAGLUMIX8为
全球率先达到单机测试速度600个测试/小时的化学发光免疫仪器;公司X系列旗舰
机型MAGLUMIX1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已于2025年6月取得了国内产品注册证
,检测速度高达1,000测试/小时,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市场的竞
争力。公司在全球销售的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涵盖肿瘤标志物、甲状腺、性腺、
传染并炎症检测、肝纤维化、骨代谢、糖代谢等多个品类共239个试剂项目,其中
国内完成产品注册的试剂项目196个。基于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系统封闭式的特点,
丰富的仪器型号及齐全的试剂菜单将有效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三)高质量的产品制造优势
公司严格坚持产品质量标准,持续优化公司产品研发、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
。同时,公司定制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自动化生产线,以提升单批次试剂产量,
有效控制批间差。公司于2007年首次通过德国TVSD的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
系认证,2017年作为国内首家化学发光免疫试剂产品获得FDA510(K)产品准入的
企业进入美国市常2020年12月,公司取得了中国化学发光领域的第一张IVDRCE证书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MDSAP五国(美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
法规的融合,并于2024年2月取得了MDSA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得公司质量管理体
系进一步完善。
目前,公司传染病项目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
陷病毒(HIV)检测产品均通过CEListA类认证,系国内首家在传染病项目HBV、HCV
、HIV拿齐CEListA类认证的化学发光厂家。2024年9月,公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
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获得了由欧盟公告机构-TV南德意志
集团签发的IVDRCE最高风险等级ClassD认证证书,在欧盟CE认证的类别中,ListA
和ClassD类产品受法规监管程度最高,技术要求严格,其所需进行的验证、评估和
审核强度较高,认证难度较大,获得此项认证充分体现了公司的研发创新实力、产
品质量与可靠性能。
报告期内,公司接受了来自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DEKR
A德凯、TV南德等外部审核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共计7次,其中包括第三方认证
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3次,政府官方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审核4次,覆盖所有最终产
品生产基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审核通过率100%。
公司于2021年成立的参考检测实验室正式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
缩写为:CNAS)颁发的认可证书,标志着公司在参考测量系统建立、临床检测量值
溯源与结果可靠性保证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同时,2023年6月,公司成为检验医学
溯源联合委员会利益相关成员(JCTLMStakeholderMember),说明公司多年来在推
动临床检验结果的量值溯源、促进国际互认方面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截至
报告期末,公司已建立维生素、非肽激素、治疗药物监测、酶学等参考测量程序20
余项。其中,已有11个参考测量项目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
可,包括酶学6项、17羟基孕酮、25羟基维生素D3、总甲状腺素、总三碘甲状腺原
氨酸和睾酮。报告期内,公司参考检测实验室顺利通过CNAS监管机构1次复评审及
扩项评审。
(四)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现已建成覆盖全国和海外关键市场的营销网络。目前,公司在国内市场共设有
28个办事处,随着公司募投项目“新产业生物营销网络升级项目”的全部实施完成
,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市场网络布局,提升了公司客户服务水平,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市场营销能力,有利于满足公司快速发展需要,进而巩固市场
领先地位。
经过十余年对海外市场的持续耕耘,公司产品已销售至海外161个国家和地区。公
司化学发光系列产品在营销网络建设、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已具备显著的领先优势;
为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营销能力和服务能力,公司在海外重点国家及地区建立本地
化的营销和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设立14家海外分支机构(不含香港新
产业和香港新产业控股)。
(五)专业及时的售后服务优势
优质的售后服务是公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建设,公司已在国内建立
了覆盖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全国售后服务网络,实现了客户服务需求48小时及时
响应,确保售后服务质量。为了更高效的服务客户,不断提升服务体验,为客户创
造无忧的服务价值,公司进一步建设或完善各区的售后驻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
在国内的售后驻点累计达170个。此外,公司依托研发平台建立专业培训体系,对
售后服务工程师进行系统化的技术培训,公司售后服务工程师实行技术等级管理,
可实现区分客户服务难度精准服务,以确保及时、准确解决各类售后问题。
我们践行“服务+”理念,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保持与客户的双向交流,持续
赋能客户。为了助力医院检验科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检验结果准确性与
互认度,我们提供ISO15189全流程支持。在日常服务过程中,我们与实验室老师探
讨验证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及疑问,提升其对产品的了解和认识,帮助掌握产品应用
和分析验证方法。
根据《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组织的“2024年度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调研”,公司
荣获2024年度中国医疗设备“民族品牌金奖”、“产品线第一名”的荣誉,尤其是
在三级医院的综合满意度、意向复购率、净推荐值、培训体系满意度均排名第一,
体现了客户对公司服务的充分认可。
(六)技术人才储备优势
秉承“勇担重任、享受挑战、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公司历经30年自主研发,
已培养了涵盖研发、技术生产、产品推广和售后服务的多学科、多层次、结构合理
的人才队伍。公司通过建立多个中心的技术等级考评制度,已建立和储备了支撑公
司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梯队。公司研发团队在技术和工艺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41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实用新型专利158项,
外观专利78项;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8项。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政策变化风险
近年来,新的医疗体制改革针对医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医疗保障体制等方面提
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其他监管部门也在持续完善相关行
业法律法规,加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控制、供货资质、采购招标等方面的监管
。2018年至今,国家医疗保障局持续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
已经形成常态化格局。集采项目施行使得公司试剂价格及毛利率承压,但公司正积
极提升市场份额弥补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如果公司在经营策略上未能根据国家有
关医疗改革、监管政策方面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监管最新政策,根据新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对于2025年工作重点,国家医保局提出“坚决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明
确反对各统筹地区做基金赤字预算,也不追求居民医保过多的当期结余”,意味着
医保资金的使用将步入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阶段。为此,公司将更聚焦于具有临床意
义的诊断项目,为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二)新产品研发、注册风险
体外诊断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要求较高、研
发周期较长。因此在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因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研
发投入成本过高、研发进程缓慢而导致研发失败的风险。为保持公司在行业内持续
竞争力,公司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若公司未来不能很好解决新产品研发
中存在的风险,则将对公司新产品的研发进程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将导致新产品研
发的失败。为此,公司已加强对产品研发的前期技术论证和市场调研方面的投入,
以提升研发方向准确性。
新产品研发成功之后还必须经过产品标准制定和审核、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考
核、注册检测和注册审批等阶段,才能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产品注册
证书。新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还需通过CE认证、FDA注册或其他国际产品质量体系
认证或注册。不排除公司未来个别创新性产品不能及时注册的可能性,对公司业务
计划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若不能成功研发并注册新产品,将影响公司研发项目的
收益回报。当前,公司已分别成立了质量保证部、国内注册部和海外注册部,负责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维护,收集、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标准及动态,
保障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及时注册。
(三)经销商销售模式的风险
公司采用“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报告期,公司活跃经销商
的数量超3,400家。若公司不能及时提高对经销商的管理能力,一旦经销商出现自
身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等情形,或者出现公司与经销商发生纠纷等情形,可能对公
司的品牌及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也可能导致公司产品销售出现区域性下滑,对公司
的市场推广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加强对经销商的管理,通过严格控制经销商
的准入,建立不合格经销商淘汰机制等方式密切监督经销商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市场风险
近年来,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体外诊断企业加入竞争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竞争环境来看,国际跨国公司如罗氏、西门子、贝克曼、
雅培等企业在我国体外诊断的高端市场中占据相对垄断地位,尤其在国内三级以上
医院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多数企业以中低端诊断产品为主,尚未形成稳定
的市场格局,但体外诊断行业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将吸引更
多的企业进入本行业,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果将来公司不能在成本、技术、
品牌等方面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或者上述国际知名诊断企业改变市场战略,采取降
价、收购等手段抢占市场,则会对公司的市场份额、毛利率产生不利影响。报告期
内,公司持续通过高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和SATLARST8流水线产品的装机等方
式推动国内大型终端的覆盖数量,提高公司在中大型终端的覆盖率,逐步带动公司
试剂单机消耗量的提升。
经过多年市场布局与开拓,公司产品已经出口至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等161个国家和地区。由于海外市场存在进出口政策的不确定性、贸易壁垒及双方
政治关系变化、汇率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海外市场拓展目标不能如期实现,从而
对公司整体经营情况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各重点海外区域国家政治关系
、汇率变化,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尽可能避免因政治、汇率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五)技术替代风险
体外诊断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若公司产品研发水平提升缓慢,无法准
确预测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导致无法及时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则
公司目前所掌握的专有技术可能被同行业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从而对公司未来经
营发展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公司研发及市场部门将加强沟通,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
展动态,避免因新技术导致公司产品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大对新
产品研发的投入,实现产品销售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目标。
【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截止日期】2025-06-30
┌─────────────┬───────┬──────┬──────┐
|企业名称 |注册资本(万元)|净利润(万元)|总资产(万元)|
├─────────────┼───────┼──────┼──────┤
|SNIBE DIAGNOSTIC (INDIA) P| 10000.00| -| -|
|RIVATE LIMITED | | | |
|SNIBE DIAGNOSTIC ITALY S.R| 28.00| -| -|
|.L. | | | |
|SNIBE DIAGNOSTIC KOREA LIM| 40000.00| -| -|
|ITED | | | |
|SNIBE DIAGNOSTIC MEXICO S.| 600.00| -| -|
|A DE C.V. | | | |
|SNIBE DIAGNOSTIC PAKISTAN | 5500.00| -| -|
|(SMC-PRIVATE) LIMITED | | | |
|SNIBE DIAGNOSTIC (PERU) S.| 104.42| -| -|
|A.C. | | | |
|SNIBE DIAGNOSTIC ROMANIA S| 140.00| -| -|
|.R.L. | | | |
|SNIBE DIAGNOSTIC (RUS) LLC| 1200.00| -| -|
|Snibe Holdings (Hongkong) | 300.00| -| -|
|Company Limited | | | |
|沙特新产业生物有限责任公司| 3000.00| -| -|
|泰国新产业生物有限责任公司| 200.00| -| -|
|深圳市准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500.00| -| -|
|马来西亚新产业生物私人有限| 150.00| -| -|
|公司 | | | |
|PT SNIBE DIAGNOSTIC INDONE| 1001000.00| -| -|
|SIA | | | |
|SNIBE (BRASIL) LTDA | 160.00| -| -|
|Snibe Diagnostic (Hong Kon| 21000.00| -| -|
|g) Company Limited | | | |
└─────────────┴───────┴──────┴──────┘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