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大事☆ ◇002936 郑州银行 更新日期:2025-04-05◇ ★本栏包括【1.融资融券】【2.公司大事】 【1.融资融券】 ┌────┬────┬────┬────┬────┬────┬────┐ | 交易日 |融资余额|融资买入|融资偿还|融券余量|融券卖出|融券偿还| | | (万元) |额(万元)|额(万元)| (万股) |量(万股)|量(万股)| ├────┼────┼────┼────┼────┼────┼────┤ |2025-04-|42908.79| 2775.62| 3482.29| 102.73| 15.60| 0.00| | 02 | | | | | | | ├────┼────┼────┼────┼────┼────┼────┤ |2025-04-|43615.46| 2246.30| 2571.75| 87.13| 1.04| 2.78| | 01 | | | | | | | ├────┼────┼────┼────┼────┼────┼────┤ |2025-03-|43940.91| 2902.64| 2290.51| 88.87| 10.35| 4.81| | 31 | | | | | | | └────┴────┴────┴────┴────┴────┴────┘ 【2.公司大事】 【2025-04-03】 从分红看银行投资价值,2024谁是最慷慨的“现金奶牛” 【出处】金融界 上市银行作为A股市场的“分红大户”,一直是稳健投资者的重要选择。2024年,随着宏观经济回暖、银行业绩改善,各家银行的分红政策备受关注。金融界对2024年上市银行的分红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及投资价值。截至目前,A股42家上市银行中23家已披露年报,绝大多数银行延续了稳定的分红政策。 分红总额排行:国有大行仍占主导 数据显示,从分红总额来看,国有六大行依然是分红的主力军。其中工商银行以1098亿元的分红总额继续领跑,成为A股“分红王”,建设银行1008亿位列第二位,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紧随其后,分红规模均超700亿元,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为281亿和259亿。证券代码银行简称2024年分红总额(亿)同比601398.SH工商银行1,0980.52%601939.SH建设银行1,0080.75%601288.SH农业银行8474.76%601988.SH中国银行7142.54%600036.SH招商银行5041.42%601328.SH交通银行2811.07%601658.SH邮储银行2590.23%601166.SH兴业银行2201.92%601998.SH中信银行19511.60%600000.SH浦发银行12027.73%000001.SZ平安银行118-15.44%601818.SH光大银行1129.25%600016.SH民生银行84-11.11%600919.SH江苏银行56-34.85%601916.SH浙商银行43-4.89%601229.SH上海银行40-39.13%601009.SH南京银行37-33.16%601077.SH渝农商行355.58%601169.SH北京银行25-62.50%601825.SH沪农商行23-36.94%600926.SH杭州银行22-28.02%600015.SH华夏银行16-73.96%601963.SH重庆银行141.47%002948.SZ青岛银行90.00%601128.SH常熟银行810.00%002966.SZ苏州银行8-47.35%601665.SH齐鲁银行6-42.27%002807.SZ江阴银行55.26%002839.SZ张家港行512.66%600908.SH无锡银行510.00%601187.SH厦门银行4-51.61%601528.SH瑞丰银行411.11%001227.SZ兰州银行3-49.96%601860.SH紫金银行2-50.00% 2024年,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约5%-8%,资产质量改善,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工商银行不良率降至1.35%,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10%。招商银行零售业务优势明显,净利润增长10%,推动分红提升。监管鼓励,增强投资者信心。近年来,监管层多次强调上市公司应加强分红回报股东。2024年,部分银行响应政策,提高分红比例以吸引长期资金。股价低迷,高股息策略受追捧。由于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部分银行股息率超过6%,甚至高于部分债券收益率,吸引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增持。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23家已披露年报的银行中,9家提高分红率,5家持平,9家下降。其中,中信银行分红率提升2.49个百分点至30.5%,增幅最大;郑州银行则从2023年未分红转为2024年实施分红。当前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约4.3%,较10年期国债收益率溢价处于历史高位,高股息策略仍具吸引力。 如何选择高分红银行?关注高股息+顺周期标的 平安证券研报建议,当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低位(静态PB仅0.65倍),可沿两条主线布局,一是高股息防御品种,如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等,股息率具备吸引力;二是区域银行及弹性标的:如成都银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等,受益于区域经济复苏及政策支持。 2024年,上市银行整体分红表现稳健,国有大行仍是“现金奶牛”,而部分中小银行凭借高股息率成为市场焦点。但尽管上市银行分红表现稳健,但投资者仍需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利率下行和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投资者在布局高股息银行股时,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利率环境变化及监管政策动向,综合评估分红的可持续性。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分红型银行股,在获取稳定现金流的同时,分享银行业长期发展的红利。 【2025-04-03】 郑州银行的“稳”与“进”:规模与净利双增 科创、县域、零售三领域发力 【出处】财经网【作者】钱晓睿 在密集进行2024年年报披露的上市银行中,全国首家“A+H”上市城商行郑州银行交出了一份毫不逊色的业绩答卷。 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面对内外部各种复杂挑战与困难,郑州银行资产、存款、贷款增速显著,利润增长,不良下行,交出了一份改革与发展协同发力、质量与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答卷。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人民币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存款总额人民币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贷款总额人民币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 同时,该行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8.77亿元,净利润人民币18.63亿元,同比增长0.21%。不良贷款率1.79%,拨备覆盖率182.99%。净利息收益率1.72%,成本收入比28.95%,资本充足率12.06%,不良贷款率1.79%,拨备覆盖率182.99%,主要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郑州银行用“稳中求进”一词概括过去一年的工作总基调。郑州银行董事长赵飞也在年报致辞中强调了三个坚持:坚持回归本源,做强主业,巩固“稳”的基础;坚持创新求变,转型突围,积聚“进”的力量;坚守安全底线,防控风险,提升“立”的质效。 “稳”固底盘,郑州银行扎根郑州、深耕河南,长期将地方区位优势与自身发展方向融合贯通,围绕助力本土产业建设、打通县域服务堵点,聚焦政务金融和产业金融,发展特色化科创金融业务,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于求变,持续深耕本地市场,充分发挥网点优势,拓展零售业务场景,运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和运营改革,努力向业务线上化、服务综合化转变,塑造“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过去一年,郑州银行加强对实体经济和重点产业的服务力度,作为公司主营业务的对公贷款增长明显,公司贷款总额人民币2689.44亿元,占该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的69.37%,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54.83亿元,增幅6.11%;助力扩内需、稳增长、促消费,郑州银行完善产品储备,个人贷款业务规模扩张,个人贷款总额同比增长8.09%至909.57亿元,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以及信用卡余额均呈现走高态势,且不良保持合理水平。 受利率下行、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郑州银行生息资本收益率略有下调,带动利息收入收窄,但非利息收入同比大增30%,尤其是是实现其他非利息收益20.4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6.92亿元,增幅51.28%。有效完成了“资金业务在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同时,寻求非贷款业务用途资金的回报最大化”的目标,并弥补了营收缺口,带动利润保持正增长。 战略目标清晰,业务特色鲜明,郑州银行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以“稳”的定力与“进”的激情,做优秀商业银行,做优质上市银行,向着“努力成为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特色鲜明的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奋力迈进。 锚定科创金融绘写金融“五篇大文章” 做为立足郑州、深耕河南的本土银行,郑州银行将自身发展深度嵌入地方经济肌理。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大潮中,郑州银行聚焦省市七大产业集群、“7+28+N”重点产业链,以及全省“三个一批”重大项目,全力落实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和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为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科技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关键支点,科技金融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排名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2年4月,郑州银行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银行,该行树立起“努力成为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特色鲜明的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 报告期内,郑州银行充分践行河南省地方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使命担当,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通过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科创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推进科创产品业务流程线上化改造、丰富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 厚植科创金融优势,打造金融惠科“郑银样本”。郑州银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48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人民币148.66亿元,增幅44.50%。 聚焦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链条,郑州银行面向各个阶段科技型企业推出“人才e贷”“认股权贷”“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研发贷”“专精特新贷”等各类产品。被河南省科技厅、工信厅评为“科技贷”“专精特新贷”业务优秀合作银行,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深度融入河南科创高地建设,郑州银行深耕科创金融领域,聚焦科创企业发展的前沿和重点,率先破题、精准发力。以此为锲,探索挖掘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先手与契机。 深耕县域场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试验田”“增长极”“孵化器”,开展县域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通过优化乡村金融服务渠道、提升乡村金融服务体验、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宣传、实施县域引领发展战略,打造和完善“乡村管家”服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郑州银行聚焦客户需求,明确业务方向,强化支持力度,给予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定价优惠,实现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人民币482.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63.73亿元,增速15.22%,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8.04个百分点,实现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通过数字赋能,加强渠道覆盖,提升惠农便农场景可及性。在线上渠道通过推广手机银行乡村振兴版,提供线上智能化服务。在线下开展“惠农站点+”场景建设,累计建成400家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和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目前惠农服务覆盖2363个村镇,将金融服务从“网点窗口”拉近到“楼间村口”。 围绕村民衣食住行搭建了“金融+非金融”各种生活场景,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态圈”,破解乡村金融的痛点难点,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持续开展义诊下乡、送戏下乡、惠农商户满减、社保缴费优惠等各类惠农便农活动共计524余场次,发展收单商户5179户,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卡25.85万张,较上年末增加8.66万张。 发展县域金融是打通经济毛细血管、激活乡村振兴动能重要手段,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郑州银行结合各县域发展战略,依据产业特色、发展规划和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支持,为乡村振兴的长久发展注入持久金融动力。 落实民生保障擦亮“金融为民”底色 零售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银行进行生态场景建设,构建业务价值增长曲线,也是服务民生、保障民生,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关键渠道。郑州银行从客户角度出发,丰富产品矩阵、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水平,践行零售金融为民初心,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做好“市民管家”。该行落实提振消费、以旧换新的相关政策,开展消费信贷产品利率优惠活动,通过让利于民,支持居民消费需求。聚焦高频消费需求,下沉社区场景,持续打造“郑好每一周”“欢乐五六日”“郑银十二时辰”三大信用卡消费品牌,提升客户信用卡用卡体验;优化信用卡小额分期产品,促进消费体验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零售信贷核心产品郑e贷(消费)全年新增人民币39.4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68%;累计发行商鼎信用卡82.58万张,较上年末增加10.11万张;累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55亿元。 做好“融资管家”。郑州银行做深做透特色客群,丰富完善产品储备。推出“郑e贷(经营)”和“郑e贷(消费)”产品,为小微客户和消费群体提供融资服务;结合地域特色产业,相继落地辣椒贷、大蒜贷等专项特色信贷产品;助力创新创业,面向郑州市各类创业个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创业组织开展“创业担保贷”业务。 2024年底,“创业担保贷”贷款余额人民币3.4亿元,支持各类创业主体6227户,已建成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 做好“财富管家”。提升产品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不断补充中短期理财产品,与头部代销机构加强合作,着力升级打造“郑好财富”服务品牌,围绕四大权益板块,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一站式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同时,着力打造“1+N”客户服务体系,统筹协调内部资源,为客户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努力做好河南百姓信任的“财富管家”。 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财富类金融资产规模人民币522.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5%;AUM月日均人民币5万以上客户达64.5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37%。 稳健的经营策略与创新的业务模式,使郑州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郑州银行仍将秉持“努力成为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特色鲜明的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业务转型重塑,充分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开启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全新篇章。 【2025-04-03】 郑州银行:4月2日获融资买入2775.62万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30.94%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郑州银行4月2日获融资买入2775.62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30.94%,当前融资余额4.29亿元,占流通市值的3.28%,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4-0227756168.0034822898.00429087875.002025-04-0122463014.0025717471.00436154605.002025-03-3129026441.0022905097.00439409062.002025-03-2831591584.0030368686.00433287718.002025-03-2717785337.008763744.00432064820.00融券方面,郑州银行4月2日融券偿还0股,融券卖出15.60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30.42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67%,融券余额200.32万,低于历史2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4-02304200.000.002003235.002025-04-0120072.0053654.001681609.002025-03-31199755.0092833.001715191.002025-03-28216698.00161602.001616602.002025-03-276534.0060390.001593702.00综上,郑州银行当前两融余额4.31亿元,较昨日下滑1.54%,两融余额超过历史7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4-02郑州银行-6745104.00431091110.002025-04-01郑州银行-3288039.00437836214.002025-03-31郑州银行6219933.00441124253.002025-03-28郑州银行1245798.00434904320.002025-03-27郑州银行8976058.00433658522.0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更多两市融资融券请查看融资融券功能>> 【2025-04-03】 郑州银行2024年利润增速回正,零售战略转型成效凸显 【出处】每日经济新闻 正值上市银行年报披露季,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郑州银行交出了一份质量与效益同比提升的良好答卷,向市场呈现出其“稳中有进”的经营成效。 在过去的2024年里,郑州银行存贷规模增速显著,不良率延续下降趋势,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随着业务结构不断优化,郑州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明显增强,在年报出炉的同时抛出现金分红方案,以提升投资者信心。 根植郑州、深耕河南,郑州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立足区域开展特色化经营,把目光投向经济所需、客户所愿,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 2024年,郑州银行延续了存贷两旺的发展势头,存贷款连续三年保持双百亿级的增长,尤其存款增速翻番是当年的一大亮点。 具体来看,2024年郑州银行存款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全年存款增量435.77亿元,超过前两年增量总和。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同比增长12.07%,增速大幅高于全省3.26个百分点,该行在区域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郑州银行也在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截至2024年末,该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高出全省金融机构0.74个百分点,远超省内同业银行平均水平。 行稳方能致远,在信贷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郑州银行也在全面强化风险管理,夯实资产质量底座。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至1.79%,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提升至182.99%,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基于信贷投放的稳步提升,郑州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在2024年末进一步攀升至6763.65亿元,同比增长7.24%。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郑州银行的人均、网均资产及存款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末,该行人均资产1.09亿元,网均资产37.16亿元,创近三年新高,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均存款0.65亿元,网均存款22.23亿元,人均网均贡献值持续提升。 随着业务规模稳步增长以及经营效率不断提升,郑州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有所增强。2024年,该行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扭转近三年净利润负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郑州银行推出了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叠加该行整体业绩向好的态势,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 打造科创业务特色 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郑州银行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密围绕河南省、郑州市“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其中,科创业务是郑州银行的一张亮眼“名片”。作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郑州银行深度融入河南科创高地建设,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以金融之力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4.50%。 为了向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郑州银行持续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量身定制低成本、弱担保、便捷化的金融产品,并推进业务流程线上化改造,着力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度、覆盖面、获得率。目前,该行创新推出并落地“研发贷”、打造“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等8款科创类产品,重点扶持了以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 此外,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郑州银行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及绿色金融业务专业团队,并且不断创新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购置固定资产贷款、技术改造贷款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助力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91.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3.73%。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房地产和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的建立,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提供了重要支撑。郑州银行深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落地11个地市40个“白名单”项目,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同时,该行也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施,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目前已落地相关业务6586户,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零售转型持续推进 数字化思维重塑经营模式 近年来,郑州银行将零售转型作为“1号工程”持续推进,转型成效也日益凸显。 这从该行近年的存款结构中可窥见一斑,其中个人存款占比逐年提升,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个人存款余额2181.79亿元,占全行存款总额的比重约54%。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郑州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耕市民金融及乡村金融领域发展,通过精心打造的“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和“乡村管家”四大管家服务,来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战略。 在通过“四大管家”服务体系深度触达客群的同时,郑州银行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平台;深耕基础零售、财富管理、个人信贷三大板块;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队伍专业能力、线上运营能力、品牌管理能力四大能力;做优网点、惠农、社区、线上、远程银行五大渠道,让金融普之于众,惠之于民。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席卷而来的科技浪潮,郑州银行积极运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和运营改革,努力向业务线上化、服务综合化转变。在去年12月,郑州银行召开了数字化转型启动大会,秉承“对外客户体验第一、对内效率第一”的理念,将战略拆解到日常工作和具体项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模式,以科技引领赋能业务发展,着力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营体系,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在启动大会上,郑州银行还分别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郑好融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郑州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业务优势,以及华为、郑好融平台的领先技术,聚焦银行业务场景,推动更多数字化创新场景的落地,以数智之力赋能金融发展。 如今,郑州银行正以零售转型筑基、以科创金融塑魂、以数字变革赋能,不断探索自身差异化发展路径。展望2025年,郑州银行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勤修内功,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与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共生共荣。 文/十一 【2025-04-03】 去年国有六大行日赚38.4亿元 【出处】深圳商报 合计派现4206.34亿元,占全行业分红总额七成以上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谢惠茜 随着42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完毕,其去年的业绩浮出水面。财报显示,2024年,42家上市银行共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超2.09万亿元。其中,有37家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国有六大行除了营收利润“一骑绝尘”外,分红占比也超七成。 国有六大行一年共赚1.42万亿元 据统计,国有六大行合计实现营收3.52万亿元,同比增长0.17%;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资产规模合计近200万亿元,日均盈利达38.4亿元。这一增速虽较2023年有所放缓,但仍显示出国有大行的经营韧性。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以3658.6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继续稳居榜首,同比增长0.51%;建设银行以3355.7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紧随其后,同比增长0.88%;农业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820.83亿元,同比增速为4.7%;中国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378.41亿元,同比增长2.56%;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5.86亿元、864.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3%、0.24%。 从利润增速来看,地方性中小银行颇为亮眼。其中,杭州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排名第一,该行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3.83亿元,同比增长23.15%。常熟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江阴银行、成都银行、苏州农商行表现不俗,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6%、18.02、17.41%、16.83%、16.22%、16.04%。青岛银行、江苏银行、瑞丰农商行、青岛农商行、宁波银行、上海农商行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均超10%。 国有大行分红占比超七成 与此同时,国有六大行也是上市银行分红的“领头羊”,以绝对优势主导了2024年的分红市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派现4206.34亿元,占全行业分红总额的七成以上。 其中,工商银行以1097.73亿元的规模蝉联“分红王”——每10股派发1.646元(含税),派息总额约为586.64亿元,加上已派发的中期股息,总额约1097.73亿元;建设银行以1007.54亿元紧随其后。 从现金分红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上看,交通银行以32.68%的比例继续稳居第一。 股份制银行的分红表现则呈现明显分化。其中,招商银行以504.4亿元的分红总额和35.32%的分红比例领跑,连续11年将30%以上的分红率写入公司章程。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保持比较高、比较稳定的现金分红率,对于为股东创造价值十分重要。 兴业银行首次将分行比例提升至30%以上,计划每股分红1.06元,分红占归属净利润30.17%。2025年该行将择机启动中期分红工作,增加分红频次。 中信银行计划分红比例也超过30%,该行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1.722元,连同已派发的中期现金股息98.73亿元,全年派发现金股息合计194.55亿元,占该行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50%。中信银行董事会秘书张青在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银行将会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在2024年到2026年,力争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保持在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以上。 相比之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分红规模整体偏弱。其中,仅渝农商行、重庆银行等派现超10亿元。郑州银行以1.82亿元的分红终结连续4年“零派现”记录,但其9.69%的分红比例仍远低于行业均值。区域经济差异和资产质量压力,使得中小银行的分红能力与头部机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5-04-03】 利息少了 银行靠手续费和投资“凑”营收 【出处】新快报 A股上市银行2024年财报陆续发布 A股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4年财报,整体看,银行业去年业绩承压明显,已公布财报的23家银行中至少8家营收报负增长。记者关注到,相比于大银行,去年城商行、农商行更好的避免了营收下滑,这与其大幅提升的手续费、佣金收入以及投资收益密切相关。 去年各大行不良率整体稳中有降,但个人业务方面不良率上升明显,尤其是信用卡方面,目前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已经进入“2字头”。 净息差下降拖累业绩 2024年上市银行业绩分化明显,记者梳理发现,已公布财报的23家上市银行中,有15家营收实现正增长,营收增长最多的是瑞丰银行,增幅达15.3%;有8家营收出现负增长,包括两家国有银行和至少5家股份制银行,下降最多的是平安银行,降幅达10.9%,是目前唯一降幅超10%的银行。 市场利率下降导致净息差收窄,是众多大型银行营收下滑的主因。数据显示,已公布业绩的23家A股上市银行,去年净息差全部报降,整体平均下降0.1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6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0.15%和0.18%,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平均下降幅度超过0.2%,其中郑州银行、张家港行的净息差下降幅度甚至超过0.3%。 数据显示,23家上市银行中,有16家去年利息净收入报负增长,其中郑州银行、光大银行、张家港行的利息净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平安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幅度超过20%。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降幅比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甚,但多数城商行、农商行仍能实现营收上涨,这与其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上涨密切相关。2024年瑞丰银行、常熟银行、重庆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均超100%。投资收益方面,张家港行和瑞丰银行的投资收益增幅分别为176.8%和100.52%,渝农商行和郑州银行的投资收益增幅均超70%。 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 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过去一年,大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下降,其中江阴银行、浦发银行不良贷款率降幅超过0.1个百分点。23家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2%,大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但部分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走高,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1.35%。 具体来看,23家上市银行的企业贷款不良率均稳中有降,但大部分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却在上升。工商银行2024年企业贷款不良率为1.58%,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而个人贷款不良率报1.15%,同比上升0.45%,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 据了解,不断升高的个人消费贷不良贷款和信用卡不良贷款,是个人贷款业务上不良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在已公布消费贷不良率的8家银行中,有5家报升,工商银行的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8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为1.34%,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和农业银行消费贷不良率分别达到2.39%、2.28%和1.55%。 信用卡业务呈现的数据更差。在已公布信用卡不良率的13家银行中,同比报升的有9家,有3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同比升幅超过1%。这13家银行的信用卡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4%,常熟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4.14%、3.64%和3.5%。 ■新快报记者 刘艳爽 【2025-04-02】 23家银行分红超5600亿!银行估值提升计划密集披露 【出处】国际金融报【作者】李若菡 一大波银行红包雨在路上。 进入年报密集披露期,多家上市银行2024年度分红方案揭晓。《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年报发现,截至4月2日,已公布分红数据的23家银行2024年度累计派发现金红利超5600亿元,多家机构派息比例超30%。与此同时,21家银行还披露了估值提升计划。 受访专家认为,未来银行分红有可能会继续增加,当前大笔分红的可持续性较强。银行通过披露市值提升计划,将推动市值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优化”,有助于改善市场对其估值的低估现象。 六大行分红超4200亿元 随着年报季的到来,A股上市银行2024年分红情况陆续披露。 截至4月2日,已有23家银行发布了2024年业绩情况,包括6家国有大行、8家股份行、3家城商行和6家农商行,年报中还披露了派发2024年度末期现金股利的方案。《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已知的银行分红情况发现,包括已派发的2024年中期红包在内,23家银行2024年度累计分红合计将超5600亿元。 国有大行依旧是分红大户。据年报数据,六家银行全年累计分红金额(包括中期分红和拟发末期分红)合计超过4200亿元。六家大行分红金额均较上年有所提高,总额同比多出近10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累计分红金额最高,达到1097.73亿元。 记者注意到,在披露具体派息比例的18家银行中,15家的分红金额占合并报表中归属本行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以上。分红比例最高的为招商银行,达到35.32%,分红比例和数额较去年均有上升。此外,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今年现金分红比例也突破30%,郑州银行时隔三年实现分红。 在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看来,未来银行分红有可能会继续增加,当前大笔分红的可持续性较强。 “不同类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存在差异,部分中小银行需要在分红与资本补充之间取得更谨慎的平衡,国有大行由于规模和稳定性优势,分红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姚旭升分析指出,“国有银行作为资本市场‘压舱石’,通过高分红可以传递经营信心,同时平衡资本补充需求。银行股的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对稳定的分红回报有较高期望。为了吸引和留住这类投资者,银行可能会在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分红金额。” 姚旭升进一步指出,当前,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在持续改善,尤其是国有大行和部分优质股份制银行,其分红能力有较强保障。许多银行通过利润留存和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减少了对外部股权融资的依赖,也为持续分红提供了支持。此外,监管政策鼓励银行优化分红政策,银行在制定分红方案时会综合考虑股东回报与自身发展,确保分红的可持续性。 国盛证券金融工程团队分析师张国安在研报中分析指出,展望2025年,银行板块受益于政策催化,顺周期主线的个股或有α(阿尔法收益);同时,由于经济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预计降息仍有空间,在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背景下,红利策略或仍有持续性。 密集发布估值提升计划 高分红、高股息向来是银行股吸引投资者的“杀手锏”。记者注意到,部分银行年报中也披露了年度股息率。例如,工商银行在年报中表示,按全年平均股价计,该行A股、H股股息率分别达到5.32%、7.49%。然而,上市银行估值仍然处于历史低位。据金融终端数据,截至4月2日下午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招商银行市净率大于1,其余41家均处于破净(每股市场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年报季推进,平安银行、交通银行等21家银行密集发布了估值提升计划。从计划内容来看,多家银行提及稳定分红预期、增强股东回报的措施。例如,平安银行表示将合理规划现金分红的比例和频次,2024年至2026年度,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在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至35%区间,除年度分红外,还可以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估值提升计划,明确了上市公司董事会、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方的责任,并对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长期破净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计划等作出专门要求。 “银行股长期破净是触发估值提升计划的主要原因。银行估值提升计划中,稳定现金分红成为重要着力点,这种高股息策略对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具有吸引力,将有助于提升银行股的市场价值。”姚旭升分析指出,“银行通过响应政策,推动市值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优化’,积极应对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现状,改善市场对其估值的低估现象,传递出管理层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银行股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银行板块。” 【2025-04-02】 23家A股上市银行息差透视:压力犹存,预计今年降幅收窄,管理层谈管控措施 【出处】每日经济新闻 截至2025年4月2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23家银行完整披露了2024年度财务报告,在净利息收入占比走高的背景下,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行的趋势再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记者整理发现,国有四大行净息差普遍处于低位,头部股份行净息差较高,地方性银行分化较大,其中常熟银行较高,达到2.71%。但与2023年相比较,各类型银行均延续了下降趋势。 净息差作为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了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是衡量银行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在各家银行陆续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中,部分银行管理层认为,今年虽然还会收窄,但压力会减少许多,同时也会通过降低负债付息率等多种方式,积极管控息差水平。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则对记者表示,目前净息差已到历史低位,未来下降空间会收窄。 银行净息差普遍收窄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 上市商业银行息差走势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行业整体趋势相符。截至目前,已经有23家银行公布了2024年全年业绩。从数据来看,呈现银行息差持续收窄、不良贷款率基本持平等特点。 其中,国有大行的净息差普遍较低,邮储银行一枝独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2024年净息差分别为1.42%、1.42%、1.51%、1.40%、1.87%和1.27%。 股份行中,招商银行净息差最高,为1.98%,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1.87%和1.82%。地方性银行净息差分化较大,其中净息差较高的银行为常熟银行,达到了2.71%,重庆银行净息差较低,为1.35%。 “影响银行净息差的因素有三个方面。”杨海平对记者表示,“一是货币政策导向;二是市场竞争态势;三是商业银行存、贷两端的议价能力,这取决于银行服务质量、战略定位和市场份额等。其中,货币政策导向是宏观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的收入可分为两部分,其中核心的的收入来源是净利息收入。此外则是非利息净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以及其他非息收入如投资收益等。 净息差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之差除以平均生息资产,反映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记者注意到,去年来由于市场波动,国内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反而有逐季下降趋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商业银行一季度到四季度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25.63%、24.31%、22.95%和22.42%。 可以看出,传统银行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比通常超过60%。息差收窄0.1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全年利润甚至可能减少数十亿至上百亿元。 对于各类型银行息差下行的情况,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去年股份制银行净息差降幅最小,前四季度分别为1.62%、1.63%、1.63%和1.61%;城商行降幅最大,分别为1.45%、1.45%、1.43%和1.38%;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较为稳定,分别为1.47%、1.46%、1.45%和1.44%;农商行逆势有一定上升,分别为1.72%、1.72%、1.72%和1.73%。 从具体上市银行来看,A股上市银行目前共有三家城商行披露了年报,分别为郑州银行、青岛银行和重庆银行。 其中,郑州银行净息差为1.72%;青岛银行为1.73%;重庆银行为1.35%。三家银行中,青岛银行盈利表现最强,2024年归母净利润42.64亿元,同比增长20.16%,主要是其他非息收入大幅增加。 对于是否能简单用净息差衡量银行盈利能力,杨海平对此持否定态度。“一是净息差只能分析净利息收入的盈利能力,不能分析非息收入的盈利能力;二是从营收转化为利润的能力来看,净息差也看不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精细化管理程度、成本收入比等带来的利润情况;三是以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角度来看,净息差也看不出银行这方面能力,单独看净息差可能会高估风险较高的银行,低估稳健增长的银行。”杨海平表示。 净息差压力犹存 对于净息差收窄,多家银行管理层也在业绩发布会上阐述了看法,部分银行管理层认为今年虽然还会收窄,但压力会减少许多,同时也会通过降低负债付息率、扩大基础客群等多方式,积极管控息差水平。 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3月28日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整体判断2025年净息差下行仍是行业共性,但是下降的幅度在收窄。关于今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走势,基本判断是2025年LPR报价还将继续维持下调的趋势。 招商银行副行长彭家文表示,招行2024年净息差下降幅度在逐渐缩小,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了27个BP,二季度同比下降了17个BP,三季度同比下降了14个BP,四季度同比下降了10个BP,“净息差下降的趋势是确立的,但是降幅在收窄,而今年可能接下来还会有降息,这可能会对净息差形成压力”。 兴业银行管理层则表示,通过初步测算该行存款付息率大约有20BP左右的优化空间,净息差降幅力争控制在10BP以内。 也有银行管理层表示,今年负债成本下降难以完全对冲资产收益下降影响。如中信银行(拟任)行长芦苇表示,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因为总体而言,当前市场利率仍处于下行环境中,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存量按揭利率下降等影响,息差有收窄压力。尽管去年存款利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预计2025年负债成本下降难以完全对冲资产收益下降的影响。 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预计,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然会继续承压。“从资产端看,优质资产的竞争依然会更加激烈。新投放资产收益率也还会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负债端来看,持续推进利率自律管理,会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负债的成本。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存款定期化趋势依然明显,成本压降还是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李彬强调。 多家银行提息差管控 从行业看,近几年央行持续下调LPR引导社会融资利率下行,整个银行业净息差处于下降趋势。不过银行也需要维持合理的净息差和进行资本补充以保证融资能力,进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2025年,按照目前的货币政策导向来看,净息差大概率仍然是承压态势,但是收窄的幅度会放缓。”杨海平对记者表示,目前净息差已经降到历史低位,再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且货币政策决策部门也在重视呵护商业银行净息差,维持其必要的利润空间。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政策利率引导效果在进一步显现。去年,政策利率累计降低了0.3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0.3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0.6个百分点,带动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降。 对于净息差,宣昌能指出,去年,人民银行集中整治了通过违规“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的行为,还优化了对公存款、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为银行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创造了条件。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更好平衡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之间的关系。 除了宏观监管部门外,对于净息差管控,多家银行也进行了重点说明。 其中,农业银行行长张辉表示,将继续把加强净息差管理作为低息环境下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和发扬前期行之有效的做法,合理控制净息差变动幅度。 兴业银行表示,关键是处理好负债与资产的关系。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表示,在该行资产收益率和负债付息率非对称下行的背景下,控制息差收窄幅度的关键在于压降负债成本,“与其纠结投放高风险资产,获取利差收益,不如下决心降低负债付息率,来更好投放低风险稳收益资产”。 招商银行则表示,将通过前瞻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动净息差合理稳健运行。 【2025-04-02】 股市特别报道·财经聚焦|国有六大行去年日赚38.4亿元 分红占比七成为“领头羊” 【出处】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随着42家上市银行年报披露完毕,其去年的业绩也均浮出水面。财报显示,2024年,42家上市银行共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超2.09万亿元。其中,有37家上市银行归母净利润实现增长,14家上市银行实现双增速。另外,国有六大行除了营收利润“一骑绝尘”外,分红占比也超七成。 国有六大行一年共赚1.42万亿元 营收利润先看国有六大行。据统计,国有六大行合计实现营收3.52万亿元,同比增长0.17%;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资产规模合计近200万亿元,日均盈利达38.4亿元。这一增速虽较2023年有所放缓,但仍显示出国有大行的经营韧性。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以3658.6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继续稳居榜首,同比增长0.51%;建设银行以3355.7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紧随其后,同比增长0.88%;农业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达2820.83亿元,同比增速为4.7%;中国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378.41亿元,同比增长2.56%;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5.86亿元、864.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93%、0.24%。 从利润增速来看,地方性中小银行也颇为亮眼。其中,杭州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排名第一,该行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3.83亿元,同比增长23.15%。常熟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江阴银行、成都银行、苏州农商行亦表现不俗,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9.6%、18.02%、17.41%、16.83%、16.22%、16.04%。青岛银行、江苏银行、瑞丰农商行、青岛农商行、宁波银行、上海农商行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均超10%。 国有大行分红占比超七成 与此同时,国有六大行也是本次上市银行分红的“领头羊”,以绝对优势主导了2024年的分红市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派现4206.34亿元,占全行业分红总额的7成以上。 其中,工商银行以1097.73亿元的规模蝉联“分红王”——每10股派发1.646元(含税),派息总额约为586.64亿元,加上已派发的中期股息,总额约1097.73亿元;建设银行以1007.54亿元紧随其后。 从现金分红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上看,交通银行则以32.68%的比例继续稳居第一,其他大行的分红比例均约为30%。 股份制银行的分红表现则呈现明显分化。其中,招商银行以504.4亿元的分红总额和35.32%的分红比例领跑,连续11年将30%以上的分红率写入公司章程。其董事长缪建民在招商银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保持比较高、比较稳定的现金分红率,对于为股东创造价值十分重要。 兴业银行也首次将分行比例提升至30%以上,计划每股分红1.06元,分红占归属净利润30.17%。2025年该行将择机启动中期分红工作,增加分红频次。 中信银行计划分红比例也超过30%,该行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息1.722元,连同已派发的中期现金股息98.73亿元,全年派发现金股息合计194.55亿元,占该行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50%。其董事会秘书张青在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银行将会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在2024年到2026年,力争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保持在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0%以上。 相比之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分红规模则整体偏弱。其中,仅渝农商行、重庆银行等派现超10亿元。郑州银行以1.82亿元的分红终结连续四年“零派现”记录,但其9.69%的分红比例仍远低于行业均值。区域经济差异和资产质量压力,使得中小银行的分红能力与头部机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5-04-02】 郑州银行2024年成绩单: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增长” 【出处】时代周报 作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2024年,郑州银行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业绩报告。总体来看,2024年郑州银行在逆境中实现了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增长”,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3月27日,郑州银行发布2024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同比下降5.78%;实现归母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利润总额17.86亿元,同比增长2.69%,近三年首次实现正增长,扭转连续负增长局面。 另一方面,郑州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速。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6763.65亿元,较上年增长7.24%;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达4045.38亿元和3876.90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2.07%和7.51%。 基于稳步提升的经营业绩,郑州银行在年报中披露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在册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0元(含税),拟分红1.82亿元,分红比例9.69%,这也是郑州银行自2020年以来首度分红。 对此,郑州银行表示,未来将综合考虑股东回报、业务发展以及资本补充需求,持续优化分红节奏,通过更加稳定的现金分红,与投资者共享公司经营发展成果,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存款总额突破新高 在众多银行依赖利息收入为主营收入的当今时代,郑州银行在多元化收入来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24年,郑州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25.13亿元,较2023年的19.28亿元同比增长了30.34%,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从2023年的14.10%上升至2024年的19.51%。 规模增长方面, 2024年,郑州银行存款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45.38亿元,同比增长12.07%,增速较2023年实现翻番,并远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8.8%的平均增速。其中,个人存款增长势头迅猛,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个人存款余额2181.79亿元,占全行存款总额的比重约54%,高于2020-2022年的三年累计增量。 这或许得益于郑州银行积极推动零售和数字化转型。2023年,该行开始进行零售转型,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投入和服务力度,并将其作为全行“1号工程”,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平台,并深耕基础零售、财富管理、个人信贷三大板块。 贷款方面,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高出全省金融机构0.74个百分点远超省内同业银行平均水平;对公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余额为2689.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个人贷款余额为909.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9%。 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郑州银行通过资源向一线倾斜,提升单兵作战能力,从而形成相对优势。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人均资产1.09亿元,网均资产37.16亿元,创近三年新高,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末河南省银行业人均资产0.67亿元和网均资产9.9亿元)人均存款为0.65亿元,网均存款为22.23亿元,人均网均贡献值持续提升。 此外,郑州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79%,较去年同期下降0.08个百分点,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下降;与此同时,该行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182.99%,较2023年同期提升8.1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聚焦五篇大文章 郑州银行成立于1996年11月,2015年12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8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是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2022年4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郑州银行依托区域网点优势,以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过去一年里,郑州银行充分履行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责任,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该行创新推出并落地“研发贷”、打造“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等8款科创类产品,重点扶持了以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 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实现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增速44.50%,被河南省科技厅、工信厅评为“科技贷”“专精特新贷”业务优秀合作银行。 除科技金融外,郑州银行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他方面同样表现不俗。绿色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底,郑州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3.73%。普惠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底,郑州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36.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6%,获得了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此外,郑州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三服务”定位,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域战略规划,着眼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 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开展以来,郑州银行已落地相关业务6586户,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落地11个地市40个“白名单”项目,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 郑州银行更是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支持了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展望未来,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稳健增长的经济态势,“积极有为”的政策导向,将为银行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郑州银行银行需要灵活应对政策变化,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能力。 【2025-04-02】 郑州银行:4月1日获融资买入2246.30万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为36.16%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郑州银行4月1日获融资买入2246.30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36.16%,当前融资余额4.36亿元,占流通市值的3.37%,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4-0122463014.0025717471.00436154605.002025-03-3129026441.0022905097.00439409062.002025-03-2831591584.0030368686.00433287718.002025-03-2717785337.008763744.00432064820.002025-03-2611290798.0012117166.00423043227.00融券方面,郑州银行4月1日融券偿还2.78万股,融券卖出1.04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2.01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02%,融券余额168.16万,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4-0120072.0053654.001681609.002025-03-31199755.0092833.001715191.002025-03-28216698.00161602.001616602.002025-03-276534.0060390.001593702.002025-03-260.0051023.001639237.00综上,郑州银行当前两融余额4.38亿元,较昨日下滑0.75%,两融余额超过历史7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4-01郑州银行-3288039.00437836214.002025-03-31郑州银行6219933.00441124253.002025-03-28郑州银行1245798.00434904320.002025-03-27郑州银行8976058.00433658522.002025-03-26郑州银行-877391.00424682464.0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2025-04-02】 郑州银行2024年人均资产、网均资产双攀升!不良贷款率降至5年低点 【出处】金融界 3月27日晚间,郑州银行(002936.SZ)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郑州银行总资产规模达6763.65亿元,较2023年增长7.24%,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4045.38亿元和3876.90亿元,同比增速为12.07%和7.51%。在资产、存款、贷款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终结了归母净利润负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79%,多项核心指标呈现逆周期增长特征,展现出战略转型的阶段性成效。 零售战略成效显著,个人存款占比突破54% 近年来,个人零售业务对银行业务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银行通过提供存款、贷款、支付、理财等多元化的服务,不仅获得了利息和非息收入,而且由于其风险权重较低,还能有效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优化资本配置。在政策层面,“共同富裕”等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扩大了普惠金融的需求,使得财富管理市场展现出潜力。 2024年以来,郑州银行在个人零售转型战略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个人存款达2181.79亿元,占全行存款总额的53.93%,较2021年的38.17%提升超15个百分点,实现对公存款占比的反超。 图表说明:郑州银行公司存款和个人存款比较分析 这一结构性变化得益于郑州银行“四大管家”服务体系的全方位推进。针对市民的金融需求,银行推出了“财富管家”定制理财服务;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打造了“融资管家”快速审批通道;依托县域网点布局,构建了“乡村管家”惠农服务网络;通过“市民管家”,整合了社保、医疗等民生场景的金融功能,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零售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亦带动运营效率提升。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人均资产1.09亿元,网均资产37.16亿元,分别较三年前增长约9%和13.7%,两项指标均高于河南省银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行业人均资产0.67亿元、网均资产9.9亿元)。 这一数据印证了郑州银行通过场景化服务提升单点产能的战略路径——400家社区服务站和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覆盖全省2363个村镇,将金融服务半径从传统网点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科技金融贷款增长44.5%,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对公业务作为郑州银行的“压舱石”,该行通过政务金融和产业金融的双轮驱动策略,进一步强化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旋律下,郑州银行2024年的公司贷款及垫款增长了6.11%,达到2689.44亿元;个人贷款及垫款也增长了8.09%,达到909.57亿元。2024年以来,该行累计对公贷款总额达到了3876.90亿元,信贷增速超出了河南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0.7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郑州银行的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达482.69亿元,同比增长44.50%。这些贷款重点投向了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硬科技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设立多家科技特色支行,并构建“投贷联动”业务模式,郑州银行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涵盖研发、产业化、市场拓展等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报告期内,郑州银行荣获河南省科技厅、工信厅颁发的优秀合作银行等多个殊荣。 绿色金融成为郑州银行的另一增长极。报告期内该行绿色贷款余额91.46亿元,同比增长123.73%。2024年以来,郑州银行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新型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并成功发行为期三年的2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金融力量。 在普惠金融领域,郑州银行落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项目6586户,建立房地产“白名单”项目40个,通过绿色审批通道,高效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确保应贷尽贷、能贷快贷。数据显示,郑州银行全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河南省“7+28+N”重点产业链,包括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省级重大项目,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良率三连降,科技投入赋能效能提升 面对2024年银行业普遍的净息差收窄压力,郑州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强化精细化管理。该行启动的全面数字化战略,以“客户体验优先、内部效率优先”为核心,推动数据中台建设和县域六大平台项目落地。 此外,郑州银行还与华为、郑好融的战略合作聚焦区块链技术应用和智能风控模型开发。目前,该行的信贷审批自动化率已稳步提升,运营成本也实现了同比下降。 科技投入的转化效果也在资产质量端显现。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累计下降0.38个百分点至1.79%,降至五年来低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82.99%,增长了8.12个百分点,升至五年来高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经营效率的改善为股东回报奠定基础。郑州银行结合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回升以及存贷款增速领先同业的良好态势,郑州银行近三年来首次实施了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分红总额约1.82亿元,这传递出盈利可持续性增强的信号。 从市场反馈来看,2024年9月24日以来,在政策引导之下,A股成交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的成交天数大幅增加,投资者的交易情绪也持续攀升。截至3月27日,郑州银行的股价在此期间上涨了约20.73%,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2025-04-02】 多家银行管理层年薪总额下降超三成 【出处】新快报 2024年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披露 近日,A股上市银行陆续发布2024年年报。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大部分银行的高管年薪面临调降,至少10家银行平均人力成本报下降,但不少银行“一把手”的年薪却在涨。 ■新快报记者 刘艳爽 国有行和股份行管理层降薪最“狠” 数据显示,已披露2024年报的23家银行中,去年有18家银行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独立董事)年度薪酬总额下降,渝农商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的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下降幅度超过30%。 管理层降薪最“狠”的集中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数据显示,薪酬调降幅度超过10%的11家银行中,9家为大型银行,其中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的管理层调降幅度超过1000万元。有5家银行管理层年度总薪酬报上涨,分别是瑞丰银行、青岛银行、工商银行、江阴银行和交通银行,上涨幅度分别为10.4%、7.8%、5.8%、4.8%和4.6%。 而在银行“一把手”的收入方面,23家已披露业绩的银行中,有7家银行的董事长并不在本行内领取薪酬;有5家银行董事长2024年薪酬调降,民生银行、郑州银行和无锡银行调降幅度超过10%;有11家银行的董事长去年薪酬均上涨,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薪酬上涨300%达85.68万元,瑞丰银行和张家港行的董事长分别涨薪148.7%和113.4%。 尽管薪酬有所调降,但从目前的数额来看,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以334.63万元的年薪,成为2024年最高薪的“一把手”,也是唯一年薪超300万元的高管,青岛银行董事长景在伦去年的年薪为249.78万元。总体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董事长年薪更容易超百万元,大型国有银行董事长年薪多在100万元以下。 有银行减员超2000人 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各大银行开始在人力上削减开支。此前,招商银行人均薪酬降至60万元以内登上网络热搜榜。数据显示,2024年招商银行员工11.72万人,员工费用680.9亿元,人均成本(员工费用/员工总数)58.1万元,同比下降3.77%。而此前多年,招商银行的人均成本均高于60万元。中信银行目前人均成本60.6万元,是唯一一家人均成本超过60万元的银行。 记者按同口径数据梳理发现,2024年至少10家银行平均人力成本报下降,这些银行大部分是股份制银行。其中浦发银行、浙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的人均成本分别为44.8万元、54.5万元、49.3万元、55.4万元、45.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0.04%、0.26%、2.29%、3.17%、3.6%。 记者注意到,兴业银行去年员工薪酬减幅较小,人均成本下降主要是因为增加了2147人。招商银行2024年员工薪酬总额减少3.2%,也增员了672人。平安银行2024年无论是员工薪酬还是员工规模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员工薪酬下降幅度达到8.31%,人员相比2023年减少2108人。 【2025-04-01】 A股,新变化!分红超1万亿元 【出处】证券时报【作者】王军 随着分红新规正式落地,A股市场迎来分红生态的深刻变革。 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已有843家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了年度分红方案或分红提议,合计拟派发的现金股利超过1万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郑州银行、赛力斯、岭南控股等多家上市公司实现了多年来首次分红,还有多家上市在发布年中分红或三季度分红的基础上,年度分红仍不缺席,分红频次明显提高。 分红派现作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一种方式,重要性不言而喻。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积极分红有望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同时还有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更为乐观。 多家公司多年来首次分红 新“国九条”明确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鼓励公司制定中长期分红规划,合理提高分红率。新的分红规则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成为首个适用的年度报告。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分红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记者梳理发现,在近期发布年度分红方案或分红提议的上市公司中,有多家上市公司是多年来首次分红。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时隔多年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包括郑州银行、岭南控股、新力金融、丰华股份、悦达投资、银座股份、赛力斯、大千生态、登云股份等。 3月28日,郑州银行发布2024年经营业绩,郑州银行全年实现了营收128.77亿元,同比下降5.78%;归母净利润为17.86亿元,同比增长1.39%。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上市的城商行,郑州银行曾在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未进行现金分红。郑州银行2024年年报中披露的相关分红方案,格外引人关注。 郑州银行披露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显示,公司拟向在册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为1.82亿元,占郑州银行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9.69%。 无独有偶,作为一家从民营企业发展而来的汽车巨头,赛力斯曾在2020年至2023年连续4年未进行现金分红。2024年三季度,赛力斯发布了现金分红方案,为时隔4年来首次分红。2024年年报中,赛力斯再次进行分红。 赛力斯发布的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显示,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97元(含税),拟派发现金红利15.84亿元(含税)。包括2024年三季度分红在内,赛力斯2024年合计分红金额达20.84亿元,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35.05%。 此外,岭南控股、新力金融、丰华股份、悦达投资、银座股份、大千生态、登云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时隔多年后,2024年首次进行现金分红。 龙头企业引领分红浪潮 在分红新规和股东回报双重驱动下,龙头企业纷纷推出大额分红方案,百亿元级“红包”频现,银行、通信、石油等行业龙头表现尤为亮眼。 银行龙头工商银行此前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861.26亿元,同比下降2.5%;实现归母净利润3658.63亿元,同比增长0.5%。 工商银行拟每10股派发1.646元(含税),派息总额约为586.64亿元。加上已派发的2024年半年度股息,全年总派息额约为1097.73亿元,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30%。 通信行业龙头中国移动的年报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407.59亿元,同比增长3.12%;实现归母净利润1383.73亿元,同比增长5.01%。 中国移动拟向全体股东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年度末期股息每股2.49港元(含税),连同已派发的中期股息,2024年全年股息合计每股5.09港元(含税)。中国移动2024年全年总派息额约为1004.70亿元,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72.61%。 石油行业龙头中国石油也进行大手笔派现。2024年,中国石油实现营业收入2.94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646.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中国石油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5元(含税),共计拟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457.6亿元(含税)。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包括中期已分配的现金红利)总额人民币860.20亿元,占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52.2%。 龙头企业大手笔分红,不仅反映公司的实力和底气,也表明了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积极分红,将提升市场整体质量,同时稳定的分红预期,将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此外,上市公司积极分红还有利于A股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资金流入。 分红成市值管理重要工具 2023年12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2023年修订)》,进一步明确现金分红导向,简化中期分红程序,加强对异常高比例分红企业的约束。 2024年4月12日,新“国九条”后,上交所和深交所均修改了ST和退市规则,对分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从2025年1月1日起执行。 对于主板企业,交易所文件提出,对符合分红基本条件、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现金分红总额低于年均净利润的30%,且累计分红金额低于5000万元的公司,实施ST。创业板和科创板方面,考虑到不同板块特点和公司差异情况,将分红金额绝对值标准调整为3000万元。 新的分红政策调整自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即对应2022年度至2024年度。即2024年年报公布后,上市公司若分红不达标将被ST。 “分红不达标将被ST的规定出台后,会促使投资者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分红能力和分红政策,推动投资者从过去的关注股价波动转向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长期价值。”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分红导向下,投资者会更加倾向于投资那些分红稳定、业绩优良的公司,减少对分红能力差、业绩不稳定的公司的投资,这将有利于引导A股市场形成价值投资的理念,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 源达信息证券研究指出,中长期稳定分红是市值管理的有效工具。选择主动现金分红的公司,股票投资超额收益与分红金额正相关;但为了获取再融资资格而被动现金分红的公司,股价无明显超额收益,甚至有负面影响。 【2025-04-01】 郑州银行年报透视:转型赋能 立足区域高质量发展 【出处】国际金融报 2024年,银行业面临着息差收窄、客户风险偏好降低、有效信贷需求减少等诸多挑战。在此展业环境下,地方银行如何破局?近日,郑州银行发布了2024年度财务报告。作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的城商行,郑州银行稳中求进,立足区域转型发力,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的答卷。 转型赋能多项增长显韧性 2024年,郑州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内外部各种挑战和困难。这一年,在市场信贷需求趋于疲弱、净息差持续收窄、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郑州银行规模体量稳步增长,资产、存款、利润增速稳步抬升,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各项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达到6,763.6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7.24%。归母净利润方面,郑州银行降本增效和业务转型双管齐下,成功扭转近三年来净利润负增长态势,实现归母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 在业务增长的同时,郑州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79%,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82.99%,增长8.19个百分点。 郑州银行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细览年报数据可以发现,郑州银行的稳健增长离不开零售战略转型。2024年,郑州银行存款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全年存款增量435.77亿元,超过前两年增量总和。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3,876.90亿元,全年存贷款增量分别为435.77亿元、270.82亿元,存贷款增速分别为12.07%、7.51%,分别高出全省金融机构3.26、0.74个百分点。 从存款结构来看,仅个人存款的余额便高达2,181.79亿元,占全行存款总额的比重约54%。这一成绩离不开郑州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植郑州、立足区域,郑州银行深耕市民金融及乡村金融领域发展,精心打造“四大管家”服务,即“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和“乡村管家”,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这也是郑州银行穿越降息周期的底气和韧性所在。 在管理方面,郑州银行聚焦数字化转型,秉承“对外客户体验第一、对内效率第一”的理念,将战略拆解到日常工作和具体项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模式,以科技引领赋能业务发展,着力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营体系,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聚焦科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技术、轻资产、研发投入大”的特征往往使其在获取金融支持时面临较大阻碍。 郑州银行充分践行河南省地方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的使命担当,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聚焦科创企业、研发机构、双创活动,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量身定制低成本、弱担保、便捷化的金融产品,着力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度、覆盖面、获得率。 从具体举措来看,面对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郑州银行丰富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产品体系,聚焦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链条,创新推出并落地“研发贷”、打造“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等8款科创类产品,重点扶持了以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 此外,郑州银行还制定了《科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管理办法》,为科创企业识别和评价提供“衡量尺”;推进科创产品业务流程线上化改造,形成“线上签约+线上自主提款”展业路径,打通科创产品移动展业进件渠道等。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高达482.6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人民币148.66亿元,增幅44.50%,并被河南省科技厅、工信厅评为“科技贷”“专精特新贷”业务优秀合作银行,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扎根地方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作为一家体量近7000亿的区域性城商行,郑州银行根植郑州、深耕河南,也始终坚守着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依托区域网点优势,以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特色化经营,把目光投向经济所需、客户所愿,精准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 在服务重点战略方面,郑州银行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域战略规划,着眼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深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施。 年报数据显示,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开展以来,郑州银行已落地相关业务6,586户,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落地11个地市40个“白名单”项目,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此外,郑州银行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支持了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展望未来,郑州银行表示,将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经营转型发展,秉承“努力成为政策性科创金融业务特色鲜明的一流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坚持“三服务”的市场定位,紧密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金融服务质效。(CIS) 【2025-04-01】 郑州银行:2024年业绩逆市迎拐点,科创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出处】大众证券报【作者】gloria 3月28日,郑州银行(002936.SZ)发布2024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净利润人民币18.6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0.21%;净利息收益率1.72%,成本收入比28.95%,资本充足率12.06%,不良贷款率1.79%,拨备覆盖率182.99%,主要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郑州银行表示,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郑州银行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始终做到与地方经济相融共生。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大潮中,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战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大力支持河南省、郑州市“三个一批”项目和“7+28+N”产业链群建设,全力落实好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和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不遗余力为保稳定、惠民生贡献金融力量。 近三年首次净利润正增长实现现金分红 年报披露,2024年郑州银行降本增效、业务转型双管齐下,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扭转近三年净利润负增长态势。 同时,郑州银行提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为1.82亿元,分红比例为9.69%。这是郑州银行自2020年以来首度分红。 郑州银行表示,未来将综合考虑股东回报、业务发展以及资本补充需求,持续优化分红节奏,通过更加稳定的现金分红,与投资者共享公司经营发展成果,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聚焦五篇大文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年报披露,郑州银行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依托区域网点优势,以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郑州银行充分履行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责任,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482.69亿元,增速44.50%;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绿色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91.46亿元,增速123.73%。 同时,郑州银行深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施,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紧密围绕河南省、郑州市“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存款增速翻番资产增速抬升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年报披露,规模增长方面,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为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远超河南省同业银行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河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109,447亿元,同比增长8.81%。河南省人民币贷款余额89,257亿元,同比增长6.77%。 资产质量方面,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79%,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2.99%,较上年末提升8.12个百分点。 分领域来看,郑州银行公司贷款(不含票据贴现)不良贷款率2.05%,较上年末下降0.04%;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1.56%,较上年末下降0.16%。 在市场信贷需求趋于疲弱、净息差持续收窄、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郑州银行规模体量稳步增长,资产、存款、利润增速稳步抬升,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各项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2%,增速较上年翻番。 聚焦重点战略部署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郑州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三服务”定位,立足区域开展特色化经营,把目光投向经济所需、客户所愿,精准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 服务重点战略方面,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域战略规划,着眼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开展以来,郑州银行已落地相关业务6,586户,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落地11个地市40个“白名单”项目,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支持了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打造科创业务特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为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郑州银行深度践行使命担当,聚焦科创企业、研发机构、双创活动,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模式,量身定制低成本、弱担保、便捷化的金融产品,着力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度、覆盖面、获得率。创新推出并落地“研发贷”、打造“投贷联动”业务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等8款科创类产品,重点扶持了以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 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 2024年12月,郑州银行召开了数字化转型启动大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秉承“对外客户体验第一、对内效率第一”的理念,将战略拆解到日常工作和具体项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模式,以科技引领赋能业务发展,着力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营体系,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在启动大会上,郑州银行还分别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郑好融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郑州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业务优势,以及华为、郑好融等平台的领先技术,聚焦银行业务场景,推动更多数字化创新场景的落地,以数智之力赋能金融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2024年郑州银行逆势实现了净利润正增长及现金分红,构建起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的生态纽带,在区域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稳步提升,未来发展值得期待。龚斯轩 【2025-04-01】 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同步提升 郑州银行以金融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出处】华夏时报【作者】王强 3月27日晚间,郑州银行披露了2024年年报,总体来看,2024年郑州银行逆势实现了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增长”。在信贷业务稳步推进、经营业绩稳步提升、业务转型持续深化三大主线的驱动下,该行多项核心指标表现抢眼,零售转型成效显著,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增强,为服务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业务发展稳中提质,零售转型与信贷投放双突破 2024年郑州银行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零售战略转型成效显著。 年报显示,截至年末,个人存款余额达2181.79亿元,占存款总额的53.93%,较2021年提升近16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郑州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耕市民金融及乡村金融领域发展,通过精心打造的“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和“乡村管家”四大管家服务,来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战略。 同时,信贷规模同步扩大,截至2024年末,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高出全省金融机构0.74个百分点远超省内同业银行平均水平(2024年12月末,河南省人民币贷款余额89,257亿元,同比增长6.77%)。其中对公贷款余额2689.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个人贷款余额909.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9%,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人均存款0.65亿元,网均存款22.23亿元,人均网均贡献值持续提升。这反映出郑州银行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通过资源向一线倾斜,单兵作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财务与风控双优,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同步提升 在复杂市场环境下,郑州银行实现近三年首次净利润正增长。 年报显示,郑州银行2024年全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128.77亿元、17.8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9%,近三年首次实现正增长,扭转连续负增长局面。2024年归属于股东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并推出现金分红方案提振投资者信心。 根据该行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该行拟向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0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为1.82亿元,占2024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9.69%。 在市场信贷需求趋于疲弱、净息差持续收窄、让利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郑州银行规模体量稳步增长,资产、存款、利润增速稳步抬升,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各项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2%,增速较上年翻番。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远超省内同业银行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郑州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不良贷款率降至1.79%,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82.99%。存款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全年存款增量435.77亿元,增速12.07%,高出全省3.26个百分点,资产与存款增速双升,稳中向好态势巩固。 战略转型深化,科创与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郑州银行聚焦“五篇大文章”,服务区域战略成效显著。全年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增速44.50%;绿色金融贷款余额91.46亿元,增速123.73%,重点支持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技型企业。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郑州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三服务”定位,立足区域开展特色化经营,把目光投向经济所需、客户所愿,精准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 服务重点战略方面,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域战略规划,着眼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开展以来,郑州银行已落地相关业务6,586户,为小微企业蓬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落地11个地市40个“白名单”项目,精准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支持了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郑州银行2024年12月份召开了数字化转型启动大会,秉承“对外客户体验第一、对内效率第一”的理念,将战略拆解到日常工作和具体项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模式,以科技引领赋能业务发展,着力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营体系,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在启动大会上,郑州银行还分别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郑好融征信服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郑州银行在金融领域的业务优势,以及华为、郑好融平台的领先技术,聚焦银行业务场景,推动更多数字化创新场景的落地,以数智之力赋能金融发展。 郑州银行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为根基,2024年交出了一份规模、质量、效益协同发展的答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金融支撑。 【2025-04-01】 招商银行35.32%分红比例领跑,国有大行年度派现超4200亿元 【出处】金融界 随着A股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披露收官,银行业的分红格局与估值修复路径逐渐清晰。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23家上市银行累计派发现金分红5688.62亿元,较2023年增加111亿元。其中,国有六大行以合计4206.34亿元的分红规模占据主导地位,招商银行则以35.32%的分红比例成为行业标杆。与此同时,长期破净的银行板块密集发布《估值提升计划》,通过强化股东回报和优化分红机制,探索价值重估路径。 国有大行分红占比超七成,工商银行派现1097亿居首 国有六大行以绝对优势主导了2024年的分红市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派现4206.34亿元,占全行业分红总额的7成以上。其中,工商银行以1097.73亿元的规模蝉联“分红王”,建设银行以1007.54亿元紧随其后。国有大行的分红能力与其盈利表现紧密相关:2024年六大行归母净利润合计1.4万亿元,工行、建行分别以3658.63亿元和3355.77亿元位列前两名。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的净息差普遍承压。2024年,工行、建行净息差分别收窄至1.23%和1.33%,但通过资产规模扩张和非息收入增长,维持了利润的稳健增长。市场分析认为,国有大行凭借低估值和高股息率,仍是险资等长期资金配置的核心标的。 股份行分化加剧,招行35%分红比例稳居第一 股份制银行的分红表现呈现明显分化。招商银行以504.4亿元的分红总额和35.32%的分红比例领跑,连续11年将30%以上的分红率写入公司章程。董事长缪建民认为保持比较高、比较稳定的现金分红率,对于为股东创造价值十分重要。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行分红规模亦超百亿,但增速普遍放缓。 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分红规模整体偏弱,9家披露方案的银行中仅渝农商行、重庆银行派现超10亿元。郑州银行以1.82亿元的分红终结连续四年“零派现”记录,但其9.69%的分红比例仍远低于行业均值。区域经济差异和资产质量压力,使得中小银行的分红能力与头部机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5-04-01】 郑州银行:3月31日获融资买入2902.64万元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郑州银行3月31日获融资买入2902.64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31.55%,当前融资余额4.39亿元,占流通市值的3.40%,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3-3129026441.0022905097.00439409062.002025-03-2831591584.0030368686.00433287718.002025-03-2717785337.008763744.00432064820.002025-03-2611290798.0012117166.00423043227.002025-03-2513977500.0017177043.00423869595.00融券方面,郑州银行3月31日融券偿还4.81万股,融券卖出10.35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19.98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24%,融券余额171.52万,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3-31199755.0092833.001715191.002025-03-28216698.00161602.001616602.002025-03-276534.0060390.001593702.002025-03-260.0051023.001639237.002025-03-25275209.00157206.001690260.00综上,郑州银行当前两融余额4.41亿元,较昨日上升1.43%,两融余额超过历史7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3-31郑州银行6219933.00441124253.002025-03-28郑州银行1245798.00434904320.002025-03-27郑州银行8976058.00433658522.002025-03-26郑州银行-877391.00424682464.002025-03-25郑州银行-3073559.00425559855.0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2025-04-01】 估值提升受制多重因素 上市银行密集发布行动方案 【出处】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谢忠翔 近日,上市银行紧锣密鼓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其中“市值管理”成为银行高管的一大热门回应。 实际上,近期不少上市银行也陆续发布了各自的估值提升或市值管理计划——从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稳定现金分红、强化自身战略等角度出发,描绘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近年来,受红利投资价值催化,银行股估值普遍从历史极低位置向上修复,获得了较为可观的累计涨幅。不过,从市净率上看,银行股“破净”仍是常态。多位分析师认为,长期来看,银行板块的估值提振仍有赖于经济复苏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基本面改善。 发布市值管理“施工图” 3月31日,是A股一季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股的表现明显分化,兴业银行、齐鲁银行和招商银行年内累计涨幅均超10%,而郑州银行、常熟银行等累计跌幅均超5%。 总体上,股价涨幅居前的多是盈利指标或资产质量相对靠前的银行,以城商行和股份行居多;股价跌幅榜方面,较大占比来自部分估值低、经营业绩有一定压力的中小银行或股份行。 为了提升股价未来中长期的表现,上市银行已经开始行动。近日,已有30多家A股上市银行陆续发布各自的“估值提升计划”或“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为市值管理标注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国有大行方面,邮储银行在估值提升计划中表示,将通过提升经营质效、完善现金分红等举措,促进该行投资价值进一步体现。比如,在分红比例上,邮储银行自2018年将比例提升到30%后保持稳定至今,H股上市以来累计分红达1600.90亿元。 股份行中,兴业银行表示,在经营方面将继续对照盈利能力强、客户合作深、风险成本低、业务结构均衡、经营特色鲜明“五个维度”,持续提升战略执行、客户服务、投资交易、全面风控、管理推动“五大能力”。今年,该行的分红比例也首次突破了30%。 来自城商行阵营的青岛银行表示,将与各方股东积极沟通,鼓励股东增持本行股份。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相继披露估值提升计划,实际上也是对证监会2024年1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文件的响应。根据该规定,长期破净的上市公司需制定估值提升计划,并通过董事会审议后披露。而所谓“长期破净”,是指上市公司股票连续12个月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当年的每股净资产。 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戴志锋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短期来看,该政策强化了银行股高股息逻辑,对险资等中长期配置资金的进场起到催化作用,从而提振估值。完善中期分红制度、明确分红比例下限等方式,是对银行板块高股息逻辑的进一步强化,对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提升了吸引力,从而带动自身估值修复。” 估值仍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长期以来,内地银行股是破净“重灾区”。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A股42家上市银行中市净率低于1倍的有41家,仅招商银行作为“独苗”未破净。其中,市净率低于0.5倍的银行更是多达10家。 对于银行股普遍破净的现状,戴志锋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顺周期属性与经济预期——银行业绩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经济增速放缓或市场对经济复苏信心不足时,银行资产质量、信贷需求和净息差等核心指标承压,导致估值折价;二是市场结构与风格偏好——由于银行股市值大、股价波动小、短期爆发力弱,对短线资金的吸引力也相对偏弱;三是业务经营——目前,银行业存在盈利模式同质化、对利息收入依赖度高的问题,国内银行收入来源仍以利息收入为主,非息收入占比偏低,差异化竞争不足也导致市场对银行股的长期增长空间缺乏信心。 与此同时,银行还受到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在当前利率偏低、银行自身非息收入占比也较低的环境下,银行资本内生增长的能力有限,因此往往面临资本不足而需要外部补充资本的情况。 事实上,从全球市场来看,银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估值偏低也是普遍现象,港股、美股和欧洲市场中的银行股破净并不罕见。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德国、日本、韩国等银行股的市净率也存在长期低于1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低利率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环境下,银行业息差收窄、净资产收益率(ROE)下降。 “长期来看,银行板块系统性摆脱破净仍依赖于经济复苏和资产质量提升带来的基本面改善。”戴志锋表示,当前市场对银行盈利增速放缓、息差收窄的担忧仍存,政策支持叠加险资的高股息偏好可提振估值水平,但估值系统性修复到1倍PB以上仍需基本面配合。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国有大行和股份行2024年年报梳理发现,尽管去年上市银行普遍维持营收、净利润的增长,但净息差依旧持续缩窄,四大行同比缩窄18~19个基点(BP);同时,非利息收入普遍承压,中间收入均有一定下行。 稳定分红吸引中长期资金 近期,上市银行披露财报的同时,还纷纷预告各自的2024年度分红比例和派息总额。其中,六大国有银行依然保持较高的分红比例,均在30%左右,拟派发的年度总金额超4200亿元。 稳定高分红的属性叠加相对较低的波动,银行股也吸引了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低风险偏好资金。2024年年初以来,险资明显加大增持及举牌银行股的力度,今年以来这一举动进一步加速。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至少5家银行被险资举牌,招行甚至成为被二度举牌的上市银行。 “险资增持高股息银行股,本质是险资负债端属性、政策导向与新会计准则共振的结果,长期配置需求占主导地位。”戴志锋表示,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具有长期负债属性,需匹配稳定现金流以覆盖保单成本,高股息银行股能提供稳定分红,与险资的久期和收益需求高度契合。另外,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明确要求险资加大权益配置,国有险企新增保费的30%需投入A股,银行股也因此更受青睐。 值得提及的是,多家上市银行高管近日在业绩发布会上积极回应了市值管理的工作安排。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表示,做好市值管理需要“内外兼修”——外部来看,首先看大市要增强信心;从内部来讲,关键是“练内功”、增实力。 光大银行董秘张旭阳表示,在推动估值提升的过程中,经营管理能力是基础,市值管理是手段,下一阶段光大银行将积极争取更多的耐心资本和长期资金来配置。 招商银行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做好市值管理,最核心的是做好经营、增强盈利能力,第二是要增强风险管理,第三是要增强创新。“如果市值管理的核心变成讲故事的话,市值管理是做不好的。”他说。 【2025-03-31】 投资收益增加以及信用减值减少,郑州银行净利润正增长可否持续 【出处】鲁网 泰山财经记者张润邦实习记者张清岚 净利润连续两年下降后,2024年,郑州银行(002936.SZ)在营收同比下滑的情况下,收获了一份净利润同比上涨的成绩单。泰山财经关注到,2024年,郑州银行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净息差继续收窄,而信用减值减少成为该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郑州银行年报,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为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存款总额为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贷款总额为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 存款总额中变化最为明显的为个人定期存款。2024年底,郑州银行个人定期存款余额为1887.86亿元,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6.66%,而在2023年底时,该余额为1366.32亿元,占比仅为37.85%,该行个人定期存款同比增幅达38.17%。 2024年,郑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同比下降了5.7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8.63亿元,同比微增1.39%。事实上,此前,2022年、2023年,该行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4.22亿元、18.50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27.92%、23.62%。 具体看,报告期内,郑州银行净利差为1.63%,较上年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为1.72%,较上年同比下降0.36个百分点。受净利差收窄影响,2024年,该行利息收入同比出现下滑。 财报显示,2024年,郑州银行实现利息收入233.56亿元,同比减少了14.04亿元,同比降幅为5.67%,与此同时,该行利息支出为139.91亿元,同比仅下降了0.22%。 与此同时,该行的非利息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24年,郑州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加了5.85亿元,同比增幅为30.34%,主要为除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以外的其他非利息收益增加所致。 记者关注到,2024年,郑州银行投资收益增幅较为明显。全年,该行实现投资收益18.34亿元,同比增长了7.70亿元,同比增幅为72.35%。主要是由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收益变动影响。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投资证券及其他金融资产总额为2031.22亿元,主要为债券投资。其中,政府债券余额为610.83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券余额为380.69亿元,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余额208.25元,公司债券余额为230.47亿元。 此外,郑州银行购买信托计划项下投资产品余额为351.82亿元,购买证券公司管理的投资产品余额为234.62亿元。 除投资收益之外,另一个对郑州银行业绩影响较大的科目为信用减值。2024年,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为71.8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92亿元,降幅为11.04%。其中,降幅最大的为发放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 2024年,郑州银行计提的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为51.38亿元,同比减少了7.54亿元,同比下降了12.80%;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投资减值损失为11.76亿元,同比减少了2.44亿元,同比下降了17.18%。 和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相对应的是,郑州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连续两年呈现净增加状态。2023年、2024年,该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48亿元、87.65亿元。 而此前,该科目一直为净流出。2020年、2021年、2022年,郑州银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11.79亿元、-426.19亿元、-313.50亿元。 相反,此前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正,近两年该科目变为负值。2020年、2021年、2022年,郑州银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46.14亿元、409.56亿元、275.11亿元;2023年、2024年,该科目余额分别为-40.32亿元、-119.60亿元。 对于现金流量表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公司投资收益能否持续增加以及信用减值减少的原因,记者向郑州银行方面发去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责任编辑:张子川 【2025-03-31】 郑州银行2024年“四增长”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出处】证券市场周刊 众所周知,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郑州银行(002936.SZ)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报告期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其最新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全面回升,多项核心指标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2024年内,郑州银行利润总额达17.86亿元,同比增长2.69%,成功扭转负增长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实现了资产规模、存款、贷款、利润四大核心指标的同步增长,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突破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存款规模达4045.38亿元,增幅12.07%;贷款总额3876.90亿元,增长7.51%;扣非归母净利润18.59亿元,同比增3.01%。这一全面向好的发展态势,标志着该行深化改革成效开始显现。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郑州银行资产质量呈现持续改善趋势。数据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已持续回落至1.79%,达到了近七年的最优水平。拨备覆盖率则近七年总体保持上升态势,2024年末达到182.99%,风险抵补能力显著提升,为业务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良好的经营表现,郑州银行董事会提议实施现金分红,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元(含税)。这一举措既体现了该行对股东回报的重视,也彰显了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分析人士指出,郑州银行2024年业绩的全面回升,得益于其坚持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通过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提升经营效率,该行为区域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随着变革红利的持续释放,郑州银行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稳中求进”,积极推动零售业务转型 2024年,郑州银行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打造“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乡村管家”四大管家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零售业务服务质效。 在“市民管家”服务方面,郑州银行聚焦高频消费场景,创新打造“郑好每一周”“欢乐五六日”“郑银十二时辰”三大信用卡消费品牌矩阵。而“融资管家”服务方面,郑州银则行重点优化“房e融”产品服务流程,成功实现与南阳、许昌、濮阳等地区不动产登记系统的线上对接。 同时“财富管家”服务中,郑州银行持续丰富理财产品线,推出县域客户、中老年客户专属理财,滚动发行工会卡、社保卡、新市民等主题产品。同时深化与头部代销机构合作,引入近300只零售代销产品,合作机构达40余家,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财富管理选择。 此外在“乡村管家”服务方面,郑州银行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线上渠道重点推广手机银行乡村振兴版,提升农村客户使用体验;线下渠道持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建设,优先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区域,切实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 通过四大管家服务体系的协同推进,郑州银行2024年零售业务实现稳健发展,客户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未来,将继续深化服务创新,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深耕“五篇大文章”,打造区域银行发展标杆 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主力军,中小银行在落实“五篇大文章”中承担着差异化布局、专业化深耕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精准施策、打造特色,正成为检验中小银行转型能力的关键课题。郑州银行立足中原经济腹地,2024年积极践行“五篇大文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 普惠金融领域,郑州银行持续完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2024年创新推出“郑e贷”系列产品,有效提升服务覆盖面与效率。同时,重点推进“创业担保贷”业务,为6227户创业主体提供3.4亿元资金支持,建成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科技金融领域,郑州银行不但增设科技特色支行,创新推出“人才e贷”“认股权贷”等特色产品,还积极推进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实现线上签约与自主提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 绿色金融领域,郑州银行通过建立绿色审批通道、优化房地产和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更荣获河南省科技厅“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2024年郑州银行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数字化转型为翼的战略思想,坚定深耕区域市场,未来也将持续创新金融服务,与中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2025-03-31】 郑州银行:3月28日获融资买入3159.16万元 【出处】本站iNews【作者】两融研究 本站数据中心显示,郑州银行3月28日获融资买入3159.16万元,占当日买入金额的49.20%,当前融资余额4.33亿元,占流通市值的3.33%,超过历史9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资买入额融资偿还额融资余额2025-03-2831591584.0030368686.00433287718.002025-03-2717785337.008763744.00432064820.002025-03-2611290798.0012117166.00423043227.002025-03-2513977500.0017177043.00423869595.002025-03-2419965464.0021875225.00427069138.00融券方面,郑州银行3月28日融券偿还8.33万股,融券卖出11.17万股,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卖出金额21.67万元,占当日流出金额的0.13%,融券余额161.66万,低于历史1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融券卖出额融券偿还额融券余额2025-03-28216698.00161602.001616602.002025-03-276534.0060390.001593702.002025-03-260.0051023.001639237.002025-03-25275209.00157206.001690260.002025-03-240.000.001564276.00综上,郑州银行当前两融余额4.35亿元,较昨日上升0.29%,两融余额超过历史70%分位水平。交易日期证券简称融资融券变动融资融券余额2025-03-28郑州银行1245798.00434904320.002025-03-27郑州银行8976058.00433658522.002025-03-26郑州银行-877391.00424682464.002025-03-25郑州银行-3073559.00425559855.002025-03-24郑州银行-1909761.00428633414.00说明1:融资余额若长期增加时表示投资者心态偏向买方,市场人气旺盛属强势市场,反之则属弱势市场。说明2: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2025-03-31】 郑州银行连续2日融资买入额增长率超50%,多头加速建仓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据本站iFind数据显示,郑州银行3月28日获融资买入3159.16万元,连续2日融资买入额增长率超50%,当前融资余额4.33亿元,占流通市值比例为3.33%。融资买入额连续2日大幅增长,说明融资客在加大融资买入。一般融资客判断后续股价有较大涨幅且收益远超融资利息支出时,才会着急连续买入,代表杠杆资金看好后市。回测数据显示,近一年连续2日融资买入额增长率超50%样本个股共有18380个,持股周期两天的单次收益平均值为0.27%。注:买入金额=主动买入特大单金额+主动买入大单金额+主动买入中单金额+主动买入小单金额 (数据来源:本站iFinD) 【2025-03-31】 消费贷市场突变!3% 以下利率将成历史?额度上限破百万 【出处】金融界 近期,银行消费贷款市场迎来重大变化。多家银行接到总行通知,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或将上调至不低于3%。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已上调互联网消费贷款额度上限,从原来的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部分优质客户甚至可获得100万元的额度。 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引发关注 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2月,该利率为2.91%,环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低于3%,个别银行更是下探至2.5%左右。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行资金成本下降为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提供了基础,部分银行采取"薄利多销"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 额度上限大幅提升 多家银行近期调整了消费贷款额度政策。中国银行两款消费贷款产品额度上限已分别提升至30万元、50万元,建设银行将额度上限从20万元上调至30万元。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借款人,如就职企业在银行白名单内的"上班族",消费贷额度上限最高可达100万元。招商银行亦将某款贷款产品最高额度提升至30万元。然而,银行工作人员表示,能获得最高额度的往往限于优质客户,审批额度主要依据借款人的公积金缴纳记录及负债情况综合评定。 风险管控不容忽视 消费贷与房贷利率"倒挂"现象引发市场关注。当前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约为3.3%,二套房利率普遍在3.8%以上。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指出,虽然理论上存在套利空间,但实际操作面临诸多限制。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强调,消费贷若违规与房贷捆绑使用,属于虚假贷款行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董希淼提醒,消费者申请消费贷款应基于实际需求,量力而行,将个人债务负担控制在合理水平。 【2025-03-30】 行业追踪|银行业市场(3月24日-3月30日):货币净投放量数量环比大幅上涨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本周,银行业市场变动情况如下所示:央行投放和回笼资金数据追踪一览表(按周涨跌幅幅度排序)品种周涨跌幅(%)月涨跌幅(%)日期价格/数量单位货币净投放量-83.47-247.962025-3-28-145.00亿元货币回笼量-48.53-82.742025-3-28930.00亿元货币投放量-15.59-85.692025-3-28785.00亿元 本周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追踪异动情况如下: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状况追踪一览表(按周涨跌幅幅度排序)品种周涨跌幅(%)月涨跌幅(%)日期价格/数量单位1周Shibor10.38-9.152025-3-280.02%3月Shibor-2.393.532025-3-280.02%6月Shibor-2.032.612025-3-280.02%隔夜Shibor-1.82-7.842025-3-280.02%1月Shibor-1.627.012025-3-280.02%注:Shibor利率上涨,说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反应到股市中投资者会认为资金不足,导致成交量减少,所以股市情况也不乐观。风险须知:本数据引用第三方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2025-03-28】 郑州银行:主要指标逆势增长 业务发展显著提速 【出处】中证网 中证报中证网讯(王珞)3月27日,郑州银行发布2024年度报告。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达6763.65亿元,较上年增长7.24%;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达4045.38亿元和3876.90亿元,较年初增长12.07%和7.51%;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86亿元,同比增长2.69%,三年首次实现正增长。 从历史同期数据看,郑州银行2024年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同比增幅分别较2023年提升0.61个百分点、5.18个百分点,显示出郑州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速。 从区域内同业整体发展水平看,郑州银行12.07%的存款总额增速,远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8.81%的平均增速,贷款总额的7.51%增速也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6.77%的平均增速,发展速度高于省内同业平均水平,彰显出郑州银行在区域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稳步提升。 从增量结构看,2024年郑州银行公司贷款增长154.83亿元,贡献了全部贷款增量的57.17%;存款总额突破新高,达到4045.3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增长势头迅猛,较年初增长495.36亿元,增幅达29.37%,占存款总额的比重接近54%,存款稳定性明显增强,显示出郑州银行2023年启动的零售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 根据郑州银行近三年年报数据测算,2022年-2024年,人均资产、网均资产、人均存款、网均存款,逐年提升,显示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2024年底,郑州银行人均资产为1.09亿元,网均资产为37.16亿元,反映出郑州银行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通过资源向一线倾斜,单兵作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业绩增长的背后意味着业务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进步。 据了解,郑州银行积极开展业务转型,将零售转型作为全行“1号工程”,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平台;深耕基础零售、财富管理、个人信贷三大板块;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队伍专业能力、线上运营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四大能力;做优网点、惠农、社区、线上、远程银行五大渠道。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个人存款较年初增长495.36亿元,高于转型启动前2020-2022年的三年累计增量。 数字化转型方面,郑州银行2024年12月份召开了数字化转型启动大会,秉承“对外客户体验第一、对内效率第一”的理念,将战略拆解到日常工作和具体项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模式,以科技引领赋能业务发展,着力重塑“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营体系,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近年来,郑州银行依托区域网点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报告期末,实现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482.69亿元,同比增长44.50%。 除科技金融外,郑州银行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他方面同样表现不俗。截至2024年底,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3.73%。普惠金融方面,下沉服务重心,聚焦新市民、乡村全面振兴、扩大消费等关键客群和场景,建成400家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和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惠农服务覆盖2363个村镇,将金融服务从“网点窗口”拉近到“楼间村口”,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36.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6%。 郑州银行持续加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建设,不断丰富和优化风险管理工具,加大违规问责力度,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截至2024年底,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79%,2022年以来连续下降;拨备覆盖率182.99%,连续三年逐年提升,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资本充足率12.06%,处于稳健合理水平。 【2025-03-28】 扭转局面、发布现金分红预案!郑州银行实现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增长” 【出处】证券时报 作为全国首家“A+H”股上市城商行,郑州银行于3月27日晚间披露了2024年年报,总体来看,2024年郑州银行逆势实现了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增长”,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郑州银行于年报中披露了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在册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0元(含税)。 业绩增长的背后往往意味着业务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进步。正如郑州银行“1号工程”零售转型的业绩所示。年报显示,该行个人存款2024年末较年初增幅近三成,增长了495.36亿元,这一数据高于转型启动前三年累计增量。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年报显示,郑州银行2024年全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128.77亿元、17.8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9%,近三年首次实现正增长,扭转连续负增长局面。 根据该行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该行拟向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普通股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0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为1.82亿元,占2024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9.69% 这一新行动建立在该行经营业绩持续向好的基础上。整体而言,郑州银行在资产、存款、贷款、利润四项数据上实现了正增长。 总体经营规模稳步攀升。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达6763.65亿元,较上年增长7.24%;主营业务加速发展,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达4045.38亿元和3876.9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2.07%和7.51%。 从历史同期数据看,郑州银行2024年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增幅分别较2023年增幅同比多增0.61个、5.18个百分点,显示出郑州银行业务发展显著提速。 从区域内同业整体发展水平看,郑州银行12.07%的存款增速,远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8.81%的平均增速,贷款的7.51%增速也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6.77%的平均增速,发展速度高于省内同业平均水平,彰显出郑州银行在区域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稳步提升。 从增量结构看,2024年,郑州银行公司贷款增长154.83亿元,贡献了全部贷款增量的57.17%,显示出郑州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定决心与积极作为。存款总额突破新高,达到4045.3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增长势头迅猛,较上一个报告期增幅达29.37%,占存款总额的比重接近54%。 根据郑州银行近三年年报数据测算,2022年至2024年,该行人均资产、网均资产、人均存款、网均存款均逐年提升,显示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2024年底,郑州银行人均资产为1.09亿元,网均资产为37.16亿元(2023年底河南省银行业人均资产为0.67亿元,网均资产为9.9亿元),反映出郑州银行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通过资源向一线倾斜,单兵作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此外,郑州银行还持续加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建设,不断丰富和优化风险管理工具。截至2024年底,郑州银行不良贷款率1.79%,2022年以来连续下降;拨备覆盖率182.99%,连续三年逐年提升;资本充足率12.06%,处于稳健合理水平。 “1号工程”零售转型实现大爆发 近年来,郑州银行一直在探索实践业务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并将零售转型作为全行“1号工程”,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两大平台,深耕基础零售、财富管理、个人信贷三大板块。 从具体数据观察,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存款总额人民币2181.7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495.36亿元,增长29.37%;个人贷款总额人民币909.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09%。 其中,该行个人存款的增量高于转型启动前2020—2022年的三年累计增量,且个人存款增幅近三成、占比超五成的增量数据,意味着该行存款稳定性明显增强,也显示出郑州银行2023年启动的零售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为郑州银行稳健运营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此外,由于郑州银行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队伍专业能力、线上运营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四大能力;做优网点、惠农、社区、线上、远程银行五大渠道,并打造了“市民管家”、“融资管家”、“财富管家”和“乡村管家”四大管家服务,在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业务的增长。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财富类金融资产规模人民币522.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5%;累计发行借记卡826.07万张,较上年末增加46.99万张;累计发行商鼎信用卡82.58万张,较上年末增加10.11万张;累计发行乡村振兴卡25.85万张,较上年末增加8.66万张。 科创金融领航,塑造差异化竞争 经过二十多年的深耕本土,郑州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和禀赋,聚焦重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郑州银行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践行使命担当。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实现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人民币482.69亿元,增速44.50%。 年报显示,在构建科创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方面,郑州银行制定了《科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管理办法》,为科创企业识别和评价提供“衡量尺”。在科创产品业务流程线,形成“线上签约+线上自主提款”展业路径。在产品体系,聚焦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链条,面向各个阶段科技型企业推出“人才e贷”“认股权贷”“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研发贷”“专精特新贷”等各类产品。 与此同时,除科技金融外,郑州银行在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他方面同样表现不俗。 截至2024年底,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3.73%。普惠金融方面,下沉服务重心,聚焦新市民、乡村全面振兴、扩大消费等关键客群和场景,建成400家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和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惠农服务覆盖2363个村镇,将金融服务从“网点窗口”拉近到“楼间村口”,截至报告期末,郑州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36.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6%,获得了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当前银行各项业务的提升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郑州银行2024年12月份召开了数字化转型启动大会,秉承“对外客户体验第一、对内效率第一”的理念,将战略拆解到日常工作和具体项目,以数字化思维重塑银行业务及经营管理模式,以科技引领赋能业务发展,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经营管理模式,打造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2025-03-28】 2024年经营业绩持续向好、盈利能力增强,郑州银行交出合格答卷 【出处】银柿财经 面对银行业净息差持续下滑,整体市场信贷需求偏弱的挑战,郑州银行交出了一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 3月27日,郑州银行(002936.SZ)公布了2024年年报,整体业绩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据年报显示,该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扭转近三年净利润负增长态势。 经营业绩稳步提升,且在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后,郑州银行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在现金分红方面迈出实质步伐。该行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显示,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元(含税)。 结合2024年度净利润实现正增长,资产、存款、贷款增速显著,整体业绩向好的态势,投资者可能形成对郑州银行持续稳定现金分红的预期,有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提高郑州银行投资价值。 不良率持续下降、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2024年在风险管控方面,郑州银行秉持合规审慎管理原则,以确保实现稳健经营。同时为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还定期开展制度梳理和合规审查,坚持对经营管理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实施检查。 筑牢内控合规工作基础后,郑州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79%,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下降,呈现出持续向好趋势;与此同时,该行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182.99%;资本充足率为12.06%,处于稳健合理水平。 良好的内部风控保证下,郑州银行在业务推进方面也有明显进步。2024年,该行总资产稳步提升,存款增速不仅较快,总余额也首次突破4000亿元,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资产总额达到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吸收存款本金余额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这一增速较上年翻番,也高于河南省金融机构8.81%的存款平均增速。 从2023年开始,郑州银行启动了零售业务转型战略,加大对个人信贷业务的投入和服务力度。2024年郑州银行的个人存款增长势头迅猛,较2023年增加495.36亿元,高于零售转型战略启动前3年(2020-2022年)的累计增量,同比增幅达到29.37%,占总存款比重已接近54%。 从去年郑州银行个人存款业务的表现来看,增速和增幅都较高,存款稳定性明显增强,体现出该行自2023年启动的零售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其稳健运营和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进一步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聚焦五篇大文章、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郑州银行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依托区域网点优势,以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过去的一年,郑州银行充分履行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责任,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增速44.50%;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绿色金融贷款余额91.46亿元,增速123.73%。 在差异化竞争和特色业务方面,郑州银行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三服务”定位,立足区域开展特色化经营,把目光投向经济所需、客户所愿,精准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 郑州银行还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域战略规划,着眼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找准发力点。 2024年,郑州银行紧密围绕河南省、郑州市“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加强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常态化开展对接,支持了中原科技城智能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自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开展以来,郑州银行积极与各级政府相应工作机制高效联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聚焦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全力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落实方面,郑州银行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施,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536.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6%,获得了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 截至2024年末,郑州银行共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增速高出河南全省金融机构0.74个百分点,也高于河南省内同业银行的平均增速水平。截至2024年12月末,河南省人民币贷款余额89257亿元,同比增长6.77%。 良好业绩保证下,郑州银行2024年整体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接下来,郑州银行将继续依托区域网点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025-03-28】 回归本源做强主业 郑州银行2024年净利润平稳增长 【出处】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3月28日,郑州银行披露2024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676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4%;存款总额404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7%;贷款总额3876.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实现营业收入128.77亿元,归母净利润18.76亿元,同比增长1.39%;不良贷款率1.79%,拨备覆盖率182.99%。 坚持回归本源,做强主业,巩固“稳”的基础。该行坚守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依托区域网点优势,以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充分履行河南省政策性科创金融运营主体责任,打造科技金融“六专”机制,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政策性科创金融贷款余额482.69亿元,增速44.50%;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绿色金融贷款余额91.46亿元,增速123.73%。深入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实施,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支持小微企业标兵奖”。紧密围绕河南省、郑州市“7+28+N”产业链群和“三个一批”项目,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坚持创新求变,转型突围,积聚“进”的力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建成400家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和23家普惠金融服务港湾,惠农服务覆盖2363个村镇,将金融服务从“网点窗口”拉近到“楼间村口”。(王磊)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