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经营分析☆ ◇300825 阿尔特 更新日期:2025-04-15◇
★本栏包括 【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经营投资】【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1.主营业务】
    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全流程研发及其他汽车行业相关的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2024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38959.57|  12647.57| 32.46|       99.27|
|其他业务                |    284.84|    -16.78| -5.89|        0.73|
├────────────┼─────┼─────┼───┼──────┤
|整车设计                |  36757.26|  12366.78| 33.64|       48.36|
|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      |  30601.60|  10508.18| 34.34|       40.26|
|燃油汽车整车设计        |   6155.66|   1858.60| 30.19|        8.10|
|其他业务                |   2487.15|    264.02| 10.62|        3.27|
├────────────┼─────┼─────┼───┼──────┤
|境内                    |  31702.38|  10391.96| 32.78|       80.78|
|境外                    |   7542.03|   2238.84| 29.68|       19.22|
└────────────┴─────┴─────┴───┴──────┘
【2023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83103.83|  28882.84| 34.76|       96.86|
|制造业                  |   2691.59|     99.12|  3.68|        3.14|
├────────────┼─────┼─────┼───┼──────┤
|整车设计                |  80915.93|  28796.36| 35.59|       48.54|
|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      |  69294.43|  25035.68| 36.13|       41.57|
|燃油汽车整车设计        |  11621.49|   3760.68| 32.36|        6.97|
|核心零部件              |   2561.13|     -3.22| -0.13|        1.54|
|其他                    |   2318.37|    188.82|  8.14|        1.39|
├────────────┼─────┼─────┼───┼──────┤
|境内                    |  81965.41|  27935.91| 34.08|       95.54|
|境外                    |   3830.02|   1046.05| 27.31|        4.46|
└────────────┴─────┴─────┴───┴──────┘
【2023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汽车设计                |  45589.66|  17912.16| 39.29|       91.82|
|其他业务                |   4061.10|    619.65| 15.26|        8.18|
├────────────┼─────┼─────┼───┼──────┤
|整车设计                |  45541.97|  17869.65| 39.24|       47.84|
|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      |  38248.39|  15247.96| 39.87|       40.18|
|燃油汽车整车设计        |   7293.58|   2621.69| 35.95|        7.66|
|其他业务                |   4108.79|    662.16| 16.12|        4.32|
├────────────┼─────┼─────┼───┼──────┤
|其他业务                |   1681.20|    797.58| 47.44|      100.00|
└────────────┴─────┴─────┴───┴──────┘
【2022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专业技术服务业          |  81749.47|  29404.70| 35.97|       86.31|
|制造业                  |  12964.21|    466.05|  3.59|       13.69|
├────────────┼─────┼─────┼───┼──────┤
|整车设计                |  81368.84|  29138.38| 35.81|       46.21|
|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      |  69014.09|  24939.62| 36.14|       39.19|
|核心零部件              |  12860.06|    395.19|  3.07|        7.30|
|燃油汽车整车设计        |  12354.75|   4198.76| 33.98|        7.02|
|其他                    |    484.77|    337.18| 69.55|        0.28|
├────────────┼─────┼─────┼───┼──────┤
|境内                    |  90888.42|  28104.49| 30.92|       95.96|
|境外                    |   3825.26|   1766.26| 46.17|        4.04|
└────────────┴─────┴─────┴───┴──────┘


【3.经营投资】
     【2024-06-30】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2024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业呈现稳健增长的状态,产销量分别达到1,389.1万辆
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其中乘用车占比超85%,产销分别完成
1,188.6万辆和1,19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
增长态势,产销量达到492.9万辆和494.4万辆,增长率分别为30.1%和32%,市场渗
透率达到35.2%,其中插电式混动车型产销数据增速继续领跑各类车型,产销量分
别达到193.7万辆和19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6.5%和87.6%。国内汽车出海持续高
增,上半年汽车出口达到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其中传统燃油汽车出口218.
8万辆,同比增长36.2%;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随着自主品
牌技术实力不断取得突破,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国汽车自主品
牌的市场份额稳步攀升,2024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
了60%,创历史新高。
1、政策暖风频吹,以旧换新方案拉动内需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计
划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进汽车梯次消费、更新消费;4月,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
门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对汽车补贴金额进行了详细规定;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
若干措施》,将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金额提升至原计划的约两倍。2024年上半年,
汽车国内销量1,125.5万辆,同比增长1.4%。政策拉动下,国内汽车市场整体呈现
温和发展的态势。
2、车路协同和Robotaxi商业化加速,智能网联化趋势增强
2024年1月,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工作的通知》,推动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和云控基础平台建设;2024年6月,首批
确定由9个汽车生产企业和9个使用主体组成的联合体,将于7个城市展开智能网联
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政策支持下,国内多地密集启动“车路云”一体化项目
,加速车路协同体系规模化建设落地;同时Robotaxi商用进展超出预期,相关自动
驾驶平台订单量增长迅速。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加速发展,汽车智能网联化趋势进
一步增强,汽车研发设计公司需要积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布局汽车智能网联
化相关技术,服务于汽车生产企业的智能化产品开发需求。
3、汽车出口持续高增,中国车企走向全球
得益于近年自主车企技术力、产品力的进步,中国汽车品牌已逐步立足于亚太、东
欧、拉美、中东、非洲等海外市常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产业链、供应
链、价值链加速重构,电动化、智能化重要性快速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凭借完善的
供应体系、前沿的电动智能化水平,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相比
于国内新能源汽车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发展初期,尤其
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的海外市场对于汽车小批量、智能化、电动化的改装需求更为迫
切。在国际汽车市场出现的大规模汽车研发需求背景下,国内汽车研发设计行业有
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推广,促进行业技术革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AI逐步应用在汽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大幅提
升了汽车智能化水平。在汽车设计领域,AI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图形图像处理、数
据分析和整理等方面表现出的创新性优势,与汽车造型、工程、仿真建模分析测试
、性能设计、试验等整车研发需求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公司已率先在造型设计、工
程开发、仿真建模等领域落地AI应用,从而简化和提高汽车研发设计工作流的效率
,缩短汽车研发周期,推动实现研发设计新模式、新业态。
汽车研发设计行业作为汽车产品的“孵化器”和汽车市场的“领航员”,可率先感
知国内外汽车市场需求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汽车行业呈现电动化、智能化、
网联化的发展趋势,汽车市场对驾乘体验舒适度、汽车应用场景契合度、汽车内外
饰美观度、先进技术支持度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汽车造型设计、工程开发、智能化
软硬件开发及零部件研发制造等核心环节的需求也有所转变,且在高性能研发工具
、高效仿真测试工具、AI大模型等先进工具和前沿技术的应用下,汽车研发设计的
周期不断缩短,平台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为满足新趋势下的研发需求变革
,汽车研发设计公司需要前瞻布局相关技术,满足汽车生产企业对未来商业布局的
规划。
(二)公司从事的主营业务
公司是以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新能源智能化平台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
造为主业的前瞻技术驱动型科技创新企业,正在以全球汽车市场未来需求为导向,
结合公司着力推动的“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及AI赋能汽车研发设计战略,在汽
车关键技术、智能化研发工具、核心产品及前瞻解决方案、国际市场发展等方面逐
步构建国际化高壁垒生态闭环,并着力推动研发智能化体系的系统构建。
公司对国内外汽车市场需求变化有敏锐感知,同时具备本土技术及效率优势,深谙
包括欧标、日标在内的国际化标准体系。无论承接国内项目还是国际项目,公司均
严格按照研发标准执行,项目质量受到众多客户的高度认可,同类项目的研发效率
、质量、前瞻性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公司掌握的技术向营业收入的转化主要通
过研发项目承接和核心零部件销售等形式实现,研发服务效率及质量、零部件产品
品类和科技含量均实现全面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工具逐步应用、AI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
为企业实现高质、高效、低成本、个性化研发提供了优化途径,亦加速推动了全新
研发理念、全新研发工具、全新研发技术的智能化研发体系的形成。作为技术领先
的独立整车研发及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已将AI赋能汽车研发设计作为公司重
要战略推动实施,AI大模型和数字化研发工具等新技术已应用到造型、工程、仿真
建模分析测试、性能开发、试验等研发业务链的多个环节。公司与英伟达、北京智
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领先的半导体、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积极合作,共同研
讨AI大模型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领域的深层次应用,从底层研发体系、中间层研发
技术、应用层产品和服务等多层面深度探索汽车研发的全新整合。公司标准化、数
字化、智能化研发体系在助力公司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可向同行业
及上下游企业共享公司的研发体系及工具链,促进汽车研发生态向高质量、智能化
发展,推动汽车从产品的智能化向工具的智能化再向研发体系的智能化延伸。
此外,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平台型企业,为积极把握不断扩容的国际需求机遇,公
司已将“技术+供应链”出海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链主”优势,通过为
国际客户提供研发设计、产线设计、技术授权、高性价比核心零部件产品、与优质
企业联合研发推广、技术+服务等多形式实现“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的落地。随
着业务生态的逐步完善,未来公司可根据国内外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研发→制
造→销售”全域模块菜单式服务及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等多模式选择。
1、整车研发设计及平台开发业务
公司整车及整车平台开发主要包含多级别乘用、商用、固定用途/特殊场景专用新
能源汽车及燃油汽车平台、滑板底盘、线控底盘等全流程研发。公司整车研发、平
台研发与架构设计、智能化关键软硬件研发等研发及测试业务的交付方式以图纸、
数据包、样车/件及解决方案为主,整车投产支持阶段以技术支持为主。
2、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品
公司在整车研发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延伸至核心零部件制造业
务,已掌握动力系统、车身域控制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零部件研发制造的关键
技术,与主营业务形成有效协同。公司研发、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主要分为(1)关
键零部件类,包括各类域控制器产品、电磁式DHT、减速器、增程器、电磁离合器
模块、电磁式动力断开机构、电磁差速锁、V6发动机等;(2)总成系统类,包括
集成电机、控制器、齿轮箱为一体的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甲醇和天然气增程器总成
等。
(1)子公司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主要从事电磁式DHT、电磁离合器模块、减速器、增
程器、多合一动力总成等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从整车层面
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具有性价比高、开发周期短、适用
性广等优势,能够快速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实现整车性能最优化。
(2)子公司柳州菱特主要从事V6发动机的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内
唯三具备V6发动机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已掌握冷却EGR、预燃烧室点火、高
滚流比气道等新技术的设计和运用能力,具备自主开发国内领先水平发动机的技术
水平,自主研发的6G3系列V6发动机具有大功率、大扭矩、高可靠、低油耗、低噪
声、低排放等技术特点,并根据市场需求,对V6系列产品进行不断迭代。目前,新
一代天然气及甲醇发动机已完成性能开发,并已与越野车、商用车、船舶等多类场
景客户签约。
(3)基于在智能驾驶、智能控制领域的布局,公司研发了区域控制器、动力域控
制器、行泊一体域控制器等多品种、多系列的域控制器产品,采用全新的电子电气
架构和多项关键技术,具备高算力处理器芯片及多路车规级以太网通道,并引入AP
AUTOSAR、SOA架构等新技术。目前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已应用于公司的智能驾驶产品
ADCU1.0,动力域控制器已在动力总成系统搭载并通过了台架试验。
(三)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整车研发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研发模式主要包括内部技
术研发和承接项目研发两类。内部技术研发流程主要分为提案、实施、发布三大环
节,研发成果绝大部分可用于具体项目执行。承接项目研发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盈
利模式,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项目需求,一般由多部门协作完成。随着AI等
智能化工具的深度应用,公司研发模式有望实现全新升级。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可分为项目采购和非项目采购。项目采购主要根据项目具体需求采购相应
的技术服务和原材料。非项目采购主要根据公司日常运营需求,采购机器设备、电
脑、软件和其它办公用品。公司根据项目具体需求,灵活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做
到必要性、时效性、经济性的有力平衡。
3、生产模式
公司的电磁式DHT、V6发动机等汽车核心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采用以销定产、适
当库存的生产模式。公司具备电磁式DHT、V6发动机等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资质
,具有先进的组装线、热试线等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系统,
可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户的产品需求。
4、营销模式
公司市场营销主要有行业通用的招投标和谈判性采购两种模式。除上述两种模式外
,公司还独创了前瞻性研发储备推广模式,以及基于整车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
产业生态赋能等方面,与其他优势资源或优质企业合作推广的模式。前瞻性研发储
备推广模式是公司对前瞻性汽车造型和技术方案自发提前进行预研开发,潜在客户
通过评审公司的前瞻预研成果或在此基础上提出二次开发方案形成订单意向。合作
推广模式是公司基于多年形成的技术积累和国内外整车及产业链资源优势,与头部
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共同实现技术或产品推广的目的。
5、盈利模式
公司汽车研发设计业务主要通过为客户提供整车研发设计方案或通过委派设计工程
师参与客户的设计项目开发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获得收益。公司零部件业务主要通
过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的汽车核心零部件获得收益。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实力业内领先
1、掌握汽车研发核心技术,拥有超千项技术专利
在汽车整车研发方面,公司已掌握造型创意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技术、电源系统
开发、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开发技术、精致性开发、汽车仿真优化技术、汽车底盘
调校技术、SE同步工程技术、智能化底盘平台技术、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设计技术
、软件全栈设计开发技术、发动机设计及仿真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汽车轻量化技
术、串并联混动技术、乘用车平台开发技术、性能开发技术、整车试验开发技术等
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及技术创新,以及整车研发及相关核心技术
专利的申请和保护,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914项专利及68项著作权,其中发
明专利88项,实用新型专利1,779项,外观设计专利47项。专利较2023年末增长率
达到17.14%,其中发明专利增长率达35.38%。未来公司将持续推动汽车研发数字化
、智能化转型,开展中间层、应用层的软件开发,加强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方面布
局,继续做好数字资产的积累和维护。
2、二十余年行业积累沉淀,具备丰富的车型数据和法规标准数据库
公司整车研发设计业务覆盖A0-C级多级别车型,轿车、SUV、MPV、VAN类车等多品
类车型,并已在造型、工程等方面形成海量高质量数据及完善的法规标准数据库。
在车型数据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为80余家客户成功研发近500款车型,研
发的车型均已形成完善的造型、工程数据,在CAE仿真、环境舱模拟等数字化方面
,也具有丰富的数据及模型积累。
在数据库方面,公司标准数据库下设国内标准数据库、海外标准数据库及企业自有
标准数据库,截至报告期末,国内标准数据库包括国家、地方、行业、团体标准等
近6,600项标准;海外数据库包含欧盟、美国、德国、日本等主流国家标准及东盟
、印度、巴西、海湾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市场近4,430项标准;由公司各专业编制的
企业技术标准、技术类CHECKLIST检查表1,670项。
3、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关键领域深度布局,多项关键技术处于行业
领先水平
在“软件定义汽车(SDV)”趋势下,汽车相关核心技术也在发生着变革。作为国
内技术领先的独立整车研发企业,公司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方向均已
进行前瞻布局,在模块化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化软硬件等重点领域深度延伸
,多项研发成果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智能驾驶领域,公司已基于架构平台、软件平台、物理平台、核心部件构建业务
生态,形成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能力,并锚定系统集成方案解决商的角色定位,
以规划控制算法为技术核心,与产业链优质资源构建合作生态,满足客户不同阶段
的产品开发需求,为客户提供L2-L4级别智能驾驶整车解决方案和技术研发服务,
覆盖整车设计、智驾系统及部件开发、零部件供应、测试服务、场景运营等全产业
链环节。
在智能控制领域,公司借助动力域多年开发经验,围绕智能车控先后布局了动力域
控及智控平台、智控平台PLUS控制器、区域控制器等域控平台,平台开发工作均已
完成,可根据客户需求搭载相关车型。公司在智能化平台掌握的系列前沿技术,将
通过承接项目研发、技术授权、产品化推广等多形式实现商业化。
在软件开发领域,公司可为客户提供涵盖操作系统、软件平台和云端应用的整车软
件领域全栈解决方案,目前已在客户量产车型上搭载。公司将车、云能力以SOA服
务化的方式打通,可支撑场景化应用的快速落地,重新定义汽车功能场景,实现“
软件定义汽车”。公司于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第三代SOA开发者平台,实现了不受
限代码应用的调试和仿真平台的搭建,可为专业开发者提供一体化IDE工具集,目
前也已在客户的量产车型上得到广泛应用。
4、率先应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探索更高性能科技创新工具及前瞻技术为
汽车研发设计赋能
AI大模型及系列专用或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高科技行业深度智能化变革提
供了机遇。公司的造型模块已较早基于AIGC的多种AI软件和内部训练的轻量化低阶
Lora模型等来辅助项目研发,尤其在造型创意参考、效果图方案快速迭代、AI辅助
程序化三维生成等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同时,公司已利用AI辅助CAE仿真工具在
整车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的方面进行参数化模型的优化,以提高效率和前移预测。
在碰撞耐撞性和行人保护上已经使用了AI算法训练模型来快速预测结果,在热管理
智能标定、CAD和CAE自动化系统编程,以及用户体验需求研究中也运用了AI技术来
提升效率、质量及预测准确性。公司已与英伟达、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清
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等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与产业
伙伴合作研发新的AI技术和大模型,探索新的应用场景,致力于为汽车研发设计深
度赋能。
目前,公司已正式成为英伟达SolutionAdvisor:Consultant合作伙伴(解决方案顾
问),并已逐步将Omniverse平台应用于设计研发业务中。未来公司将基于自身在
汽车行业的研发设计经验、供应链资源、车型数据积累、国内外广泛合作的客户等
系列优势,结合英伟达技术赋能与产品服务,在AI模型、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多个
领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二)高标准人才团队配置
1、研发人员高比例配置
作为一家研发型科技创新企业,多年来,公司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
式,不断提升中高级工程师、设计师占比,在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架构、SOA架
构、电源、电机、电控方向)、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整车平台等方向持续增加人
员储备,SDV领域团队规模已超百人,并在AI汽车垂类模型及应用开发、数字资产
建设、机器人方向等前沿技术领域配置高端的专业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
员工2,163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649人,占公司总人数的76.24%;研发技术人
员总数为1,775人,占公司总人数的82.06%。此外,公司已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等研究团队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并与亦庄智能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与
学界和产业界的深度交流,赋能公司前沿技术领域研发。
2、拥有高水平的国际化团队
公司创立之初即具有国际化基因,在倾力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同时,进一步借助国际
专家的专业力量,加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积极推动“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
实施。目前,公司已聘请百余位国内外知名汽车创意大师及工程领域资深专家保障
公司的前瞻研发设计能力。这些专家拥有意大利博通、宝马美国设计中心、通用汽
车、日本三菱、梅赛德斯奔驰、日产、丰田、五十铃、韩国现代、捷豹路虎、起亚
等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及设计公司的多年开发经验,在汽车整车、造型、新能源汽车
研发设计及发动机、减速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国内外专家加入、技术人才的
引进与培养,使公司能够及时了解海外市场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利于提前布
局海外市场,而且公司的研发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设计质量显著提高,员工在
具体项目执行中可随时向国内外专家和技术骨干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为公司
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3、完善的人才激励、关怀、培养机制
作为高科技研发型企业,人才是公司的核心资产,完善的薪酬机制和职位晋升通道
是企业实现人才聚集和团队稳定的重要途径。公司已建立了薪酬与股权激励相结合
的薪酬考核机制。公司上市以来,已开展多轮次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以充分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公司薪酬体系市场竞争力,吸引和稳定
高素质人才。此外,公司也非常重视员工培育与发展,为员工提供包含职前教育、
岗位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广覆盖的培训机会和管理、技术、营销、职能、技工五大
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会,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注重人文关怀
和职工文化建设,以“重视人才”为精神理念,以员工关怀管理体系为指导,构建
了包含新员工关怀、节日关怀、生日关怀、父母配偶及子女关怀的员工关怀体系;
以培训、节日福利、生日福利、免费体检、带薪假期为内容的员工福利体系。
(三)整车全栈式服务能力
1、整车开发业务覆盖汽车研发全产业链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提供独立整车研发及系统解决方案的前瞻技术驱动型企业,业务
已覆盖产品定义、造型设计、整车工程、同步工程、软件开发、性能开发、整车试
制、试验验证等整车研发全产业链,是国内独立整车研发“交钥匙”服务的开创者
。在研发设计环节,公司基于整车研发全流程,逐步积累了系统化的体系能力,公
司的整车研发和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均能基于整车的全局性视野开展,形成差异化
的竞争优势;在整车制造环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天津阿尔特具备整车试制、工装
开发、产线规划、整车改装和展车制作的全流程服务能力,能够自主完成侧围外板
、翼子板、开闭件的覆盖件、门环H环等热成型件、碳纤维件和钢铝混合工艺的模
具夹具检具及相应零部件加工制作及样展车制造。另外,公司还投资建设了处于国
内领先水平的整车转毂环境舱,可进行四轮轮边电机差速功能测试,不但能够满足
公司试验需求,还可以承接国内外试验订单。公司已在汽车研发设计领域形成完整
的开发体系,致力于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汽车研发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赋能汽车产
业链,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2、乘用车、商用车各平台全覆盖
公司已布局6大物理平台,其中乘用车平台IEPA、IEPB、IEPB2.0可覆盖A0-C级车,
可用于Hatchback、Sedan、Cross、SUV、MPV、皮卡等多种车辆类型;商用车平台I
SEM、IEVS、IEVM可覆盖多类场景,包括智能BUS、微卡、大中小VAN、厢式货车、
无人驾驶平板车等。基于平台化的开发模式,不同车型可共享设计方案和零部件配
套,缩短了汽车开发周期、提高了汽车设计企业的服务响应速度,并为汽车生产企
业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先机。目前,公
司开发的部分平台产品已供国内多个知名OEM使用,搭载公司平台的车辆已经批量
生产。
3、软硬件配套协同整车研发设计业务
公司多年服务于整车厂汽车研发设计,目前已在软硬件多领域形成独立配套能力。
在硬件领域,公司已具备6大物理平台及融合了17类关键技术的高速智能数字化汽
车平台RUBIK,拥有全球首创的电磁式DHT,集成VCU和MCU于一体的动力域控制器,
集扁线、油冷及SiC模块为一体的高性能、高效率的多合一动力总成,国内领先、
拓展性强的V6发动机等前沿汽车零部件产品,可为客户汽车设计需求提供平台化开
发和零部件配套。
在软件领域,公司是国内首家、全球唯二拥有AUTOSAR高级合作伙伴身份的汽车设
计公司,积极参与AUTOSAR标准的制定,并提前布局符合AUTOSAR标准的软件产品和
工具链,已掌握全栈电子电气架构研发、SOA软件研发以及智能化关键软件研发等
核心技术。搭载公司自研AP工具链的SOA开发者平台已顺利上线,且已深度应用于
部分客户。公司可为客户提供整车软件领域全栈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核心客户量产
车型上搭载。
(四)拥有国际化视野,海外市场拓展优势明显
1、完善组织架构,“技术+供应链”战略稳步推进
公司成立之初即具有国际化基因,尤其在日本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全资子公司阿
尔特日本成立于2001年,在日本市场发展已超20年。为前瞻积累国际前沿技术及创
新理念、完善业务布局和组织架构,公司已在日本、美国、意大利和中国的北京、
上海设立五大研发中心,并已陆续在美国、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设立多家子公司
和分支机构,作为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根据地。同时,公司已设立了国际市场营销
部,配置高端国际营销人员,负责海外市场信息收集、海外市场分析、海外市场开
发、营销方案策划与品牌的推广。2024年上半年,公司投资设立了天津阿尔特进出
口有限公司,并在上海临港自贸区设立了上海阿尔特领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作为
公司“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为出口战略及海外订单顺利执行
提供了保障。
2、长期深度服务国际大型汽车集团,国际化能力突出
当前海外新能源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市场逐步扩容。公司长
期以来深度服务日系国际大型汽车集团,并建立了良好的技术服务与合作关系,合
作深度不断提升,国际业务合作稳步推进。基于此前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深度互信,
2022年起,某日系客户直接委托公司进行汽车设计研发工作,体现了国际客户对公
司汽车研发项目经验和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同时,公司也已与日本其他车企建立
合作关系,承接其新能源整车开发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公司将以日系客户与
日本子公司作为海外业务开拓的起点,逐步向全球其他市场拓展,向国际市场输出
整车研发“技术+供应链”完整解决方案,提供领先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支持服
务。
3、借助资本市场,加码出海战略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公司已成为世界领先、国内头部、A股唯一的独立汽车研
发设计行业上市公司,全球范围内具备较高的行业认可度和品牌知名度。为进一步
强化“技术+供应链”出海布局,公司先后参股了日本上市公司YAMATO、美国上市
公司凤凰汽车、先进数字底盘与商用车制造企业壁虎科技,通过与国内外上市企业
的合作,将公司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向海外市场输出。此外,公司已
与国际知名的半导体经销商菱三株式会社、国际知名的线束龙头企业矢崎总业株式
会社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构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推动整车研发设计业务和产
业链协同出海。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和市场变化的风险
全球汽车新能源变革持续进行,中国汽车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受益于新
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继续
提升,多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
场竞争加剧,众多车企选择与国内企业抱团出海、海外收购、与外资品牌合作等多
种方式布局海外市常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如果汽车产业政策或市场出现不
利变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订单或经营情况。
应对措施:公司实时关注宏观经济走势、汽车行业政策动态,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设立海外子公司或研发中心等方式,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
,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控制政策和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的影响。
2、市场竞争的风险
消费者对个性化设计和驾乘体验越来越重视,整车研发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
烈。我国整车研发企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较同行业国际头部企业仍有一定差距。
随着公司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司的业务范围将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市场渗透,
直接与国际头部汽车研发设计公司在高端领域进行竞争。此外,国内同行业企业的
研发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研发团队技术实力也在逐步提高。未
来公司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开发力度,以整车研发为核
心,率先开展AI+汽车业态布局,积极探索以更高性能科技创新工具及前瞻技术为
汽车研发赋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将以整车研发业务为核
心,提供更多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专业化的服务或产品,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与客户
的合作机会,不断提高公司的综合能力。
3、人才流失的风险
汽车研发设计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优秀的汽车研发设计人
才属于行业的稀缺资源,行业内对于人才的争夺日益加剧。公司自成立以来极为重
视研发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公司研发队伍较为稳定,流失率较低。但由于汽车研
发设计行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整体偏少,且当前汽车市场对于汽车研发设计人才的需
求逐渐增加,如果核心技术人员外流,将对公司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不
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继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把提高员工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
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并完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以
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机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为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公司先
后制定了技术职称管理方案、技术培训管理方案、技能培训讲师管理方案等培育机
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快速提升,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人才流
失的风险。
4、技术开发风险
在汽车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公司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开展的预研项
目均属行业前沿,多个在研产品或研发内容属于行业首创,市场可参考性较低,存
在研发成果不及预期的风险。部分项目的研发方向具有较好应用前景,但市场竞争
较激烈,公司的技术与产品若落后于竞争对手,或虽有一定优势但较快被竞争对手
超越,存在公司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推广不及预期等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及行业需求变化,不断完善技术开发和创新
体系,持续提升研发效率和研发成果转化率,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壁垒。同
时,公司将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多方资源,让技术开发面向市
场,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5、海外订单执行的风险
公司稳步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子公司等方式布局业务出
海,并已取得较大进展。在子公司经营过程中,或海外订单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
国际地缘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状况变动,或监管政策变动、产品认证限制等方
面的影响,进而对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海外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了解国家相关监管、贸易政策
的变动,根据市场趋势变化针对性的制订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与客户保持紧密沟
通,及时处理订单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市场等问题;同时,公司也通过外
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的方式,加大国际营销人才和法律人才的储备,控制和防范经营
风险。
四、主营业务分析
(一)上半年经营情况概述
报告期内,受下游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叠加部分客户业务发展不畅,公司整体营业
收入及利润水平处于阶段性底部。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44.41万
元,同比下降20.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8.81万元,同比下降1
23.88%。整车设计收入36,757.26万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收入30,601.60万
元,占整车设计收入的比重为83.25%。境外收入7,542.03万元,同比增长348.61%
。2024年上半年,公司承接项目已上市车型共8款,客户类型涵盖合资、自主与新
势力品牌,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整车研发业务在手订单共8.18亿元。截至本
报告披露日,公司零部件业务在手订单约68.55亿元(零部件订单将按年度分批执行
)。
1、积极把握“技术+供应链”出海新机遇,国际市场开拓稳步推进
为推动国际化发展进程,公司积极推进内外部组织架构和业务布局,为“技术+供
应链”出海战略及海外订单顺利执行提供了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出海业务取得了
较大进展,海外收入实现同比增长348.61%。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已在日本、美国
、意大利和中国的北京、上海设立五大研发中心,并已陆续在美国、马来西亚、德
国等国家设立多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作为拓展海外业务的重要根据地;内部架构
方面,公司已设立了国际市场营销部,配置高端国际营销人员,负责海外市场信息
收集、海外市场分析、海外市场开发、营销方案策划与品牌的推广。2024年上半年
,公司投资设立了天津阿尔特进出口有限公司,作为公司进出口业务发展的载体,
并在上海临港自贸区设立了上海阿尔特领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区内已集聚上汽国
际、菲亚特克莱斯勒、宝马、福特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研发设计和零部件国
际集采分拨中心。公司将充分利用区域的政策、资源和服务优势,建设包含研发、
生产及出口为一体的国际化基地,作为公司“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实施的前沿
阵地,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汽车产品和服务。
公司出海战略以日本为起点,并逐步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美洲等地区。公司
与海外客户保持着持续沟通与技术交流,出海业务范围涵盖设计、工程、整车出口
、零部件等产品和服务。目前,公司已直接与某日系国际大型汽车集团达成合作,
其直接委托公司进行汽车设计研发工作,同时公司也已承接日本其他车企的新能源
整车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开发项目,正按照计划推进研发工作。2023年12月,公司
与YAMATO签署《采购合同》,已按计划完成电动套件设计、零部件定点及采购、车
辆试制等工作,截至本报告期末,该项目处于开发验证阶段,改制车正在进行内部
测试,预计2024年四季度完成装车、通过客户验收,并达到可下订单状态;在全球
其他地区,公司重点开拓东欧及中东市场,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海外
市常目前,公司已与东欧主要国家部分主机厂建立了深度交流并就具体项目进行了
洽谈,中东市场已与重点目标国阿联酋、土耳其等国家的车企启动了合作项目,逐
步实现全球覆盖。
此外,公司积极与全球知名企业合作,进一步推动公司“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
落地。2024年6月,公司成为英伟达SolutionAdvisor:Consultant(解决方案顾问
)合作伙伴,可为希望实施基于英伟达解决方案或技术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和专家
建议;2024年8月,公司与矢崎总业株式会社的中国总部—矢崎(中国)投资有限
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高压电系
统的核心技术研发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矢崎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生
产跨国公司,其线束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全球性
的销售网络。未来双方将依托公司的国际业务布局和矢崎的全球市场资源,共同开
拓国际市场,推动高压电系统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2、行业内率先引入AI,持续探索更高性能科技创新工具及前瞻技术推动行业变革
在全球通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司已率先在造型创意、仿真分析、性能预
测、用户体验研究等多领域引入AI技术,并成立人工智能与数字实验室(AI.XLab
)重点开拓AI创新赋能。公司在人工智能的结合上已经实现部分基础应用,包括造
型领域的效果图生成及渲染、系统及整车结构的参数化建模设计分析、软件及前后
处理二次开发代码生成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空气动力学仿真、碰撞仿真和热管
理上的应用等,并已通过云计算结合工业软件形成对应AI模型的初步版本。基于历
史项目数据,公司已建立从零部件到整车不同标准下的模型数据库和仿真试验测试
结果数据库,包括NVH、碰撞安全、强度耐久、空气动力学、热管理标定等。报告期
内,公司根据“AI+汽车研发数智系统”的整体架构,探索构建全新技术平台架构
,融合英伟达、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等各方优势,共同打造AI时代的整车研
发数智平台。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1)Omniverse仿真平台逐步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Catia、Alias等汽车设计数据在Omniverse上的验证,完成
了汽车配置器的开发,实现了设计数据在Omniverse上部分功能的应用,并通过Omn
iverse实现了设计上的实时协同,包括多人的工作流协同和软件之间的操作协同。
目前公司已与英伟达针对Omniverse平台的应用展开合作研发。
(2)“AI驱动的整车研发数智系统”持续推进开发
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AI驱动的整车研发数智系统”的整体架构规划,正在验证
关键通用技术点、制定整车研发数智系统功能及技术图谱/矩阵。在造型设计环节
,公司正在训练基于扩散模型的汽车三维生成模型,用于快速生成高质量、多视角
的汽车造型图;在工程设计环节,公司已完成部分替代仿真的降阶模型,提升了工
程师性能验证的效率,降低了工程师优化性能参数的难度。
(3)与国内外领先企业积极合作
2024年6月,公司正式成为英伟达SolutionAdvisor:Consultant(解决方案顾问)
合作伙伴,能够为希望实施基于英伟达解决方案或技术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和专家
建议。未来公司将基于自身在汽车行业的研发设计经验、供应链资源、车型数据积
累、国内外广泛合作的客户等系列优势,结合英伟达技术赋能与产品服务,在AI模
型、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公司希望与英伟达
共同探索更多AI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成为AI驱动的设计智能体,推动行业
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引领实现AI时代设计数智化变革。
3、多个自主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自主项目研发是公司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2
,354.48万元,持续推动自主研发项目的各项工作,多个前沿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具体如下:
(1)整车研发设计业务
1)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是汽车研发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公司造型设计能力已处
于国际前沿、国内领先水平。随着AI的快速发展,公司已率先将AI辅助造型设计工
作流引入成熟的设计生产管线中。在AI辅助设计创意效果图方面,公司借助快速迭
代且开源的AI图像生成应用程序,驱动造型院内部训练的、最具行业价值的汽车造
型设计专属轻量化低阶Lora模型,极大开拓了开源大模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广度和
深度,提升了造型设计过程中信息筛癣意向图搜寻、灵感捕获、效果图呈现、氛围
和情绪渲染等工作的效率与准确度。利用AI辅助造型设计平台的研究和训练成果,
公司已在内外部多个项目中初步实现了AI辅助二维创意效果图设计的大规模应用,
在诸多项目的造型设计竞标阶段和可视化评审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用AI辅助三维设计将是公司造型设计业务重要的应用方向。公司的造型设计部门
已联合人工智能与数字实验室(AI.XLab)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团队积极推动
汽车造型设计专用模型的优化调整工作,包括模型的基础训练方式调整以及新型控
制手段的应用研究,当前正逐步推进AI模型对造型设计专业的语义认知和设计精确
控制方式的研究。模型优化训练完成后,预计使用汽车造型设计专用模型生成的效
果图质量、控制准确性以及方案创新性将得到极大提高。此外,公司造型设计部门
开展了AI造型设计应用系统的开发,以及作为系统核心的专用模型开发,以进一步
简化AI在设计应用中的流程和操作步骤,提升工作效率和输出质量。
2)工程设计
报告期内,公司实施的主要项目如下:
①底盘开发
公司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创新和需求变化。由于汽车底盘具备结构支撑、动力传递、
轻量化能力、驾乘体验等多种功能,平台化、模块化的底盘开发能够大幅降低研发
设计和生产成本,且底盘作为关键执行层,是智能驾驶发展的必需环节,因此底盘
系统是公司研发投入的重要方向之一。
a.智能化数字底盘中央集成式控制系统研发项目
该项目基于公司在整车开发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全研发链的研发优势,紧跟产业发展
趋势,建立全新的、先进的、高度集成的智能底盘电子电气架构。项目采用基于SO
A服务的AUTOSAR分层软件架构,实现软硬件解耦,支持异构开发、OTA升级,从而
实现系统快速迭代升级,将软件多域融合算法开发、功能融合作为工作核心,以实
现车辆底盘系统纵、横、垂三维一体化与动力系统的协同控制,实现更好的控制性
能和安全性。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线控转向产品架构功能定义,全冗余、高精度路感模拟自动
控制软件算法建立、模型搭建及编译;以及台架搭载方案冻结,网络拓扑、通讯矩
阵、通讯协议冻结,电源系统方案冻结。功能测试台架的搭建、HIL改造仿真环境
的搭建和Carsim仿真调试也已完成。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线控转向功能台架测试工
作,拟于2024年年底完成整车搭载测试验证。
b.ISDC分布式驱动转向平台研发项目
ISDC平台是公司布局四轮独立驱动、转向及主动悬架前沿技术,继RUBIK中央式驱
动转向滑板底盘平台后打造的第二款分布式驱动转向平台,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的智能(Intelligent)、集成式(Integrated)、可实现90°转向(Steer)驱动(Drive
)的角模块(Corner)架构,简称ISDC平台。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产品架构功能定义、
机电硬件结构设计选型、控制策略开发、软件算法及核心专利布局。
基于模块化车体结构和分布式转向驱动,ISDC平台可实现四轮转向、驱动完全解耦
,四轮可实现-40°-90°任意转向,形成斜行、后轮随动、横移、原地转向等多种
特殊行驶模式,丰富车辆使用场景,助力高级智能驾驶。ISDC可做到全车型覆盖,
尤其适合当前高行驶灵活性的智能物流车、无人驾驶巴士等车型。
c.物流车智能底盘研发项目
物流车智能底盘研发项目是公司深度融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未来市场发展需求和
核心技术发展趋势的一款平台产品。该项目实现底盘和上装的解耦分离,动力源兼
顾纯电和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采用全电线控底盘,匹配全冗余的EPS+EMB系统
,同步搭载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平台产品载重高、长续航,通过集成化、模
块化设计,能够基于底盘平台快速衍生多个车型产品,覆盖长途运输、港口、矿区
、水泥厂等多个使用场景。该平台产品不仅能够助力整车厂在新能源、无人驾驶行
业提前布局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且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示范场景应用企业、
无人运营服务商等潜在客户快速提供电动化、智能化的线控底盘整套解决方案。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产品功能清单和整车VTS的定义,正在开展动力匹配和底盘平台
的搭建工作。
d.公司的参股公司壁虎科技是一家以先进数字底盘为核心的新能源商用车公司,
基于模块化、数字化、生态化的战略平台技术,提供正向开发的底盘与商用车产品
。报告期内,壁虎科技基于滑板底盘技术的量产车型已经正式下线,并已获得商用
车领域的量产订单,已基本实现商业模式闭环,其滑板底盘的技术能力也将与公司
形成协同效应。
②国民车平台研发项目
受电池续航里程等因素制约,新能源小型车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国民车平台研发
项目借鉴日本、欧洲等小型车发展经验,从市场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出发,结合公
司在汽车研发行业多年的产品、技术积累,致力于打造适合多场景、多功能、系列
化的国民车产品。
该项目是为满足小型车的市场需求而开发的高性价比小型车平台,支持多种车型快
速拓展、迭代,围绕Z时代青年的社交、生活属性打造系列场景,基于极致的前舱
布局、车门模块架构、纯平底板及多功能的座椅组合等设计,重新构建车型物理空
间,打造小车型大空间、变空间、生态空间,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价值的打造和用户
静态场景的体验感。
报告期内,公司已完成项目的架构方案设计及平台数据、产品定义及场景定义、造
型趋势分析及外饰效果草图,下一步将推进项目的整车设计方案、系统技术方案、
EEA架构方案等工作。
③同轴电驱动及离合式辅驱系统开发项目
同轴电驱动及离合式辅驱系统开发项目致力于开发一款同轴并且具备限滑及断开功
能的电驱动总成,驱动电机轴线与动力总成输出轴线为同轴布置形式,可以较大幅
度的缩减总成“X”和“Z”向尺寸,有利于动力总成的整车空间布置,可搭载于更
广泛的车型,还可选配全新研发的具备电磁离合功能的差速器总成,使其具备轮间
锁止及断开功能。项目产品可搭载于纯电两驱车型,也可作为纯电四驱车型的辅驱
系统或混动车型的后驱。车辆在经济模式或中高速巡航时,断开辅驱变为两驱,能
够有效减少车辆反拖的能耗损失,提高整车经济性;应用于越野工况时,离合器锁
止,可极大的提升越野能力。本产品易于搭载、适用性强,且具备较高的功率重量
比、功率体积比。
本项目为公司创新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为车辆驱动形式提供新的技术
解决方案,可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研发能力。目前本项目已完成了
概念设计及总成3D设计,正在进行系统的模态、强度、润滑、热管理等仿真分析,
后续将陆续进行2D图纸及零部件试制。
3)智能驾驶
在域集中式的电子电气架构趋势下,结合多年的汽车全产业链研发设计能力和服务
经验,公司已基于架构平台、软件平台、物理平台、核心部件构建业务生态,形成
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核心能力;同时锚定系统集成方案解决商的角色定位,以规划控
制算法为技术核心,与产业链优质资源构建合作生态,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产品开
发需求,为客户提供L2-L4级别的整车解决方案,覆盖整车设计、系统及部件开发
、测试服务、场景运营等全栈式服务,具体来看:
在整车开发方面,公司可基于客户对自动驾驶的功能定义和场景定义,为客户提供
全栈式整车开发服务,涵盖从产品规划到样车试制的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以及集中
式电子电气架构设计、零部件规划、选型、设计、装配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支持;在
智驾技术方面,公司从L2主动安全产品切入,现已构建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全生命周
期开发服务,包括产品集成全生命周期导入、应用层软件开发(L2+)、新产品整
体解决方案、成品测试验证等服务;在供应链方面,由公司主导、与产业链优质合
作伙伴联合开发的L2级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分时复用方案)已完成功能集成工作,
已完成法规项场景实车测试,正在进行大里程路试以增加功能的鲁棒性,并积极与
意向客户洽谈量产合作;在技术服务方面,公司已为某日资车企提供平台化的ADAS
设计服务,包括功能设计、法规分析、系统开发等。
4)软件开发
①跨域异构车载操作系统研发项目
跨域异构车载操作系统研发项目基于公司在汽车操作系统应用及实践的经验积累,
致力于研发跨域异构汽车操作系统及操作系统适配工具链,并开展系统软件合理性
、稳定性、可靠性验证,通过技术研发以及后续市场应用推广,为行业跨域异构操
作系统领域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AUTOSAR协议栈所有模块基础开发工作,在系统软件层方面
,完成了系统资源服务、黑匣子、多核异构访问等开发工作;在功能软件层方面,
完成了日志服务、诊断应用、OTA在线升级服务等开发工作。同时,与自研跨域异
构操作系统相适配的开发工具链初版开发工作也已完成。
公司将按照既定的跨域异构操作系统开发路线,陆续完成跨域异构操作系统中所有
协议栈、系统软件、功能软件的功能验证及性能验证,并完成适配工具链的正确性
、可靠性、便利性验证。
②UERC产品体验技术与平台研发项目
“UERC产品体验技术与平台”研发项目是由公司UERC用户体验研究中心(UserExpe
rienceResearchCenter)基于近10年产品体验、研发经验与技术深度探索筹划,面
向未来数字化产品体验研发的垂类专精咨询与数据服务板块战略升级项目,也是连
接整车造型、性能、功能、工程、软件各板块向极致产品体验研发迈进的重要纽带
。报告期内,公司自研、行业首创的用户体验数字化测评平台“优异X”已推向市
场,开始为多家主机厂提供服务。该平台致力于帮助企业评价体系搭建、车辆测评
、竞品分析、主客观测试于一体的数字化测试评价系统,助力整车厂实现数据化趋
动、科学化决策、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
1)四川阿尔特新能源
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从整车层面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新
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实现整车性能最优化。报告期
内,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对核心零部件电磁离合器的应用进一步的拓展开发,从单一
的结合、分离应用拓展至断开机构、差速锁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众多整车厂开发需
求,目前正在进行开发和搭载验证,部分产品将逐步进入量产。
报告期内,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共获得9个量产定点项目(包括意向定点、海外项目
),7个样件定点项目,其中电驱动总成项目获得1家量产定点,电磁离合器获得1
家量产定点、7家样件定点。同时,零部件海外市场拓展进展顺利,四川阿尔特新
能源已与4家客户进行方案对接和商务谈判,减速器、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等产品已
获海外客户意向定点。2024年8月,四川阿尔特新能源与HDITRADINGCO.,LIMITED
签署相关合同,HDI将向四川阿尔特新能源采购专用混合动力变速器(DHT),预计
合同总金额不低于145,100万元人民币,体现了国际客户对公司汽车研发项目、核
心零部件相关经验和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标志着公司“技术+供应链”出海战略
再度取得重大突破,将进一步推动公司国际化发展进程。
2024年下半年,四川阿尔特新能源将持续提升现有核心零部件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
力,加强与国内外技术能力突出的科研院所、高校、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研发,继
续推动核心零部件海内外市场开拓。
2)柳州菱特
柳州菱特主要从事V6系列高端汽油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专用动力(混动、增程、代
用燃料)的自主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传统燃油
动力、新能源汽车动力产品和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在产品研发方面,柳州菱特进一步提升了V6二代机在纯燃油、混动、清
洁能源增程三条技术路线的产品化开发能力,同时开发了180kW甲醇增程器总成和1
50kW天然气增程总成。生产方面,柳州菱特聚焦新机型过程开发项目,完成新品机
型共线生产设备程序编程、设备调试、工装工具配置及过程文件编制等工作,围绕
V6二代机小批量生产,完成产线柔性化共线生产准备工作。市场开拓方面,柳州菱
特基于V6发动机重点推进商用车和非道路应用场景,一方面,重点开发以V6二代机
为基础机型的甲醇、天然气清洁燃料系列增程器总成应用场景,目前已与越野车、
商用车、船舶等多类场景客户签约,并与国内某矿业集团在不同场景下甲醇和醇氢
增程器系统的应用研发达成合作;另一方面,推动基于汽油燃料传统驱动路线(主
要应用在硬派越野、皮卡、中巴和船用动力场景及油电增程路线)与客户签约,同
时挖掘、接洽其他意向客户和潜在客户。
柳州菱特将依托现有V6+8AT平台及已开发的整车项目,整合传统动力、混合动力、
增程器一体化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资源,推动实现硬派越野、皮卡等车型
搭载,进一步推动天然气/甲醇增程市场项目落地,及皮卡、通用动力等产品出口
。

【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截止日期】2024-06-30
┌─────────────┬───────┬──────┬──────┐
|企业名称                  |注册资本(万元)|净利润(万元)|总资产(万元)|
├─────────────┼───────┼──────┼──────┤
|陕西阿尔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500.00|           -|           -|
|阿尔特汽车设计宜兴有限公司|      11000.00|           -|           -|
|阿尔特新能源动力总成(宁波)|     125000.00|           -|           -|
|有限公司                  |              |            |            |
|阿尔特(成都)汽车设计有限公|       5000.00|           -|           -|
|司                        |              |            |            |
|阿尔特(北京)智能汽车性能技|        200.00|           -|           -|
|术有限公司                |              |            |            |
|长春阿尔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500.00|           -|           -|
|重庆阿尔特汽车研究院有限公|       1000.00|     -233.76|    27095.48|
|司                        |              |            |            |
|重庆阿尔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200.00|           -|           -|
|重庆阿尔特新能源动力设备有|      70000.00|           -|           -|
|限公司                    |              |            |            |
|深圳壁虎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       1845.99|    -2276.27|    38766.49|
|公司                      |              |            |            |
|江西阿尔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200.00|           -|           -|
|武汉阿尔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500.00|           -|           -|
|株式会社IAT               |       1249.14|     1483.17|    10383.92|
|株式会社BEAT POWER        |             -|           -|           -|
|柳州菱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23916.63|     -457.85|    24216.44|
|成都高新策源风帆智能制造产|             -|           -|           -|
|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 |              |            |            |
|限合伙)                   |              |            |            |
|成都智暄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           -|
|征阳阿尔特马来西亚有限公司|             -|           -|           -|
|广州阿尔特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500.00|      545.00|     5381.77|
|广州阿尔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           -|
|天津阿尔特进出口有限公司  |       5000.00|           -|           -|
|天津阿尔特汽车工程技术开发|       2000.00|    -1199.34|    10617.21|
|有限公司                  |              |            |            |
|四川阿尔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      45000.00|    -2414.57|    31286.40|
|司                        |              |            |            |
|四川芯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5000.00|           -|           -|
|北京驭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1420.00|           -|           -|
|上海诺昂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500.00|           -|           -|
|YAMATO INDUSTRY CO.,LTD.  |     103702.80|      590.78|    37259.61|
|IAT Technology GmbH       |        231.05|           -|           -|
|IAT Automobile Design LLC |       4025.79|     -505.22|     2613.22|
└─────────────┴───────┴──────┴──────┘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
			
今日热门股票查询↓    股票行情  超赢数据  实时爱股网  资金流向  利润趋势  千股千评  业绩报告  大单资金  最新消息  龙虎榜  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