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经营分析☆ ◇688505 复旦张江 更新日期:2025-04-15◇
★本栏包括 【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经营投资】【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1.主营业务】
    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

【2.主营构成分析】
【2024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医药产品                |  70937.84|  64816.61| 91.37|      100.00|
|其他                    |      2.65|        --|     -|        0.00|
├────────────┼─────┼─────┼───┼──────┤
|皮肤科产品              |  50179.01|  46543.51| 92.75|       70.73|
|抗肿瘤产品              |  20603.10|  18180.84| 88.24|       29.04|
|其他                    |    155.73|     92.25| 59.24|        0.22|
|服务收入                |      2.65|        --|     -|        0.00|
├────────────┼─────┼─────┼───┼──────┤
|国内销售                |  70940.50|  64819.26| 91.37|      100.00|
└────────────┴─────┴─────┴───┴──────┘
【2024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销售医药及诊断产品      |  40811.32|  37871.34| 92.80|      100.00|
|提供技术服务            |      1.06|        --|     -|        0.00|
└────────────┴─────┴─────┴───┴──────┘
【2023年年度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医药生产                |  85056.37|  78004.45| 91.71|       99.98|
|其他                    |     16.95|      6.06| 35.73|        0.02|
├────────────┼─────┼─────┼───┼──────┤
|皮肤科产品              |  56216.63|  50920.30| 90.58|       66.08|
|抗肿瘤产品              |  28658.87|  26926.49| 93.96|       33.69|
|其他                    |    180.87|    157.66| 87.17|        0.21|
|服务收入                |     16.95|      6.06| 35.73|        0.02|
├────────────┼─────┼─────┼───┼──────┤
|国内销售                |  85073.32|  78010.51| 91.70|      100.00|
└────────────┴─────┴─────┴───┴──────┘
【2023年中期概况】
┌────────────┬─────┬─────┬───┬──────┐
|项目名称                |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 |毛利率|占主营业务收|
|                        |万元)     |万元)     |(%)   |入比例(%)   |
├────────────┼─────┼─────┼───┼──────┤
|销售医药及诊断产品      |  52265.82|  48119.01| 92.07|       99.97|
|服务收入                |     16.95|      6.06| 35.73|        0.03|
└────────────┴─────┴─────┴───┴──────┘


【3.经营投资】
     【2024-12-31】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本集团经营模式、主要产品艾拉、里葆多及复美达的销售模式/销售价
格、主要客户/供应商构成以及适用的税收政策等重大事项方面,均未发生重大变
化。
报告期内,治疗以尖锐湿疣为代表的皮肤HPV感染性疾病和增生性疾病的艾拉、治
疗肿瘤的里葆多及治疗鲜红斑痣的复美达作为本集团最重要的三大产品,对本集团
主营业务收入贡献达到99.78%。
本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发展,陆续建立了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光动力技
术平台、纳米技术平台、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等,先后几十项处于不同研究阶段
的药物开发项目持续推进,这些技术及项目为集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矗基于技术积
累、人才优势、竞争态势、规模实力等因素,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集团将战略性聚
焦于优势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期在医药细分领域及资本市场均取得稳固的
优势地位。报告期内,本集团的创新性研发领域仍然集中在针对皮肤疾病和癌前病
变的光动力药物、针对肿瘤手术可视化的光动力药物、针对肿瘤的抗体偶联药物以
及拥有专利或技术壁垒的其它药物。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集团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公司自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以「我们多一分探索,人类多一分健康」为企业宗旨,以探索临床治疗
的缺失和不满意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为核心定位,务求成为生物医药业
界的创新者及领先者。
2、本集团主要的销售产品
艾拉,首创药物,全球首个针对尖锐湿疣的光动力药物,作为本集团第一个产业化
的项目,上市多年后已成为临床首选药物。
艾拉光动力治疗方案与传统疗法相比,显著降低了尖锐湿疣治疗后的复发率,解决
了该疾病的临床难题,填补了特殊部位(尿道内、肛管内、宫颈部位)尖锐湿疣治
疗的国际空白,成为国内光动力治疗的代表性产品。由本公司首推的艾拉结合光动
力治疗方案自2013年起就被收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皮肤性病学》教科书和相关临床
治疗指南,并在该教科书最新的第九版中新增了盐酸氨酮戊酸结合光动力于痤疮治
疗中的应用。艾拉光动力治疗方案亦被收入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尖锐湿疣临床
诊疗与防治指南(2021)》和《尖锐湿疣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
艾拉于二零零七年上市销售,作为国内首个光动力药物,艾拉能够选择性地在尖锐
湿疣细胞中分布和累积,加以特定波长和能量的光波照射,选择性地杀死尖锐湿疣
细胞而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正是基于这种治疗特点,艾拉对亚临床感染和潜
伏感染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相比传统的治疗手段,艾拉结合光动力的治疗方
案,填补了尿道口尖锐湿疣长期缺乏有效治疗的空白,同时病人耐受性好,安全性
高,不留疤痕,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均远远低于此前的平均水平。
治疗鲜红斑痣的复美达,全球首个针对鲜红斑痣的光动力药物,是集新药靶、新化
合物和新适应症于一体的新药。
海姆泊芬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向组织扩散并特异性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在特定波长
的激光或LED光照射下,会选择性破坏富含光敏剂的血管内皮组织。病灶部位扩张
畸形的毛细血管网将在光动力作用和后续的体内凝血系统作用下被清除,从而达到
治疗的目的。鲜红斑痣此前并没有良好的治疗手段,相比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作为
第二代光敏剂,海姆泊芬有着化合物结构稳定、光毒作用低、代谢迅速、避光期短
、病灶消退均匀、治愈率高、瘢痕发生率低、不易复发等显著优势。该药物目前在
市场上所表现的优异疗效,以及相比于传统激光治疗的高治愈率让临床医生和
研究者欢欣鼓舞。海姆泊芬作为一种新型光敏剂用于鲜红斑痣治疗亦被收入人民卫
生出版社《皮肤性病学》(第九版)教科书中。
治疗肿瘤的里葆多为国内首仿,是一种采用先进的隐形脂质体技术包封,具有被动
靶向特性的多柔比星新剂型。
它是蒽环类药物的更新换代产品,在肿瘤治疗学上具有提高疗效、降低心脏毒性、
骨髓抑制以及减少脱发等优势。根据米内网(www.menet.com.cn)数据显示,中国
城市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2018年销售额约人民币26亿元,
及至2023年销售额超过人民币36亿元,六年销售额累计增长38.46%。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本集团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通过自主研发产
品的产业化,最终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报告期内,本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
于公司医药产品的销售收入。
2、采购模式
本集团采购主要分为生产用采购、研发性采购和日常办公采购。本集团制定了《物
资领用及请购管理制度》以及在cGMP体系下的《物资采购管理》规程、《供应商管
理》规程等,以保证集团采购活动的有序进行。
3、生产模式
本集团的生产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搭建。本集团生产体系包括生产部门
和质量部门。公司执行“以销定产”的生产策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订货合
同和预计销售情况,结合库存情况编制生产计划。
4、市场营销及销售模式
本集团主要采用经销模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公司光动力技术药物艾拉、复美达均由
自有团队进行学术推广。抗肿瘤药物里葆多委托专业CSO团队进行学术推广。
5、管理模式
本集团致力于建立规范、稳健的企业管理架构,并通过提高透明度、建立有效的问
责机制,以促进公司规范运作、科学决策,从而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报告期内,本集团的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改变。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
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
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同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生命科
学等新赛道。2024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发
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要深化药品领域改革创新,
促进新药加快合理应用,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
系。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
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
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
突破发展。《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推动创新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的决心,
创新药发展生态有望得到全方位完善。
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也在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印
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
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北京、广州、上海先后印发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
施,从优化创新药审评审批流程、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拓展创新医药支付渠道
、加强创新医药服务支持等方面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我国医药行业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行业未来前景广阔,有望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
更重要地位。
2)中国皮肤病类药物行业现状
目前皮肤病发病率不断提高,而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也在不断地升级。皮肤病是医学
上的常见并多发病,具有发病范围广、病情种类多、治疗时间长等特征。近年来,
皮肤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年龄日趋年轻化,且由于皮肤病病情反复,患者拖延病
情,累计治疗费用高等原因,给患者康复带来极大不利。根据WHO数据显示,全世
界患有皮肤病的人群数量约达4.2亿,其中我国约有1.5亿皮肤病患者。根据卫健委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医院接待皮肤病总诊疗人次为925.59万人次左右,相
比2013年,皮肤病诊疗人数增加了266.69万人。随着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
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广泛皮肤病治疗及护理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
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期间,中国广泛皮肤病治疗及护理市场规模从人民
币3,004亿元增长至人民币4,71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95%,预计未来我国皮
肤病类药物销售额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
—尖锐湿疣治疗领域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一种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
播疾病,属于皮肤性病范畴。HPV迄今已发现超过200种,主要感染上皮细胞和组织
内层,人是唯一宿主,引起尖锐湿疣的病毒类别达到30余种,其中主要是HPV-6、1
1、16、18型。尖锐湿疣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疣体,尽可能地减少或预防复发。尖锐
湿疣在治疗方案上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光动力学疗法三种。其中,药物
治疗之代表为0.5%鬼臼毒素酊(软膏)、5%咪喹莫特乳膏、80%-90%三氯醋酸(TCA)
或茶多酚软膏、或二氯醋酸(BCA)、干扰素、氟尿嘧啶,物理治疗之代表为手术治
疗、冷冻疗法、激光治疗、电灼治疗,光动力疗法指5-氨基酮戊酸(ALA)结合光动
力疗法。
—鲜红斑痣治疗领域
鲜红斑痣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网扩张畸形。表现为无数扩张的毛
细血管所组成的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块,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生
不消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高
达千分之三至四。此前没有良好的治疗手段,但如不及时治疗,65%以上的患者病
灶会逐渐扩张,在40岁以前出现增厚或发生结节,严重影响容貌和心理。在本公司
海姆泊芬(复美达)上市前,该领域尚无获批上市的治疗药物。
3)中国抗肿瘤类药物行业现状
恶性肿瘤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各种疾病中,恶
性肿瘤的死亡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玻2024年2月22日,国家癌症中心发
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报告。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约有482万新发癌症
病例,死亡人数达到257万人,且近二十年来癌症发病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4%的比
例攀升。在全球范围内,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4
57万人,占全球23.7%。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2040年相比2020年,癌症负
担将增加50%,届时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近3,000万。根据IQVIA数据,预计到202
7年,随着新上市药物和部分生物类似药的加速增长,全球肿瘤支出预计将达到3,7
00亿美元。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行业现状
蒽环类药物属于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其
应用广泛,即使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不断出现的今天,仍然是很多实体
肿瘤和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基础性治疗药物。蒽环类药物包括柔红霉素(DNR
)、多柔比星(ADM,又称阿霉素)、表柔比星(EPI,又称表阿霉素)、吡柔比星
(THP,又称吡喃阿霉素)、米托蒽醌(MIT)、卡柔比星和脂质体多柔比星(又称
脂质体阿霉素)等。我国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中,市场份额排在首位的是多柔比星,
多柔比星临床常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和乳腺癌的治疗,多柔比星是临床常
用的蒽环类抗肿瘤药,抗瘤谱广,疗效好,但是该药的毒性作用也较为严重。除骨
髓抑制、胃肠道毒性及脱发外,尚能引起严重的心脏毒性,且为剂量限制性,累积
量大时可引起心肌损害乃至心衰,极大地限制了多柔比星的临床应用。
脂质体是目前研究比较广泛,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微粒类靶向制剂载体,至今各国
学者在此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发现脂质体在抗癌、抗菌药物等的包裹
及释放,在免疫和临床诊断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的多柔比星相比,
PEG化多柔比星脂质体具有作用时间长、心脏毒性低和肿瘤靶向性好等特征。不仅
对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多种肿瘤的疗效令人满意,同时能有效改善上述相关不良
反应,显著降低心脏毒性,提高多柔比星治疗指数。
(2)基本特点和主要技术门槛
医药行业具有弱周期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壁垒、严监管等特点。随着我国
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医疗保健需求
不断增长,加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随
着行业监管的加强、创新科技的应用引导医药行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门槛,促使医药企业在合规性和质量方面达到更高标准,
推动医药行业重构竞争格局,促进有序竞争和优胜劣汰。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产业
发展环境和竞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医药研发、医疗保障等政策面临重大调整,药
品集中采购步入常态化、制度化,生物医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人力、生
产等各项成本快速上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IQVIA数据
,预计2023年至2027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3-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市场总规模
可达到约1.9万亿美元。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稳速发展、国家医保投入不断加大以
及居民健康意识日益提高,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亦在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
报告,2016年至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整体复合年增长率达到3.70%,2020年中国医
药市场总规模已达2,214亿美元,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3,498亿美元,2030年或可达
到4,574亿美元。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光动力技术
现代光动力疗法是从1900年德国学者Raab首次发现光和光敏剂的结合能够产生细胞
毒性效应开始,20世纪七十年代这项技术被逐渐应用到临床。1993年,加拿大卫生
部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光敏药物photofinII用于膀胱癌的治疗,光动力治疗开始得到
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并有多个光敏药物陆续获准上市。中国在八十年代初开始
光敏药物的研究,并将光动力治疗的临床应用从恶性肿瘤治疗扩展至多种良性疾病
,目前已成为全球光动力药物研发领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光动力疗法由于光敏物质、光源及导光系统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毒副作用小
和对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的特性,光动力疗法已经逐步成为肿瘤及多种良性病变的
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体表及腔道浅表增生性病变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
公司作为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发展的先驱,是世界范围内光动力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
。公司目前拥有包括盐酸氨酮戊酸、海姆泊芬、多替泊芬等成熟的光敏化合物,其
中艾拉(盐酸氨酮戊酸散)、复美达(注射用海姆泊芬)已于中国上市,且有多个
重点项目在研中,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是目前全球光动力药物产品线最多的公
司,亦是全球光动力产品销售额最高的公司。
截至报告期末,国内已上市的光动力药物为血卟啉、盐酸氨酮戊酸、维替泊芬、海
姆泊芬四个品种。本公司上市产品覆盖其中两个品种。基于不同的适应症及治疗侧
重,公司的产品尚未与其他光动力产品产生直接竞争。
2)纳米药物生产技术
多柔比星(Doxorubicin)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大多数恶性肿
瘤,包括急性白血并骨肉瘤、肝癌、胃癌等。但多柔比星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包
括心脏毒性、肝脏毒性、骨髓抑制等。1995年首个抗癌类纳米制剂Doxi(多柔比星
脂质体)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IV相关的卡波西氏肉瘤,后又被许可用于治疗卵
巢癌和多发性骨髓瘤。与普通制剂相比,PEG化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可通过逃避网状
内皮系统吞噬、增加药物渗透效率、延长循环滞留时间以及特定的肿瘤靶向作用等
多种方式,达到药物定位释放,与传统的多柔比星相比,PEG化多柔比星脂质体具
有作用时间长、心脏毒性低和肿瘤靶向性好等特征。不仅对淋巴瘤、卡波氏肉瘤、
多发性骨髓瘤、妇科肿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疗效令人满意,同时能有效改善相
关不良反应,显著降低心脏毒性,提高多柔比星治疗指数。目前该药物已被《美国
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用于一线治疗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
等,二线治疗乳腺癌、骨与软组织肉瘤、病程有进展的艾滋病相关的卡波氏肉瘤等
多种癌症。公司于2009年实现了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国内首仿,并成功上市销售。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生物医药行业除了技术革新带来的行业发展,产业政策及行业体制改革对行业
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使得药品需求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卫生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持续快
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1数据,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并呈加速趋势,2020年
至2024年期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亿增加至2.2亿,占人口比重从13.5
0%上升至15.64%。由于老年人群体较其他人群抵抗力较低,兼患多种疾病,对于药
品的需求相对更高。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将直接导致我国药品需求的大幅提升。
2)居民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逐渐提升
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居民医疗支付能力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医疗开支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人民币90,575.81亿元,占国内
生产总值6.71%,人均卫生费用为人民币6,425元,比上年增加人民币381元。随着
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支付能力的上升,药品消费能力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扩大医保目录覆盖范围,生物医药产品的消费
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3)产业政策情况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于2023年3月发布《单臂临床试验用于支持抗肿瘤药上市
申请的适用性技术指导原则》,旨在阐明当前对单臂临床试验用于支持抗肿瘤药上
市申请的适用性的科学
认识,指导企业在完成早期研究后,更好地评估是否适合开展单臂临床试验作为关
键临床研究,从而为满足相关条件的抗肿瘤药物的加速上市提供通道,以加快解决
相关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为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要求,国家卫健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药
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
均衡布局、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等六项重
点任务,重点强调要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创新发展,支持药品研发创新,常态化开
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和质量监管。《任务》的出台
明确了2023年下半年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将进一步促进医保、医疗、
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未涉足新产业、新业态及新模式。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自成立以来,公司的研发理念始终坚持在明确临床缺失和不满意的前提下,以能否
体现出独特的临床治疗效果作为新药研发立项及评价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公司亦
会选择有技术壁垒的已上市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达到
差异化的竞争,有效利用研发资源和产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上述研发理念的支持下,公司形成了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光动力技术平台、纳米
技术平台和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并向光动力药物和抗体偶联药物两个技术领域
战略性聚焦,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研发特色。公司的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取得。
1)光动力技术平台
光动力疗法的科学探索始于二十世纪初,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真正应用于人体临
床,首个光敏药物于1993年批准上市。基于光动力治疗在无法治疗或干预的一些癌
前病变及非肿瘤疾病中的独特治疗学价值,且在国际上尚无科学标准的前提下,公
司于1999年前瞻性构建了光动力技术平台。
公司光动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公司多年来持续拓展基于光动力技术平台的药
物研发,光动力药物也是公司的重要产品群之一。公司光动力药物主要为治疗尖锐
湿疣的艾拉和治疗鲜红斑痣的复美达,在研项目主要为海姆泊芬美国II期临床试验
和盐酸氨酮戊酸适应症扩展项目等。
公司在国际上率先将艾拉治疗尖锐湿疣适应症推向临床研究,成功于2007年取得注
册批件并实现产业化,为传统的尖锐湿疣治疗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手段,填补了
尖锐湿疣的临床治疗缺失。公司的艾拉光动力治疗方案自2013年起被收入人民卫生
出版社《皮肤性病学》教科书中,并在该教科书最新的第九版中新增了盐酸氨酮戊
酸结合光动力于痤疮治疗中的应用。艾拉光动力治疗方案亦被收入中华医学会发布
的《尖锐湿疣诊疗指南(2021)》和《尖锐湿疣治疗专家共识(2017)》中。
治疗鲜红斑痣的复美达是公司光动力技术平台另一款重要产品,其于2012年获得国
家化学药第1.1类新药证书,2016年获得注册批件,2017年实现产业化。复美达是I
CH监管机构成员范围内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的药物,是集新作用机理、新
化合物和新适应症一体的新药。基于其明显的技术优势、临床优势,复美达的产业
化为鲜红斑痣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海姆泊芬光动力用于治疗鲜红斑痣亦被
收入人民卫生出版社《皮肤性病学》(第九版)教科书中。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光
动力药物已体现出的一药多适应症及临床治疗新“手术刀”等特点,根据光动力药
物的治疗机制,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痤疮、光化角化病等多项适应症的拓展研究。
此外,公司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光动力治疗的分子机理和作用机制,寻找新的光敏剂
以提高疗效和克服缺陷,同时也在探索不同波长光的穿透力与肿瘤治疗的关系等基
础研究。与此同时,公司亦计划对已上市的药物开展国际化注册,为公司的国际化
发展奠定基矗截至报告期末,国内已上市的光动力药物为血卟啉、盐酸氨酮戊酸、
维替泊芬、海姆泊芬四个品种。本公司上市产品覆盖其中两个品种。基于不同的适
应症及侧重,本集团产品尚未与其他光动力产品产生直接竞争。
2)基因工程技术平台
公司自成立之初便立足于基因工程技术,针对严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相继开发了
细胞因子类、融合蛋白类、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类产品,并组建了相关的技
术平台。公司早年即实现了多项基因工程技术的转让,为公司早期的经营发展贡献
收入。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基因工程技术药物的产业化具有了可行性基矗未来
公司将加强基因工程技术平台项目的临床研究及注册,争取早日实现基因药物的产
业化。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本公司基因工程技术平台的重要研发方向和商业化选择,A
DC药物因兼具小分子药物的强大杀伤力和单克隆抗体的靶向性,在过去十年间一跃
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开发热点。
3)纳米技术平台
纳米制剂不仅能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还能利用其EPR效应靶向输送抗
肿瘤药物,达到增效降毒的效果。公司在国内脂质体药物仅有基础研究而未有产业
化应用的背景下开启了脂质体药物的研发,逐步建立了纳米技术平台。在该技术平
台下,公司治疗肿瘤的里葆多于二零零九年八月上市销售。
4)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
虽然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成功实现了数款药品的产业化,但依然存在产业化项目周
期较长、空窗期较多的问题。近年来,基于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公司建立了
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并正在开发多个具有独特临床治疗价值的新药和仿制药,
以实现缩短公司产业化项目周期的目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特殊口服制剂均为当今
新药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将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技术平台之
一。本集团据此希望可以研发新的药物以帮助目前临床尚未充分满足的病人。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变化。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根据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本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州复旦张江药业有限公司入
选2023年度至2025年度江苏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2、报告期内获得的主要研发成果
1、2024年3月,本公司研发的盐酸氨酮戊酸口服溶液用粉末用于高级别脑胶质瘤(
WHO分级III-IV级)术中可视化的验证性临床试验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于2024年6月成功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2、2024年5月,本公司研发的抗Trop2抗体偶联SN38药物(即注射用FDA018抗体偶
联剂项目)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剂量递增研究和三阴性乳腺癌队列拓展之I期临
床研究的数据结果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SocietyofCinicaOncoogy,“AS
CO”)官网发表公布;同年8月,该项目已完成III期临床首例受试者入组,为研究
其在三阴乳腺癌(TNBC)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免疫原性的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2024年6月,本公司研发的抗Her2抗体偶联BB05药物(即注射用FDA022抗体偶联
剂项目)用于治疗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的Ⅰ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同年
10月,该项目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临床前研究论文于美国化学会(AmericanCh
emicaSociety)创办的JournaofMedicinaChemistry期刊发表;同年12月,该项目
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结果于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
(EuropeanSocietyfor-Medica-OncoogyAsia,ESMOAsia)发表。
4、2024年6月,本公司研发的抗DLL3抗体偶联BB05药物(即注射用FZ-AD005抗体偶
联剂项目)临床前研究论文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旗下期刊发表。同年7月
,该项目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5、2024年8月,本公司用于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中度宫颈上皮
内瘤变(CIN2)研究结果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妇科肿瘤学学术会议发表。
6、2024年9月,本公司用于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盐酸氨酮戊酸外用散II期临床研究结
果于第五十三届欧洲皮肤研究协会年会(EuropeanSocietyforDermatoogicaResear
ch,ESDR)发表。
7、2024年9月,本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的注射用海姆泊芬美国注册项目II
期临床试验于美国成功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
8、2024年10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泰州复旦张江研发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
炎(PBC)的奥贝胆酸片(5mg、10mg)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境内生产药品注册上
市许可申请的《受理通知书》。
9、2024年12月,本公司研发的治疗肿瘤的注射用重组人鼠嵌合抗CD30单克隆抗体-
MCC-DM1偶联剂(即抗CD30抗体偶联DM1项目)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CD30阳性淋巴
瘤I期临床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于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mericanSocietyofHema
toogy,ASH)进行披露。
2、累计数量中的“获得数”已剔除报告期内无效的相关专利。
3、发明专利中“本年新增申请数”包含PCT申请一个。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推动研发项目进展。其中:FDA018抗体偶联剂(即抗Trop2
抗体偶联SN38)项目进入Ⅲ期临床,报告期内启动超过40家临床试验中心,于2024
年8月完成首例病人入组。FZ-AD005抗体偶联剂(即抗DLL3抗体偶联BB05)项目进
入I期临床,于2024年7月完成首例病人入组。集团其他多个在研项目亦推进顺利。
此外,集团全资子公司泰州复旦张江药业有限公司新建ADC生产基地于报告期内正
式运行,并完成两个ADC项目的生产工艺放大,成功制备多批样品。据此,报告期
内研发费用(包括临床、研究用材料及委外研发费用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明显
。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本公司作为一家以研发新药为立足之本和使命的医药企业,从集团建立之初,就始
终坚持项目的选择首先是为了满足临床治疗的缺失和不满意,项目的发展取决于项
目能否体现出独特的治疗效果这样的评价体系。本公司一直在仿创和首创的矛盾中
寻求平衡的发展。目前本集团已上市的产品和在研项目都表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和
受政策变化影响较小的特点,多年的努力和极早的布局,已奠定了集团在新政策环
境下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1、报告期内在研项目研发创新优势
2、技术平台优势
3、产业推广优势
本集团坚持将学术推广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本公司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平台渠
道形成了皮肤科临床医生网上学术交流、医疗案例分享、标准化操作视频、医生和
患者之间咨询解答互动活动等成熟的网络服务体系。同时本公司亦在探索利用该平
台丰富的医生资源,开拓新的销售模式以解决目前营销环境中的部分常见问题以及
患者实际就诊中的一些常见困难。
4、产品质量控制优势
公司遵循中国cGMP标准,并参考美国FDA和欧洲EMA之cGMP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制定
了完备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控制是医药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质量控制体系主要包含质控实验室控制、数据分析和质量回顾、纠正和预防
措施(CAPA)等。
为了落实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制定了包含标准管理程序、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技术
程序和标准操作记录等质量文件管理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cGMP数据管理程序,其
范围覆盖纸面数据和电子数据,以确保数据完整性,同时建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并系统地将其应用于整个质量管理领域。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公司
还对各项生产工艺进行持续验证。此外,公司生产人员均需经过充分的培训后上岗
,每个岗位根据其岗位要求进行培训、考核、资格确认。
公司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标准和操作规定,实现了符合高标准cGMP管理要求下所有生
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5、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优势
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激励制度吸引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加入公司,形成了成熟的研
发技术团队,这些技术团队即是公司核心技术平台的载体。2023年5月管理层换届
后,公司管理层团队趋于年轻化,有助于公司活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进一
步推动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品牌的建立、文化的凝聚、产品的创新。公司优秀的
管理团队和技术人才为公司的稳定发展和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
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集团积极推动研发项目进展,研发费用(包括临床、研究用材料及委
外研发费用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人民币约7,000万元,导致本集团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明显。研发费用增长主要由于公司报告期内持续拓展在研产
品管线,快速推进现有临床项目的开展所致。本集团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
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作为研发驱动型企业,公司积极布局覆盖多项疾病治
疗领域的在研产品管线,未来仍将加大研发投入用于在研项目进行临床前研究、临
床试验以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药物开发工作,亦将优化研发管线,战略聚焦高潜力
领域,加快公司产业化能力和进程。公司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可能对公司相关财务
指标等产生一定影响。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
化。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新药研发风险
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取决于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和后续的产业化、市场化。根据我国《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相关规定,药品注册需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备
案、临床试验、生产审批等阶段,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放新药证书
、药品生产批件,方可生产该药品。从研发至上市销售的整体流程耗时可长达十年
或以上,成本高昂,且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公司目前有不少产品处于临床前
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且以创新药为主,如果该等在研产品未能研发成功或者新产
品最终未能通过注册审批,会导致前期投入受损,同时公司未来的产品规划和未来
的增长潜力也会受到影响。
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和关键。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关系到公
司能否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以及研发、生产服务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如果公司薪酬水平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丧失竞争优势、核心技术人员的激励机
制不能落实、或人力资源管控及内部晋升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将导致公司核心技
术人员流失,从而对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无实际控制人风险
根据《公司法》、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
板股票上市规则》相关法律法规,截至本报告期末,直接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
东上海医药、新企二期、杨宗孟及王海波持有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A+H股)比
例分别为20.27%、15.14%、7.18%和5.41%,公司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此
外,公司单个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额不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30%;公司股东之间不存
在控股或实际控制关系,也不存在共同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公司不排除未来
因无实际控制人导致公司治理格局不稳定或决策效率降低而贻误业务发展机遇,进
而造成公司生产经营和经营业绩波动的风险。
2、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种类相对单一,主导产品为艾拉、里葆多及复美达,三种产品
在总体销售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如果三种主导产品受到竞争产品冲击、遭受重大
的政策影响或由于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使公司无法保持主导产品的销量、定
价水平,且公司无法适时推出替代性的新产品,则上述主导产品的收入下降将对公
司未来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六)行业风险
药品降价风险
1、药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及执行、药品价格总水平的调控等原由国家发改委负责,2
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
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
品以外的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
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这一通知虽然取消了发改委价格司对药品制定最高零售限
价的职能,但药品价格仍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包括患者临床需求、医生认知程度、
医保支付标准、国家或地方政府招标采购机制及包括商业保险在内的第三方支付标
准等,未来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可能会出现进一步改革,最终格局尚存不确定性。近
年来,随着国家药价谈判、医保目录调整、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相继出
台,部分药品的终端招标采购价格逐渐下降,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2、根据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公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GY-YD
2024-2)中选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中选通知”)规定本次集采中选结果拟于
2025年4月起实施,届时里葆多的市场价格可能产生一定波动,由此我司的销售策
略可能发生变化,不排除相应调整其销售价格。公司将持续关注各省市的招标进程
,梳理优化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架构,研究各省医保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相应做出
调整。
(七)宏观环境风险
外汇风险
本集团的大部分交易发生于国内市场,汇率变化将不会对本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
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本集团营运策略首先是做好已上市产品的国内学术推广工作,使产品能在更多的患
者中得到应用。在条件成熟时,尽快开展已上市产品的国际(主要是欧美)注册,
惠及更多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价值和商业利益。其次,我国已加入国际ICH组织
,这为研究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所以集团正在开发的中长期研究项目都必须能够
同步在国内和国外(如美国)注册,以实现集团长期发展国际化的目标。最后我们
需要高度关注对外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发展,以平衡集团短期和长期发展计划,最终
实现集团发展和股东获益的目标。
艾拉,首创药物,为全球首个针对尖锐湿疣的光动力药物,于二零零七年上市销售
。作为国内首个光动力药物,艾拉能够选择性地在尖锐湿疣细胞中分布和累积,加
以特定波长和能量的光波照射,选择性地杀死尖锐湿疣细胞而不损害周围正常组织
细胞。正是基于这种治疗特点,艾拉对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也能起到治疗效果。
因此,相比传统的治疗手段,艾拉结合光动力的治疗方案,填补了尿道口尖锐湿疣
长期缺乏有效治疗的空白,同时病人耐受性好,安全性高,不留疤痕,不良反应发
生率和复发率均远远低于此前的平均水平。报告期内,艾拉为集团贡献之销售收入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3%。
治疗肿瘤的里葆多于二零零九年八月上市销售,为Doxi的国内首仿药,是国内外首
个纳米药物的仿制药物,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和口碑。
为确保市场推广相关工作的有序衔接,公司及时调整里葆多的销售策略并已经按各
省市的终端销售价格和市场覆盖情况,筛选和确定肿瘤产品专业CSO公司以各省和
直辖市为单位提供市场及学术推广服务。借力各类招标及集采机遇,发挥CSO公司
在各省份的核心推广能力,采取精细化和扁平化的招商代理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
产品的学术推广工作。报告期内,里葆多单产品对本集团贡献之销售收入较去年同
期相比下降28%。
治疗鲜红斑痣的复美达(海姆泊芬之商品名),全球首个针对鲜红斑痣的光动力药
物,是集新药靶、新化合物和新适应症一体新药。该产品于二零一七年上市销售。
鲜红斑痣此前并没有良好的治疗手段,相比较传统的激光治疗方法,海姆泊芬有着
化合物结构稳定、光毒作用低、代谢迅速、避光期短、病灶消退均匀、治愈率高、
瘢痕发生率低、不易复发等显著优势。于报告期内,复美达继续拓展新的医院销售
渠道,患者术后回馈良好。报告期内,复美达为集团贡献之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
比下降4%。
在报告期内,本集团现有在售产品生产线已全部通过中国NMPA的GMP认证,我们的
目标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线,以使我们上市的药品能销售到全球。同时,作
为本集团重要的生产基地,本公司之附属公司泰州复旦张江占地约144亩,已建成
多条生产线,分别用于海姆泊芬原料药、注射剂的生产以及为奥贝胆酸项目等固体
制剂及一系列抗体偶联药物项目做产业化准备。报告期内,泰州复旦张江新建的抗
体偶联药物车间完成本集团抗Trop2抗体偶联SN38项目(即“注射用FDA018抗体偶
联剂”项目)的临床样品生产,可用于本集团正在开展的针对三阴乳腺癌的III期
临床试验。同时,本集团抗Her2抗体偶联BB05项目(即“注射用FDA022抗体偶联剂
”项目)亦于报告期内完成工艺放大研究和试生产。泰州复旦张江抗体偶联药物车
间的建成及运行为本集团抗体偶联药物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报告期内,本集团仍坚持将学术推广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本公司利用多样化
的网络平台渠道形成了皮肤科临床医生网上学术交流、医疗案例分享、标准化操作
视频、医生和患者之间咨询解答互动活动等成熟的网络服务体系。同时我们亦在探
索利用该平台丰富的医生资源,开拓新的销售模式以解决目前营销环境中的部分常
见问题以及患者实际就诊中的一些常见困难。我们相信,这样的投入对于本公司的
产品推广、提升品牌认知度和本公司认可度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报告期末,销售团队人员数量和上个报告期末相比基本保持稳定,公司将努力加强
自有销售团队的竞争力,同时扩大准入医院及科室范围,以便更多的应对大环境对
销售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本集团已成功完成从纯粹的研究开发向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并重的转型,形成了研究
开发、产品制造及市场营销等各部分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集团将走上更加良性的
发展阶段。
总之,我们依然在不断的探索,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亦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投资者带来价值。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我们仍相信本公司
的整体运营策略及成果一定会引领本公司中长期持续发展。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伴随全球人口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程度加
深等因素,全球医药市场保持了稳定增长,新的医疗技术、产品层出不穷。根据IQ
VIA数据,近年来全球药品支出规模日益扩大,预计2024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超1.1万
亿美元,全球医药市场预期到2026年将以3-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人口老龄化趋
势下,随着60岁以上中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提升,需求的升级和医药科技的进步将进
一步带动产业发展。2015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分化、结构升级、淘汰落
后产能的阶段。随着国家加速推进药品附条件上市和优先审评审批等制度,以及不
断扩大的医保支持力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估测,到2025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
将达到2.1万亿人民币,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7万亿人民币,其中生物药市场
规模预计占比高达48%。随着药品审批标准提高,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持续推进
,具有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拥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明
显。近年来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进行的趋势下,仿制药高毛利率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对于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正在异军突起。
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生物技术、基因疗法、
细胞治疗等跨时代的产品形态大量涌现,而全球制药企业的研发创新模式已经从传
统的“闭门造车”向全新的专利合作以及兼并收购模式转变。面对全球医药行业的
不确定性以及全新的挑战,在政策支持引导下,资本纷纷跻身医药创新领域,中国
创新医药产业已逐步从“跟踪仿制”发展到“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阶段。基
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对健康与新药创新研发投入的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影响
因素,大力发展创新药将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在中国医
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提速及中国药品集采、医保控费等支付方改革的背景下,依赖国
内单一市场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拓展已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国内药企也在
寻求多种方式锻造自身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积极布局和拓展海外市场,充分利用
全球化产业链资源分配优势推动盈利能力的提升,助力中国制药企业在新的产业竞
争格局下形成新的发展动能。长期来看,在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民众健康意识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依然向好。同时,中国
医药行业发展依然处于行业改革政策不断推进及深化的重大变革期,预期医药市场
结构调整深入,科技创新提速,行业优胜劣汰洗牌将持续加速。
(二)公司发展战略
本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发展,陆续建立了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光动力技
术平台、纳米技术平台、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等,先后几十项处于不同研究阶段
的药物开发项目持续推进,这些技术及项目为集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矗基于技术积
累、人才优势、竞争态势、规模实力等因素,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集团将战略性聚
焦于优势领域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期在医药细分领域及资本市场均取得稳固的优
势地位。
战略性聚焦光动力技术领域。本集团光动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光动力药物也
是本集团的重要产品群之一,战略性聚焦于这个方向我们有基础,也有明显竞争优
势。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技术优势、市场资源、临床口碑等有利条件不断
加强光动力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要全方位地在光动力领域发展,从特殊器械到创
新药物,均要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快速推进研发、注册及产业化,形成光动力技术
领域全面发展态势,以期取得该领域全方位的长期的绝对的优势地位及领导地位。
快速推进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虽然ADC药物研发领域竞争非
常激烈,但仍不乏有竞争力的项目和药物诞生。本集团的部分ADC药物研发项目在
细分领域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们将快速推进其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参与市场
竞争,将本集团的产业规模做大、产业能力做强。同时也期待在不断积累中、在多
种形式的合作中,快速达到新的高度,取得领域内稳定地位。
同时,我们亦将密切关注、谨慎发展新的生长点,兼顾创新与产业化的平衡,兼顾
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的平衡,使公司行稳致远。
(三)经营计划
本集团已经在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营销形成完整闭环,我们
将继续战略性聚焦优势领域,快速推进研发及产业化,同时兼顾创新与产业化的平
衡,兼顾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的平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医
药细分领域取得稳固的优势地位,成为生物医药业界的创新者及领先者。
本集团亦将重点加强在巩固核心技术优势、丰富产品目录、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
打造全球著名光动力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现有产品为发展基础,不断加强研
发,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将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产
质量优势、技术研发优势、化学合成经验优势、管理及人才优势等竞争优势,稳健
实施外延扩张。我们将基于已有的光动力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口服固
体制剂技术等平台,聚焦于优势领域研究开发及产业化,以期在医药细分领域及资
本市场取得更稳固的优势地位。我们将密切关注新技术,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地
探索创新,持续开发新项目,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亦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投资者带来价值。虽然总会面临一定的挑战,我们仍相信本公
司的整体运营策略及成果一定会引领本公司中长期持续发展。

【4.参股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截止日期】2024-12-31
┌─────────────┬───────┬──────┬──────┐
|企业名称                  |注册资本(万元)|净利润(万元)|总资产(万元)|
├─────────────┼───────┼──────┼──────┤
|德美诊联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             -|           -|           -|
|司                        |              |            |            |
|上海汉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1047.87|    -1902.24|    53690.81|
|上海先导药业有限公司      |             -|           -|           -|
|百富(常州)健康医疗投资中心|      20100.00|    -6767.22|    11053.58|
|(有限合伙)                |              |            |            |
|上海溯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7480.00|     -590.18|     1578.13|
|风屹(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          1.00|       71.95|     2218.86|
|泰州复旦张江药业有限公司  |      10000.00|     2762.64|    60660.80|
└─────────────┴───────┴──────┴──────┘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
			
今日热门股票查询↓    股票行情  超赢数据  实时爱股网  资金流向  利润趋势  千股千评  业绩报告  大单资金  最新消息  龙虎榜  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