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

☆公司大事☆ ◇600276 恒瑞医药 更新日期:2025-04-11◇
★本栏包括【1.融资融券】【2.公司大事】
【1.融资融券】
┌────┬────┬────┬────┬────┬────┬────┐
| 交易日 |融资余额|融资买入|融资偿还|融券余量|融券卖出|融券偿还|
|        | (万元) |额(万元)|额(万元)| (万股) |量(万股)|量(万股)|
├────┼────┼────┼────┼────┼────┼────┤
|2025-04-|328154.0|37316.79|30533.27|   47.50|    9.32|   10.00|
|   09   |       9|        |        |        |        |        |
├────┼────┼────┼────┼────┼────┼────┤
|2025-04-|321370.5|19332.12|23814.83|   48.18|    4.16|    8.36|
|   08   |       7|        |        |        |        |        |
├────┼────┼────┼────┼────┼────┼────┤
|2025-04-|325853.2|30984.31|33956.97|   52.38|    6.83|   13.75|
|   07   |       8|        |        |        |        |        |
└────┴────┴────┴────┴────┴────┴────┘
【2.公司大事】
【2025-04-10】
“健康中国 医路同行”2025 IDF中外专家研讨会在泰国曼谷举办 
【出处】恒瑞医药官微

  4月7日,202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开幕式在泰国曼谷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内分泌专家、学者及相关从业人员齐聚于此,共享糖尿病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治疗技术和创新理念。开幕当天,2025年IDF中外专家研讨会同步在曼谷举办。
  恒瑞医药总裁、首席运营官冯佶女士应邀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
  她表示糖尿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深刻影响着无数人的健康与生活。作为一家植根中国的创新型国际化制药企业,恒瑞医药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创新研发,累计研发投入超440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9.40%。近年来我们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尤其是糖尿病治疗方面持续发力,已在中国获批上市3款新药,还构建了覆盖糖尿病全病程的研发管线,包括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等创新产品,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搭建的开放平台,与各界携手共进,为全球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本┐笱嗣褚皆耗诜置诳浦魅巍⒈本┐笱悄虿≈行闹魅巍⒐侍悄虿×宋魈窖笄飨土⑴┙淌冢谢悄虿⊙Щ岣敝魅挝薄⑻旖蛱悄虿⊙Щ嶂魅挝薄⑻旖蛞娇拼笱е煜芤图湍钜皆涸撼こ吕蛎鹘淌冢蘼砩镆窖Т笱诜置谟氪患膊∪敖淌凇ⅰ短悄虿〈谎芯坑肫缆邸吩又局鞅啾B?伯兹利教授,第九〇〇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向进教授,恒瑞医药副总裁霍仕文先生,恒瑞医药综合事业部副总经理、代谢疼痛线负责人刘文军先生,以及来自多个省、市医院的内分泌专家等共同出席了研讨会。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薛耀明教授主持会议。
  纪立农教授和保罗.伯兹利教授代表国际糖尿病联盟进行了开场致辞。纪立农教授表示,已故国际糖尿病联盟主席阿赫塔尔.侯赛因教授曾多次强调,希望中国有更多医生能参加国际糖尿病大会,为糖尿病防治领域添砖加瓦。今年的大会和专家研讨会已经出现了很多中国医生的身影,在国际交流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专家主题分享环节,陈莉明教授针对2025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的更新要点进行了相关解读。她表示,2025版ADA指南再次肯定了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2型糖尿病(T2DM)降糖、保护心肾方面的作用,SGLT2i再次成为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慢性肾脏病(CKD)的一线用药,所推荐等级为最高级别——A级。新版指南还强调了肥胖和体重管理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提出应在达到减重目标后继续进行体重管理药物治疗,以维持健康益处并避免体重反弹。
  徐向进教授发表了《糖心肾共病管理新模式——实现危险因素控制与器官保护的双重获益》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的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和早期干预,对于1~3期CKM患者,需尽早干预危险因素,预防进展为心血管疾病;对于4期CKM患者,需为其提供优质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徐向进强调,高血糖是CKM的核心推手,SGLT2i改善血糖、血压、体重和尿酸的优势明显,在中国已上市的SGLT2i中,恒格列净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效果显著。
  保罗.伯兹利教授围绕心肾代谢综合征(CKM)发表演讲。他提到,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推荐,SGLT2i应作为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管理指南建议,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疗法,有助最大程降低风险,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协会、美国糖尿病协会等机构,均强调SGLT2i应作为合并CKD的T2DM患者的关键治疗药物之一。
  糖尿病治疗领域一直有“五驾马车”的管理策略,其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刘文军先生系统介绍了恒瑞医药在代谢与糖尿病领域的产品布局:目前公司在代谢领域共有10余款在研新药,其中包括7款糖尿病产品,DPP-4i/二甲双胍复方制剂、长效胰岛素及DPP-4i/二甲双胍/SGLT2i的固定剂量复方缓释制剂3款产品已进入上市申报阶段,未来有望造福更多患者。
  1.本新闻旨在分享学术前沿动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基于学术目的参阅,非广告用途。
  2.恒瑞医药不对任何药品和/或适应症作推荐。
  3.本新闻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参考,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或指导。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作出的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遵照药品说明书。
  | 研发创新|
  | 国际化|
  | 重磅奖项|
  | 社会公益|

【2025-04-10】
中国医药企业受关税影响调查:短期内影响不大,出海步伐将更谨慎 
【出处】华夏时报【作者】陶炜

  华夏时报记者 陶炜 南京报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4月8日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而在此前所谓的“对等关税”体系里,绝大多数药品都在豁免清单里。这意味着,国内医药行业也将面临关税的影响。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多数国内医药企业而言,美国业务的占比很小甚至没有。而少数有较多美国业务的医药企业在和本报记者的交流过程中,也表示并不焦虑。“进出口影响最大的还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商品,如果一个病只有这个药能治,怎么替代?”一家长三角创新药企业的高管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多数药企业务专注国内
  尽管近几年来,国产医药出海拓展的收入规模快速提升,但对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海外收入尚未形成规模。
  在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医药企业里,2024年年收入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六家医药企业中,只有复星医药和药明康德的海外收入较大。白云山全年收入750亿元,但出口收入仅为2.75亿元。复星医药全年收入410.67亿元,其中出口收入112.97亿元。云南白药全年收入400.33亿元,但出口收入仅为3.59亿元。药明康德全年收入392.4亿元,来自海外的收入308.7亿元。恒瑞医药全年收入279.85亿元,但国外的收入仅为7.16亿元。华润三九全年收入276.16亿元,但海外的收入仅为2.95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药明康德向海外客户提供的主要是药物研发服务而非药品生产,因此收入前六名的医药企业中,药品出口美国较多的实际上只有复星医药一家。
  营收规模相对小些的医药企业也是类似的情况。先声药业相关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公司基本没有什么对美销售;新华制药证券事务部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美国的业务规模大约三点几个亿,占总收入的比重是百分之四多一些。而且我们在美销售的这些药品美国自己目前是不能自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对手一样要面对关税的问题。”人福医药证券部人士则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在美国的业务占比不大,而且在美国的仿制药业务本身就有当地工厂,因此受关税影响很小。
  长期影响海外拓展
  而那些在美业务较多的公司,整体上来说对关税的影响也不是太焦虑,本报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本身提供的是药物研发服务而非药品本身,这以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为主要代表。他们虽然海外业务有很大的占比,但他们主要提供的不是药品实物而是药品研发服务,因此并不太会涉及关税的问题。“我们虽然美国业务占收入的65%,但其中很多都是服务贸易,货物的进出口很少。对于服务贸易来说,没有实体货物出关清关他怎么去征税呢?可能一个报告就发给客户了。”康龙化成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第二种情况,在美销售的药物本身就是在美国或一些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以百济神州为例,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泽布替尼2024年在美国市场收获138.90亿元人民币(约合2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美国市场收入占比达到51.4%,已成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领域的市场领导者。不过据记者了解,在美国销售的相关产品本身就是在美国生产的,因此并不涉及关税问题。复星医药的情况有些相似,公司卖到美国市场的药物主要是在印度和以色列生产。“我们对美国的业务主要主要是这几块:一部分是印度的公司在运作,另外一部分是一家以色列的公司在跟进,这两个地方目前都是税率相对较低的。还有一块是达芬奇机器人,这个不是出口是进口。对于关税的具体影响,因为政策现在还在快速地变化中,所以现在也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统一的比较成熟的答复。”复星医药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第三种情况是,自认为在美销售的药物具有较强的稀缺性。“公司对美销售产品主要是短缺药物。市场需求不会消失,公司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比较低,所以议价能力较强。而且我们已经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做了一些准备,比如扩大欧洲和新兴市场的销售。”健友股份方面如是表示。
  “如果美国药物征收关税,对国内药企短期内的业绩影响并不太大,但对企业未来的海外拓展会有比较大的影响。现在很多国内的药企出海都是在美国找一个第三方合作,但药物生产还是在国内。未来,企业对于是否出海就需要非常慎重考虑,出海就意味着你要么承担高关税,要么就到美国去建厂,但建厂的成本也不低。药物研发服务虽然不太受关税影响,但随着壁垒越来越深,未来肯定也不好做。”某药企高管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但我还是觉得,药品是特殊商品,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应该被简单粗暴地用关税来限制。”

【2025-04-10】
A股股票回购一览:79家公司披露回购进展 
【出处】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AI快讯,数据显示,4月10日,79家公司共发布86个股票回购相关进展。其中,21家公司股东提议回购公司股份,25家公司首次披露股票回购预案,22家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实施进展,11家公司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
  从股东提议回购方案来看,当日共21家公司股东提议回购金额超千万。歌尔股份、潍柴动力、威孚高科股东提议回购金额最高,分别提议回购不超10.0亿元、10.0亿元、7.25亿元。
  从首次披露回购预案来看,当日共22家公司股票回购预案金额超千万。国泰君安、三安光电、阳光电源回购预案金额最高,分别拟回购不超20.0亿元、15.0亿元、6.0亿元。
  从回购实施进展来看,恒瑞医药、广大特材、同兴达回购金额最高,分别回购3.64亿元、2.14亿元、1.55亿元。
  从已完成回购来看,当日共7家公司回购金额超千万。经纬恒润-W、豪鹏科技、韶能股份已完成回购金额最高,分别回购2.0亿元、1.99亿元、1.51亿元。

【2025-04-10】
OS突破51个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方案为食管鳞癌患者创造长生存“奇迹” 
【出处】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随着免疫治疗的探索和发展,食管癌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ESCORT-1st研究是全球首个探索免疫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紫杉醇+顺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基于其前期数据,该方案成为我国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标准治疗。
  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ESCORT-1st研究对最终结果进行更新。结果显示,在全人群中,与化疗组相比,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总生存(OS)和研究者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均显著获益,且生存曲线差异呈现增大趋势,提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带来“长尾”持久改善。相比化疗组,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3年OS率翻倍(25.6% vs 12.8%),预估1/4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生存期超过3年,且不受患者PD-L1 TPS表达水平影响。该数据刷新了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研究3年OS率记录,为晚期食管鳞癌实现临床治愈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医生和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期我们分享一例71岁女性食管鳞癌伴肝转移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于2020年11月确诊为食管下段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肝转移(cT3N+M1 Ⅳ期)。先后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化疗、原发灶放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治疗(后续调整换药为氟尿嘧啶)、以及肝脏射频消融术。患者肿瘤快速缓解,治疗2周期达部分缓解(PR),原发灶及转移灶持续控制良好。2023年4月考虑出现骨转移后,增加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转移治疗,控制良好。截至2025年3月,患者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及双膦酸盐类药物持续治疗中,一线PFS及OS已突破51个月,实现了长期生存。
  病例分享医生: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林莉主治医师
  病例点评专家: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李德育副主任医师
  林莉 主治医师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硕士
  福建省医院协会肿瘤多学科诊治专业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秘书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多篇
  《第十五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学术会议》全国会议三等奖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的“晚期结直肠癌MDT“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三届科技奖》团队二等奖
  参编《现代肺癌内科诊治的原理和实践》《常见恶性肿瘤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
  主持课题一项,参与多项省自然课题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女,71岁。
  就诊时间:2020年11月。
  现病史:患者2020年11月因“吞咽困难”,查胃镜提示食管下段不规则隆起,病理确诊为食管中一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既往史:2型糖尿病病史。
  查体:PS=1分,NRS 3分。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心肺腹均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胃镜(2020-11):食管:距门齿34cm至贲门(距门齿40cm)见近环周不规则隆起,表面粘膜充血糜烂,管腔稍狭窄,内镜尚可通过,予活检,触之易出血,余粘膜光整。病理示:(食管下段)恶性肿瘤,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符合中一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CT(2020-11-19):1、食管下段及邻近贲门部分管壁不规则增厚,最厚约2.2cm,增强扫描部分不均匀强化,部分略呈结节状,相应管腔变窄,上下长径约5.1cm,考虑为食管癌可能,其他待除,建议内镜检查。邻近周围及肝胃隙多发小淋巴结,最大径约1.1cm。2、所摄入肝左叶见类圆形稍低密度灶,其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边缘呈环形中度强化,约6.2cmx6.1cm,考虑肝左叶转移瘤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
  诊 断
  食管下段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肝转移(cT3N+M1 Ⅳ期)
  诊疗经过
  一线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放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维持、抗骨转移治疗、肝脏射频消融术
  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1.2020-12-31至2021-03-18行“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400 mg d1+顺铂注射液60mg d1-2,q3w”免疫联合化疗治疗4周期。
  2.2021-05-10至2021-06-17针对食管癌放疗,采用IMRT技术,处方剂量:PGTV1 59.26Gy/28f PGTV2 64.4Gy/28f PCTV1 44.8Gy/28f。
  3.2021-08起行“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 iv+替吉奥60mg d1-14 po,q3w”维持治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为疲乏。后因吞咽不适,于2024-03将替吉奥换药为氟尿嘧啶。至今仍接受“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 q3w+氟尿嘧啶650mg iv d1+氟尿嘧啶3000mg civ 46h+亚叶酸钙650mg ivgtt d1/q2w”维持治疗中,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病变。
  4.2023-10-17行经皮肝脏射频消融术。
  5.2023-04至今行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转移治疗,每28天一次(CT提示胸9椎体骨转移可能)。
  6.2024-10-22行CT引导下食管支架置入术(当时CT提示疾病无进展,但患者感吞咽困难,支架置入后,患者吞咽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疗效评价
  治疗效果:免疫联合化疗治疗2周期后疗效评估为PR;原发灶及转移灶持续控制良好。截至2025年3月,一线PFS及OS已突破51个月。
  CT(2020-11-19至2023-01-04):原发灶及转移灶较前明显缩小(2023.01.04食管下段及邻近贲门部分管壁不规则增厚,最厚约1.0cm,肝左叶病灶大小约1.6cmx1.1cm),疗效评估持续PR。
  CT(2023-04-11):原发灶及转移灶持续PR;胸9椎体异常,考虑椎体恶性肿瘤。
  CT(2023-04-11至2025-01-15):原发灶及转移灶控制良好(2025.01.15食管下段及邻近贲门部分管壁不规则增厚,最厚约1.6cm,肝左叶病灶大小约0.8cmx0.9cm),疗效评估持续SD。
  肿瘤标志物:整体治疗期间CA199、CEA、CA125、SCC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25年3月,OS已达51个月。患者一般情况可,PS 1分,生活自理。
  小结
  患者是一位71岁女性患者,结合胃镜、CT及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食管下段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肝转移(cT3N+M1 Ⅳ期)。结合指南推荐和相关循证证据,考虑患者伴肝转移,无手术指征,结合指南及循证研究后,制定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TP、放疗及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后,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显著缩小,2周期后疗效评估为PR,放疗后持续PR。患者出现骨转移后,因并无症状且骨质破坏不严重,遂遵放疗科意见未予放疗,予增加双膦酸盐类药物抗骨转移治疗,并继续维持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替吉奥维持治疗,后续因吞咽不适,替吉奥调整换药为氟尿嘧啶。此外,患者还接受了肝脏射频消融术以进一步缩小转移灶,并行食管支架置入术缓解吞咽困难症状。
  截至2025年3月,患者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及双膦酸盐类药物持续治疗中,疾病控制良好,一线PFS和OS突破51个月,且仍持续获益中。治疗期间,卡瑞利珠单抗并未明显增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该病例展示了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伴转移患者中的显著生存获益,为临床医生在处理类似病例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专家点评
  患者为食管上段鳞状细胞癌(cT4aN0M0 IIIB期),进行新辅助治疗+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术后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给予2周期免疫治疗+化疗,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不适。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可,术后12天顺利出院,术后分期为ypT0N0M0 0期。术后辅助治疗给予4周期免疫治疗+化疗,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明显恶心、呕吐不适。
  李德育 副主任医师
  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医院协会肿瘤多学科诊治专业管理分会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Q1:该患者为71岁食管下段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肝转移患者,接受了局部放疗、射频消融、化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方案。请您结合相关指南推荐及临床经验,谈一下对于该类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有哪些?为该患者制定治疗策略时有哪些考量因素?
  李德育教授: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最新指南以及多项Ⅲ期临床试验(如ESCORT-1st、CheckMate 648、KEYNOTE-590等)的结果,对于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建议首选PD-1抑制剂(如卡瑞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标准化疗方案(如紫杉醇加顺铂的T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这些研究表明,与单纯化疗相比,联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特别地,ESCORT-1st研究的最终分析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达到25.6%,刷新了现有一线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长期生存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揭示,无论PD-L1表达水平如何,患者均能从免疫联合治疗中显著获益 。
  在全身肿瘤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对于局部疗效欠佳或伴有症状的病灶,积极采用局部治疗(如放射治疗、消融治疗或支架介入等)有助于提高肿瘤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存时间。这一策略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结直肠癌等领域已有较多循证医学证据和明确的指南推荐。然而,在晚期食管癌中,局部治疗的有效性尚缺乏大型Ⅲ期临床研究的支持,仍需进一步探索。
  制定治疗策略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疾病分期和肿瘤负荷:确定肿瘤的扩散程度和负荷,以选择合适的治疗强度和范围。
  患者年龄和体能状态(PS评分):评估患者的生理储备和耐受能力,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优化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遵循指南的基础上,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尊重其治疗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Q2:从联合TP化疗,到联合替吉奥/氟尿嘧啶,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基本贯穿了本例患者的整个治疗。请您谈一谈免疫治疗在该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德育教授:卡瑞利珠单抗在本例患者治疗中发挥了多重关键作用:在一线治疗中,通过免疫与化疗的协同效应,快速控制疾病进展。化疗通过杀伤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增强免疫原性,而免疫治疗阻断PD-1/PD-L1通路,解除T细胞抑制,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另外放疗能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释放更多抗原,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而卡瑞利珠单抗维持T细胞活性,促进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在维持治疗阶段免疫治疗的作用在于通过长期激活T细胞,清除残余肿瘤细胞,延缓耐药的发生。
  Q3:截至末次随访,患者OS突破51个月,且仍在持续获益中。请您结合最新公布的ESCORT-1st研究数据,对该患者目前取得的长生存获益做一下整体评价。
  李德育教授:在2024 ASCO年会上,ESCORT-1st研究对最终分析结果进行了更新。在此前客观缓解率和OS显著改善的基础之上,最新分析结果表明,在全人群中,对比安慰剂+化疗组,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组的中位OS和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持续获益,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反映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带来的“长拖尾”获益效应。另外相比安慰剂+化疗组,卡瑞利珠单抗+化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实现翻倍,预期超过1/4晚期ESCC患者生存期超过3年,该数据刷新了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研究3年总生存率记录。本例患者采用ESCORT-1st治疗模式,OS超过51个月,成为免疫联合治疗长生存获益的人群之一,另外该患者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及免疫长期维持治疗耐受良好,治疗期间积极联合局部治疗、姑息支持对症治疗,也是患者获得长生存的原因之一。
  Q4:请您用一段话对该病例进行简单总结。
  李德育教授:该病例为一名71岁老年女性,确诊食管下段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肝转移,无手术指征,采用ESCORT-1st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治疗模式,并积极联合局部食管病灶放疗、肝脏病灶射频消融、食管支架置入及双膦酸盐抗骨转移等治疗。治疗后原发灶及转移灶显著缩小,2周期达PR,目前疾病控制良好,OS超51个月,仍持续获益。该病例卡瑞利珠单抗免疫治疗贯穿全程,耐受良好,无显著不良事件,是患者能够超长时间获益的原因之一,另外该病例展示了免疫治疗联合综合治疗策略在晚期ESCC中的潜力,提示个体化调整及多模态治疗可带来超长生存获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

【2025-04-09】
恒瑞医药:累计回购公司股份8324544股 
【出处】证券日报网

  证券日报网讯 4月9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称,截至2025年4月9日上午收盘,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8,324,54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13%。

【2025-04-09】
里昂:关税政策对医疗保健行业影响相对较小 看好中国领先的创新制药公司和分销商 
【出处】智通财经

  里昂发布研报称,由于中美药品贸易规模有限,目前预期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特别是创新药领域受到关税政策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憧憬在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优化下,行业正在向质量驱动型增长转变,因此对中国领先的创新制药公司和分销商仍持乐观看法,预期企业授权许可模式受影响的可能性较低。
  里昂现时对中国医疗保健板块选股包含石药集团(01093)、国药控股(01099)、爱尔眼科(300015.SZ)、恒瑞医药(600276.SH)、翰森制药(03692)、康方生物(09926)、康哲药业(00867)、大参林(603233.SH)、华东医药(000963.SZ)、泰格医药(03347)及药明康德(02359)。

【2025-04-09】
美国关税政策瞄准药品 医药上市公司应变“有方” 
【出处】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张雪 实习生 刘禹希)近日,美国宣布对部分贸易伙伴输美商品加征“对等关税”,引发市场对中国医药企业出口业务的关注。当地时间4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
  4月9日,不少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就关税影响提问相关医药上市公司。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回应称,受美国业务占比低及全球化布局等因素影响,本轮关税调整对业绩冲击有限,行业整体展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恒瑞医药等多家头部药企明确表示,海外业务占比不足3%,美国市场贡献微乎其微。国邦医药进一步披露,2024年对美出口收入仅4491.91万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不足0.5%。此外,奥锐特表示公司原料药主攻欧洲、东南亚市场,金城医药直接出口美国的产品营收占比不足2%,短期影响可控。
  面对潜在贸易风险,多家企业选择通过供应链调整与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依赖。健友股份表示,美国注射剂市场供应链脆弱,中国企业凭借质量与成本优势,议价能力逐步提升。雅本化学表示,作为医药中间体CDMO供应商,公司与跨国客户建立深度协作机制,通过产能全球化调配缓解成本压力。
  医疗器械领域企业同样表现出较强韧性。爱尔眼科表示,目前公司进口药品原产于美国的药品采购金额仅占所有药品采购金额的2.6%左右,比例极低。原产地为美国的设备、耗材公司都有可替代的欧洲和国产产品,故长期对公司影响也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如自建上游产能)、签订长期价格协议等方式巩固成本优势,同时借助AI技术优化管理效率。
  面对短期冲击,企业普遍强调创新与全球化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皓元医药称,已在欧洲、印度建立仓储中心,并加速开拓日韩市场,海外产品储备可保障供应稳定性。恒瑞医药重申将坚定实施科技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立足主业,持续改善业绩,推动高质量发展。
  医药企业普遍认为,关税壁垒或间接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健友股份分析,美国本土药品产能不足,无菌注射剂等高端产品仍需依赖进口,中国药企凭借质量与规模优势有望扩大份额。爱尔眼科则认为,长期看,政策压力将倒逼国内产业链升级,加速眼科设备、耗材的国产化突破。

【2025-04-09】
恒瑞医药:24 年利润增长,目标价 56.18 元 
【出处】和讯网

  【4 月 9 日,东方指出恒瑞医药业绩出色!】恒瑞医药(600276.SH)2024 年归母净利润 63.37 亿元,同比增长 47.28%。2024 年单四季度归母净利润 17.17 亿元,同比增长 107.2%。公司全年收入、利润高速增长,2024 年研发费用 65.83 亿元,同比增加 32.88%,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公司通过多种模式开拓国际市场,有望快速增厚业绩,被给予 2025 年 53 倍市盈率,对应目标价 56.18 元,维持“买入”评级。

【2025-04-09】
恒瑞医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新增适应症获批注册 
【出处】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恒瑞医药4月8日晚间公告,公司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批准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新增适应症,用于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的成人患者。
  据介绍,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传统药物可改善炎症临床症状,但对附着点炎和结构进展疗效欠佳;而生物制剂直接作用于AS炎症级联核心,TNF抑制剂可改善患者症状和附着点炎,对Th17细胞介导的IL-17A等通路调控有限,广泛抑制还可能导致安全性风险增加。因此,临床亟需强效且安全的新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IL-17A抑制剂等创新药物已逐渐成为AS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夫那奇珠单抗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一种靶向人IL-17A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拟用于治疗与IL-17通路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公司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已于2024年8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适合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此外,全球另有4个IL-17A抗体药物获批上市。截至目前,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相关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6.51亿元。(李琳)

【2025-04-09】
午间突发!A股上市公司密集公告增持、回购 ,又有多家央企出手 
【出处】金融界

  今日午间又有多家上市公司公布回购方案或回购提议,多家央企也表态支持控股上市公司增持、回购。
  具体来看,恒瑞医药公告称,截至2025年4月9日上午收盘,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832.45万股,占总股本的0.13%,累计回购金额为3.64亿元(不含交易费用)。自4月初以来,公司已累计回购股份147.08万股,累计回购金额7033.07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阳光电源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部分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份,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计划。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6亿元(含),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100元/股(含)。回购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
  兴瑞科技公告称,公司董事长张忠良提议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部分公司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等。回购价格上限不高于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决议前3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150%,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6000万元,不高于12000万元。
  伊之密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佳卓控股有限公司于2025年4月8日提议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已发行的部分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并在未来适宜时机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价格不超过董事会通过回购决议前3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150%,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500万元(含本数)且不超过人民币2500万元(含本数),回购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内。
  龙旗科技公告称,公司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2.5亿元(含)且不超过5亿元(含),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回购价格不超过50元/股,回购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2个月内。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同日,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拟大手笔增持。
  其中,南网储能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南方电网公司基于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及储能业务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同时为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拟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南网资本,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允许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增持公司A股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不超过人民币4亿元,资金来源为南网资本自有资金。
  南网能源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南方电网公司基于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以及公司从综合能源向“综合能源+节能降碳”转型发展的信心,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南网资本,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以不限于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等深圳证券交易所允许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为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且不超过3亿元,增持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赛轮轮胎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袁仲雪之一致行动人瑞元鼎实投资有限公司拟自2025年4月8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含),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含)。瑞元鼎实已取得工商银行出具的《贷款承诺函》,工商银行承诺对瑞元鼎实增持公司股份提供人民币9亿元的贷款。增持不设价格区间,将根据公司股票价格的二级市场波动情况择机实施。
  除了上市公司,还有多家央企出手。
  中国兵器装备秉持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定信心,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全力推动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控股上市公司持续为投资者打造负责任、有实绩、可持续、守规矩的价值投资优质标的,鼓励支持控股上市公司采取提质增效、增持回购、加大分红力度等必要手段,提升上市公司中长期投资价值,持续巩固资本市场信心。中国兵器装备将勇担肩负的职责使命,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兵器力量。
  4月9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未来,始终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前景,切实履行实际控制人职责,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目前,中国节能正在组织多家成员单位研究利用回购增持专项贷和自有资金实施上市公司增持、回购计划,同时加快推进资产整合,实现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集聚,持续巩固资本市场信心,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中国五矿4月9日表示,秉持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定信心,始终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前景,持续积极履行实控人责任,坚决支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为全体股东提升投资价值。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振投资者信心,实现各方共赢,目前,中国五矿控股上市公司盐湖股份已公告实控人增持计划,增持股数不低于总股本的4%,本次增持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全体股东权益,稳定及提升上市公司价值。
  从中国黄金集团获悉,作为我国黄金行业唯一的中央企业,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坚定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向好的坚强信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黄金产业科技领军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将积极全力支持所属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回购、增持、资产注入、并购重组的力度,充分加强市值管理,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持续增强投资者信心,更好彰显央企责任担当,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4月9日,中国三峡集团表示,始终秉持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定信心,主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积极支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上市公司质量提升长效机制,系统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价值创造体系建设。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社会责任,中国三峡集团即日起启动新一轮增持计划,拟增持三峡能源(股票代码“600905”)股份不低于15亿元,不高于30亿元,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此外,中铝集团4月8日宣布,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向好的坚定信心,坚持积极履行控股股东责任,坚决支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为所有股东创造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回报,中铝集团将积极推动所属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积极实施开展股票增持回购,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巩固资本市场信心。目前,中国铝业已公告控股股东中铝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计划,增持规模预计10亿元至20亿元人民币。

【2025-04-09】
恒瑞医药:已耗资3.64亿元回购832.45万股股份 将加快实施股份回购 
【出处】证券时报网

  人民财讯4月9日电,恒瑞医药(600276)午间公告,截至2025年4月9日上午收盘,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832.4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13%,累计回购金额为3.64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基于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及价值的认可,公司将于回购期间加快实施股份回购,以提振投资者信心、维护投资者利益。

【2025-04-09】
北京深圳出台政策 助力创新药产业发展 
【出处】证券时报

  北京市连续第二年出台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专项政策。
  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等九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创新药械研、产、审、用全链条政策支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将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新获批创新药械产品数量不少于15个等创新举措。
  同一天,深圳也发布了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文件。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等部门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支持创新产品应用推广,以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性强、疗效确切、临床急需的创新药械进入医院、进入医保,大力发展“首发经济”。
  中信建投表示,本次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药品暂不涉及,看好暂不受关税影响的创新药行业,自主可控下的器械、血制品国内份额提升机会,内需为主的中药、药店及流通等行业与关税关联度不大。从长期看,出海仍应该是医药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向,坚定看好出海带来的增量机会。
  近年来,国家医保目录常态化调整,将创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大大缩短,为新药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可能。
  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纳入的“全球新”创新药数量创新高,是对创新药企最直接的激励。此外,国家医保局透露,初步匡算,近年来推行的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新药耗、新技术的准入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了超5000亿元的医保基金空间,给新药纳入目录提供了支撑。这意味着未来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仍有较大空间。
  从A股市场表现来看,今年创新药概念股整体表现平淡。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4月8日,创新药概念股今年以来平均下跌0.89%。
  业绩数据方面,根据年报、快报、预告下限(无下限则取公告数值)统计,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含扭亏为盈)的创新药概念股有20只。海正药业、海普瑞、亿帆医药、南模生物、神州细胞-U实现扭亏。
  以海正药业为例,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6.01亿元,同比扭亏。报告期内,公司聚力营销转型与变革,克服产品降价等因素影响,主要产品获得较好的增长。
  部分公司2024年净利润大幅增长,如北大医药、诺泰生物、艾力斯、甘李药业、皓元医药、恒瑞医药等。
  以恒瑞医药为例,公司2024年实现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8%。报告期内,公司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
  (本版专题数据由证券时报中心数据库提供)

【2025-04-08】
德国巨头重金买恒瑞新药,盯上中国辅助生殖市场 
【出处】时代财经【作者】李傲华

  默克再次牵手恒瑞医药,锁定中国辅助生殖市场。
  4月7日,恒瑞医药(600276.SH)宣布,与德国默克集团(下称“默克”)达成合作,将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口服小分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拮抗剂SHR728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授予默克。
  根据协议条款,恒瑞医药将收取15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2亿元)的首付款,在此基础上,恒瑞医药有权收取许可产品的里程碑付款及在许可区域的年度净销售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协议还包含针对该产品拓展全球合作的优先谈判权。
  SHR7280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口服小分子非肽类GnRH受体拮抗剂。根据恒瑞医药2024年年报,SHR7280目前已经进入3期临床研究阶段,适应症为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该药物有望成为辅助生殖领域全球首个获批的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
  这是恒瑞医药与默克就PARP1抑制剂HRS-1167之后的再一次合作。
  2023年10月,恒瑞医药与 Merck Healthcare(隶属于默克)订立授权许可协议,授予其HRS-1167靶向Claudin 18.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HR-A1904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相关权利,Merck Healthcare需要为此支付1.6 亿欧元的首付款、高至9000万欧元的技术转移费和行权费,以及研发里程碑付款、销售里程碑付款,以上潜在的付款总额可能高达14亿欧元,此外恒瑞医药还可以收取相关销售提成。
  近年来,恒瑞医药BD(商务拓展)进展迅速。截至目前,恒瑞医药已经实现14笔创新药License-out(对外授权),其中近三年对外授权9笔,交易对象包括默克、默沙东等知名海外药企,涉及的交易管线包括GLP-1、ADC等大热赛道。
  来自对外BD交易的收入款项,已经成为恒瑞医药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就在半个月前,3月25日,恒瑞医药宣布与默沙东就其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达成独家许可协议。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恒瑞医药将收取2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不超过17.7亿美元的与特定的开发、监管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如果相关产品获批上市,基于HRS-5346的净销售额的销售提成。
  在恒瑞医药的对外授权交易中,以海外市场的权益为主。但在最新的交易中,默克选择锁定的却是中国市场。
  有行业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辅助生殖领域具有专业性强、检测技术壁垒高、医疗服务机构相对集中等特点,截至目前,我国具有开展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仅600家左右,且以妇产医院和私立医疗机构为主,这与恒瑞医药长期聚焦的肿瘤、慢病及手术用药领域的医疗机构、患者人群等都存在显著差异。而默克在辅助生殖领域则有着成熟的营销网络与丰富的推广经验,恒瑞医药选择将中国大陆市场交给默克,一方面能够使SHR7280快速触达目标市场,恒瑞医药可以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保证了长远收益;另一方面,这个选择也有利于恒瑞医药聚焦主业。
  默克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涉足辅助生殖领域,目前默克的相关药物组合已经涵盖了体外受精(IVF)各个阶段(降调、促排、扳机、黄体)。对于此次合作,默克中国医药健康总经理张巍表示:“孕育生命是默克的目标之一。截至目前,我们的辅助生殖产品已帮助全球超过600万新生儿顺利诞生,我相信SHR7280的获批和上市将进一步丰富默克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产品组合,其广阔的市场潜力也将进一步巩固默克在中国辅助生殖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我国辅助生殖市场需求高,且目前相关技术的渗透率较低。
  招银国际研报援引国家统计局2021年发布的数据指出,我国育龄女性的不孕不育率为12%~18%,平均每5到8位育龄女性中便会有一位受到不孕不育的困扰。沙利文数据显示,我国IVF治疗渗透率仍然偏低,2022年我国每百万育龄女性接受IVF治疗的人数为3773人,仅相当于美国同期的65%。
  近年以来,各省市加速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也为辅助生殖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中邮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4年10月底,已经有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23年11月1日纳入后,1年对应医保基金支出3.17亿元,平均报销58.59%。

【2025-04-08】
机构评级|东方证券给予恒瑞医药“买入”评级 
【出处】本站iNews【作者】机器人
4月8日,东方证券发布关于恒瑞医药的评级研报。东方证券给予恒瑞医药“买入”评级,目标价不超过56.18元。其预测恒瑞医药2025年净利润为67.59亿元。从机构关注度来看,近六个月累计共22家机构发布了恒瑞医药的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最高目标价为75.00元,最低目标价为56.18元,平均为62.93元;预测2025年净利润最高为73.83亿元,最低为59.06亿元,均值为67.8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7.05%。其中,评级方面,15家机构认为“买入”,2家机构认为“推荐”,2家机构认为“强烈推荐”,2家机构认为“增持”,1家机构认为“优于大市”。以下是近六个月机构预测信息:报告日期研究机构研究员预测方向预测净利润预测均值2025-04-08东方证券伍云飞买入6759000000.000056.18002025-04-03兴业证券孙媛媛买入7098000000.0000--2025-04-01中航证券李蔚买入6827600000.0000--2025-04-01中信证券陈竹买入7383000000.000075.00002025-04-01国海证券万鹏辉买入7090000000.0000--2025-04-01民生证券王班推荐7263000000.0000--2025-04-01光大证券王明瑞增持6794000000.0000--2025-03-31国泰君安丁丹增持7038000000.000057.60002025-03-31国金证券袁维买入6946000000.0000--2025-03-31中国银河程培推荐7114850000.0000--2025-03-01广发证券罗佳荣买入6649000000.0000--2024-11-19山西证券魏赟买入7035000000.0000--2024-11-01天风证券杨松买入6303690000.0000--2024-10-30华西证券崔文亮买入6623000000.0000--2024-10-30海通证券余文心优于大市6116000000.0000--2024-10-29华源证券刘闯买入7057280000.0000--2024-10-28长江证券彭英骐买入6896000000.0000--2024-10-28中银证券刘恩阳买入6704000000.0000--2024-10-27招商证券梁广楷强烈推荐6288000000.0000--2024-10-27国盛证券张金洋买入6519000000.0000--2024-10-25方正证券周超泽强烈推荐5906000000.0000--2024-10-25东莞证券谢雄雄买入6816000000.0000--更多业绩预测内容点击查看(数据来源:本站iFinD) 

【2025-04-08】
恒瑞医药子公司获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药品注册证书 
【出处】智通财经

  恒瑞医药(600276.SH)发布公告,近日,公司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批准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新增适应症,用于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的成人患者。

【2025-04-08】
大单不断,创新药企“出海”加速 
【出处】证券市场周刊

  2025年以来,创新药企许可输出交易依旧持续火热。对外授权作为创新药出海的主流模式,可助力创新药企业迅速回笼资金,更有助于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出海捷报频传,表明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并且得到国际认可,而这背后离不开资本和政策的支持。
  近日,创新药海外授权再度传来重磅消息。
  这次主角分别是恒瑞医药(600276.SH)和联邦制药(03933.HK),前者将一款口服小分子心血管用药海外权益许可给默沙东,后者将一款减肥药海外权益许可给诺和诺德。两者获得的首付款均为2亿美元,加上后续里程碑付款的总金额均在20亿美元左右。
  恒瑞医药一直被视为国内老牌医药龙头,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79.85亿元、6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3%、47.28%,市值超过3000亿元。联邦制药主要从事销售中间体产品、原料药及制剂产品业务,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37.59亿元、26.6亿元,股价自2022年底部至今最大涨幅达5倍,最新市值超过260亿港元。
  除了这两家以外,前不久和铂医药、信达生物、映恩生物、先声药业等药企均签下潜在金额达10亿美元级别的大单。越来越多的创新药出海案例表明,中国创新药企已从“跟随者”逐步转向“并行者”,并在部分领域成为向跨国巨头输出核心技术的“领跑者”。
  最高20亿美元
  3月25日晚,恒瑞医药公告,公司与美国医药巨头默沙东达成协议,将恒瑞的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默沙东将获得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这份合作协议预计生效时间为2025年二季度。由此,恒瑞将获得2亿美元的首付款,还有资格获得与开发、监管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7.7亿美元。此外,根据HRS-5346在大中华地区以外的销售情况,默沙东将向恒瑞支付相应的销售提成。
  据悉,HRS-5346是一种在研的Lp(a)口服小分子抑制剂,目前正在中国进行Ⅱ期临床试验。Lp(a)升高是一种遗传决定的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球约有14亿人Lp(a)水平升高。
  这并非恒瑞医药首次对外授权产品。恒瑞医药在2025年1月递表港交所招股书时曾表示,自2018年以来,公司已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12笔对外许可交易,涉及15个分子实体,交易总额约为120亿美元,首付款总额约为4亿美元,另有若干合作伙伴的股权。如果算上这次,对外许可交易已经达到13笔。
  3月24日晚间,联邦制药公告称,全资附属公司——联邦生物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下称“联邦生物科技”),与跨国药企诺和诺德达成UBT251的独家许可协议。
  根据协议,诺和诺德将获得UBT251在除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以外的全球开发、制造和商业化权利,联邦生物科技保留UBT251在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的权利。此外,联邦生物科技将有资格收取2亿美元预付款和最高18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视乎达成若干开发和销售里程碑而定,以及可收取基于该地区的年度净销售额计算的分级销售提成。
  UBT251是一种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CG(胰高血糖素)的三靶点受体激动剂,目前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用于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
  根据Ib期临床数据,该产品减重效果与安全性均优异,诺和诺德也公告表明看好产品的前景。
  中泰国际证券认为,诺和诺德引进公司产品表明对公司研发实力的认可,公司获得里程碑收入将有更多资金投入专科药开发。
  当前,GLP-1类药物在全球医药市场掀起新一轮革命。据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 Pharma数据显示,2024年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超1300亿美元。面对国际巨头争霸的现有格局,联邦制药凭借UBT251的创新突破,成功切入这一黄金赛道。
  BD交易火热
  2025年以来,创新药企license-out(许可输出)交易依旧持续火热。
  根据有关梳理,2025年一季度(截至3月17日),中国创新药领域的授权合作事件超过50起。其中,国际授权合作“license-out”事件近20起,至少11起合作披露合作金额超1亿美元,这些合作涉及总金额超过110亿美元。
  在恒瑞医药和联邦制药公告BD(商务拓展)交易案同一月,港股上市公司和铂医药3月21日宣布与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签订了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
  根据协议,阿斯利康将获得两项临床前免疫学项目的授权许可选择权,和铂医药将获得总计1.75亿美元的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额外新增项目的选择权行使费用,以及最高达44亿美元的研发及商业里程碑付款,外加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2025年早些时候,信达生物、映恩生物、先声药业等药企均签下潜在金额达10亿美元级别的大单,先为达生物与Verdiva Bio之间的预计潜在交易金额高达24.7亿美元。
  根据有关统计,这些合作产品主要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抗体(包括单抗、双抗、三抗)以及肽类药物等;从研发阶段来看,达成授权合作的新药大多处于早期阶段,比如至少有6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5款产品处于1期或1/2期临床研究阶段,两款处于2期临床研究阶段;从疾病领域来看,这些合作管线针对的适应症以癌症居多,超过一半,其他适应证还包括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哮喘、IgA肾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如果再往前回溯的话,2023年被称之为中国药企出海“元年”。那么2024年则是国产创新药出海的“大爆发年”,出海授权数量首次超过从海外的引进。不论金额大小,不分合作模式是单纯BD还是NewCo合作,也不管是产品交易、技术平台交易还是公司整体收购,大大小小的交易近100项。
  出海主流模式:对外授权
  国内创新药的出海模式有自主出海(独立开发)、License-out(授权出海)、联合开发/合作出海等。银河证券研报称,目前对外授权是创新药出海的主流模式,其项目数量在三种模式中占比达到78%。
  东北证券研报也称,License-out(授权出海)仍是国内药企出海的主流方式,与多数药企出海早期的基本面情况相匹配。
  其分析称,药企成长初期在海外并没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与渠道优势,且鉴于多数生物企业的资金实力,早期其并不具备自主出海条件,BD模式或是其当下最优选择。
  一方面,国内药企可以借助引进方的资源,尤其是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药物国际研发与上市进程。在当下热门靶点研究扎堆的背景下,更早上市所带来的先发优势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BD交易所带来的首付款与里程碑付款对于资金实力一般的企业,甚至决定其生存与否,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认可度持续提升,首付款与里程碑付款金额均呈现提升趋势,或进一步利好企业选择BD模式进行出海开拓。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随着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频率下降,IPO步伐减缓,在高研发投入的大背景下,部分创新药企业账上资金紧张,“活下去”成为创新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创新药出海,尤其是License-out,首付款可助力创新药企业迅速回笼资金。此外,海外临床研究,尤其是Ⅲ期临床研究,研发成本高昂,通过License-out授权,可将海外临床研发成本交由海外企业承担,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不但大幅减少了资金压力,更有助于快速推进临床试验。
  对于license-out模式,目前多数BD仍以保留大中华区权益为主,这一模式下,即使临床验证失败也不用退还首付款和前期解锁的里程碑款,研发企业兑现了部分收益。不过,在这种模式下,研发企业也有可能错失重磅产品的机会,整体收益有限。企业license-out后核心权益,尤其是销售权益在收购方手中,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
  总体来看,东北证券认为,企业成长早期选择BD模式具有其特定优势,当企业品牌力、研发能力得到市场验证后,其后BD项目或具有更强议价能力。
  合作开发模式是由国内企业在海外寻找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共同分担国际临床的研发成本、分享海外商业化销售的收益。该模式需具备一定资金实力,自行组建团队开展国际化合作,可帮助企业积累海外临床经验,但在商业化销售领域仍可能受到合作企业的限制。银河证券指出,采用该模式的项目数量在三种模式中占比18%。
  快速追赶
  国内创新药出海成绩亮眼,表明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并且得到国际认可。而这背后离不开资本和政策的支持。
  过去十年,中国国内资本最舍得投资的行业,除了新能源和芯片之外便是生物医药,而创新药更可谓是生物医药“皇冠上的明珠”。根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的统计,在2015-2024年这十年间,中国创新药从一二级市场筹集到的资金总额达到1.23万亿元。
  万亿元量级的资本涌入,让众多的中国创新药企业快速壮大并走向国际。2015年之前,国内A股上市医药公司214家,彼时这些公司中涉足创新药的可谓凤毛麟角;到了2024年底,这一数字达到516家,几乎绝大多数都在围绕创新药开展业务。港股医药上市公司也从2015年之前的77家增长到2024年底的244家。
  政策方面,自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DE)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引入国际标准(如ICH)和强化专利保护,大幅缩短了创新药上市周期。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二年强调“支持创新药发展”,提出制定创新药目录、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医保+商保”多元支付体系等政策。
  在资本支持以及政策红利之下,国内创新药企近年来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据有关统计,2018-2022年,中国上市药企研发最多的50家药企总投入从2018年的371.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43.1亿元,复合增长率22.7%。2023年,这一数字继续增长,TOP50药企研发投入达到了883亿元。
  这还仅是头部50家药企的研发投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为1073.5亿元,同比增长15.6%。从研发管线来看,根据券商统计,中国目前在研创新药管线数量全球第二(4804个),仅次于美国(5268个),在研数量断层式领先英国、韩国、日本。随着中国药企在全球临床研发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启动的临床试验数量不断提高,管线份额已从十年前的3%上升到28%。
  管线细分领域方面,中国ADC、细胞疗法、双抗、溶瘤病毒等领域研究管线数量占比领先美国,其余细分领域略落后,整体差距缩小。东北证券认为,中国创新药市场起步虽晚于美国,但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研发持续发力,正快速缩小与美国差距,短期内数量实现追赶是保证长期内质量实现追赶的前提,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表现可圈可点。
  从国内药企创新药上市数量来看,呈现持续提升趋势。2024年中国上市创新药数量达85个,较2023年新增6个,2019-2024年上市数量复合增速达9.9%。作为对比,美国2024年获批50个新药,过往五年年均批准新药49.6个,中国同期平均批准创新药达68.4个,较美国更加有活力。
  从海外获批新药来看,2024年中国原研新海外获批13个,远高于过往5年获批情况。目前,共有18个中国原研新药在海外获批,其中6个同时在欧美获批。
  在这些海外获批药品中,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作为国内第一款获FDA批准上市的抗癌新药,2024年全球销售额高达26.44亿美元。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2022年FDA批准后首年销售额达5亿美元,疗效数据优于诺华同类产品。此外,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PD-1/VEGF双抗)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直接基于中国临床数据。
  现阶段,中国创新药已从“跟随者”逐步转向“并行者”,并在部分领域(如ADC、细胞治疗)成为“领跑者”。所以,中国创新药逐渐成为外资追捧的对象。
  研报指出,全球大型制药企业(MNC)面临着专利悬崖的挑战,许多核心产品的专利即将到期,导致其收入面临下滑压力。为了补充研发管线,MNC加速了对中国创新药的引进。根据DealForma的数据,2023年和2024年,MNC引进的创新药中,约31%来自中国。
  另外,中国创新药在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中国创新药企业从靶点确认到临床前候选药物的平均时间仅为全球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人均临床研究成本仅为MNC的30%至50%。这些优势使得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2025-04-08】
恒瑞医药携手Merck KGaA推进辅助生殖领域新药商业化进程 
【出处】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4月7日晚间,恒瑞医药披露,公司与Merck KGaA达成协议,将自主研发的SHR7280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项目有偿许可给Merck KGaA。
  根据公告,SHR7280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口服小分子非肽类GnRH受体拮抗剂,具有给药便捷、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有望成为辅助生殖领域全球首个获批的口服GnRH受体拮抗剂。2023年下半年,该产品启动应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女性受试者中口服SHR7280片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的多中心、阳性药物对照的双盲研究(SHR7280-302研究),并于2024年底完成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部分,并将继续跟进新生儿的研究终点。
  据了解,Merck KGaA是一家跨国化学、制药和生命科学集团,创建于1668年,总部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系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全球有超过62000名员工,业务遍布65个国家。2024年,该集团实现营收212亿欧元,净利润达27.9亿欧元。
  根据协议,Merck KGaA将获得SHR728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以及在授权区域之外区域的优先谈判权。Merck KGaA将向恒瑞医药支付1500万欧元的首付款;产品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恒瑞医药有资格获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Merck KGaA还将向恒瑞支付达到实际年净销售额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Merck KGaA是全球包括中国市场在辅助生殖领域市场占比最大的公司。恒瑞医药表示,协议的签署有助于快速推进SHR7280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且有机会同步拓宽海外市场,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选择。(李琳)

【2025-04-08】
应对“对等关税”,多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给出对策 
【出处】新京报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以来,多家外销股股价波动。
  虽然药品目前不在“对等关税”目录内,不过生物医药企业股价明显下跌,政策后续走向备受关注。目前,包括迈瑞医疗、健友股份等在内的多家企业也纷纷回应影响及应对措施。
  生物医药股下跌 多家企业给出对策
  据本站,截至4月7日收盘,医药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收跌6.56%。资金方面,医药ETF资金流入3.49亿元,资金流出4.86亿元,资金净额-1.37亿元,呈净流出状态。持仓股方面,包括恒瑞医药、药明康德、迈瑞医疗、爱尔眼科、云南白药、智飞生物等在内的多只股票下跌,仅有联影医疗、片仔癀、华兰生物三只个股上涨。细分业务方面,截至4月7日收盘,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医药商业、生物制品分别下跌13.26%、12.05%、10.73%、10.08%。
  据新华社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签署了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对此,中国迅速给予回应,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据悉,药品被豁免,目前不会受到“对等关税”的约束。面对未来,多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也给出了回应。
  迈瑞医疗在回答投资者关于加征关税对公司美国及海外销售的影响时表示,在今年初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两次10%关税生效前,已提前根据意向订单在美国前瞻备货,今年在美国销售的产品并不受到本轮关税影响。此外,为满足国际化业务运营需求,公司在全球布局了几十家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美国食药监局(FDA)认证的工厂,可满足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需求。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公司销往美国的产品便被开始加征关税,但这并未影响公司美国市场的拓展。2018-2023年美国业务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目前美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约6%。目前公司美国业务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超过70%,利润率也已超过加征关税前的水平。
  作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龙头,迈瑞医疗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营销及服务,主要产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三大领域,产品销往190多个国家及地区,并在美国硅谷、新泽西、美国明尼苏达设有研发中心。
  另一家上市公司健友股份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则表示,目前“对等性关税”没有影响到医药,公司的做法是更加融入全球,更多产品服务世界。作为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制药企业,健友股份是全球市场多品种注射剂的供应商,特别是在肝素原料药药物中,健友股份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截至2023年底,健友股份在美国市场已有超过50个产品运行,成为美国注射剂销售管线最完整的供应商之一。2023年,健友股份美国子公司销售收入16.30亿元,同比增长37.71%。
  专注于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研发与生产的贝达药业则表示,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关税政策,药品被列为豁免商品类别,目前的关税政策尚未对恩沙替尼原料药的出口业务产生影响,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后续动态。
  机构看好创新药行业
  美国是我国医药产业出口的重要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993.76亿美元,出口金额1079.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贸易顺差达到165.53亿美元。其中,西药制剂和生化药出口均实现正增长。
  另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今年2月份发布的数据,美国为我医药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对整个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来说,美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市场。以申万行业-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为样本,2018年-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由22%提升至34%。另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出口国家中美国占比最高,约24.43%;出海产品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医用耗材、医疗设备、IVD试剂等。
  4月7日,就“对等关税”可能带来的影响及后续公司销售策略等,记者联系国内多家制剂产品出口排名靠前的公司,不过企业均表示“不便谈论”。
  在此背景之下,创新药行业被多家机构看好。中信建投证券4月6日发布的研报认为,在关税政策冲击下,对医药产业链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且可能仍然存在变数。本次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药品暂不涉及。目前时点,看好暂不受关税影响的创新药行业,自主可控下的器械、血制品国内份额提升机会,内需为主的中药、药店及流通等行业与关税关联度不大。长期看,出海仍应该是医药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向,坚定看好出海带来的增量机会。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在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我国西药制剂与生化药产品外贸形势简析》也指出,我国创新药企业多以License-out或在当地布局委托生产的模式出海美国,暂时不受加征关税的影响,但“关税大棒”仅仅是特朗普的“先手招”,后续对华在美企业可能还会有更进一步、更大范围的贸易壁垒措施,医药产品出口及产业国际合作或将面临不小压力。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企业可通过加强研发创新提升产品和品牌竞争力、拓展新兴市场寻找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重视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化战略布局,争取更多“闪转腾挪”的国际化发展空间。
  不过,新兴市场也正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的重要市场。以前述肝素业务为例,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肝素出口主要市场仍为中国香港、印度、美国、意大利等地区,前五大出口市场占比接近三分之二。不过,去年对柬埔寨出口增长45.03%,对挪威和俄罗斯市场出口增幅超过60%,特别是对俄罗斯出口量大增160.89%,尽管市场占比不高,但充分表明了在上下游供需关系持续改善的行业背景下,新兴市场出口仍有可为。
免责声明:本信息由本站提供,仅供参考,本站力求
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
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用户个人对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本站不担保服
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
错发生都不作担保。本站对在本站上得到的任何信息服务或交易进程不作担保。
本站提供的包括本站理财的所有文章,数据,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用户查看
或依据这些内容所进行的任何行为造成的风险和结果都自行负责,与本站无关。
			
今日热门股票查询↓    股票行情  超赢数据  实时爱股网  资金流向  利润趋势  千股千评  业绩报告  大单资金  最新消息  龙虎榜  股吧